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荆棉46

合集下载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

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及生态风险摘要综述了我国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应用现状,转Bt基因棉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种植转Bt基因棉的生态风险及对策,包括对非目标昆虫及天敌的影响,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治理对策,从而为今后正确评价转Bt基因棉在该区种植中的生态安全性,充分发挥其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转Bt基因棉;害虫综合治理;生态风险;对策1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其对敏感害虫毒力高,对人畜、捕食性天敌安全,不污染环境。

我国自1986年将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以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0年范云六等首先分离克隆出Bt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谢道昕等于1991年采用花粉管通道法,首次成功地将苏云金芽胞杆菌的aigawai7-29和KurstakiHD-1杀虫基因分别导入中棉所12等4个棉花品种(系),并在转育棉株中得到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通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把Bt基因导入综合性状优良的中棉所系列品种中,育成了中棉所29、中棉所30、中棉所38、中棉所39、中棉所40等抗虫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究员通过自己构建的Bt基因育成了国抗一号、GK19、GK22和具有Bt+CPTⅠ基因的双价抗虫棉SGK321等品种(系);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系张天真育成了南抗3号;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育成了晋棉26号。

2转Bt基因抗虫棉在综合防治(IPM)中的作用常规棉田,化学防治是主要防治措施,但大量用药也直接改变了棉田其他害虫的种群动态;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在棉铃虫重发棉区都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虫能力均在8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80%,有效地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的种群数量,加强了对部分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促进了棉田乃至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存在的问题1抗虫性的时空变化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的时空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棉株不同的发育时期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二是指棉株的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抗虫能力也不同。

研究表明,抗虫棉的抗虫性随着棉株生育期进展而降低,即抗虫棉的杀虫活性主要在棉铃虫的一代和二代,而在第三、第四代时明显降低;在同一时期内,棉株营养器官的抗虫性较生殖器官要强,即叶(蕾(铃(花,其中以花蕾的抗性最弱,棉田中的幼虫多在花蕊中找到。

所以,转Bt基因棉在受二、三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黄淮海棉区抗虫性比较好,而在受三、四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长江流域棉区抗性较弱。

2抗虫范围狭窄,抗虫强度差现有抗虫棉的抗性比较单一,只对棉铃虫、红铃虫等少数鳞翅目害虫有杀虫效果。

而危害棉田的害虫极多,抗虫棉对他们没有抗性。

此外,转基因抗虫棉仅对低龄幼虫抗性较强,而对高龄棉幼虫效果不明显。

因而抗虫棉在棉花生长后期仍要一定的农药防治。

3害虫抗性的问题用抗虫棉在室内逐代汰选棉铃虫初孵幼虫,抗虫棉对汰选种群的抗性等级由“高抗”级分别降低为“抗”和“中抗”级。

大量实验表明,棉铃虫对抗虫棉会产生抗性。

这就存在着不仅Bt抗虫棉失效,而且Bt生物农药失效的巨大隐患。

4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虫棉对环境或生态的影响;二是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隐患;三是抗虫棉的棉子及其加工品对人、动物的影响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发展对策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坚持“积极、稳妥、科学、合法”的原则,积极扶持发展转基因抗虫棉。

按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的要求,通过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减少农药投入及施药用工,提高棉花单产,进一步增强国产棉花的竞争力。

1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对策1.1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

研究表明,单价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个体的机率为10-6,而双价基因抗虫棉则为10-12。

目前已发现的抗虫基因有Bt基因、CpTI基因外,还有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几丁质酶基因、蝎毒素基因、脂肪氧化酶基因等,并将会不断发现新的抗虫基因。

转基因抗虫棉生长综述

转基因抗虫棉生长综述

转基因抗虫棉生长综述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后,棉田化学农药的用量大幅度减少,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害虫的地位发生演变[1],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构成新的威胁。

然而我国目前的转基因抗虫棉杀虫谱单一,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不具抗性,因此培育新型转基因抗虫棉防治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意义重大。

近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功将Cry2Ab基因转入棉花,获得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新材料。

为明确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对棉田天敌的影响,系统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品系对小花蝽、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为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研究积累科学数据,为我国转基因棉花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材料为2009002,简称双价棉;转Cry1Ac基因棉花品种为中棉所45,简称单价棉;常规棉花品种为中棉所49,简称常规棉,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提供。

1.2试验方法在本所试验农场分别种植上述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和常规棉花,每品种种植666.7m2。

试验在棉花生长的蕾期进行。

采集不同棉花品种的上部嫩叶,饲喂由本所养虫室提供的室内饲养的初孵棉铃虫幼虫24h后备用;分别从常规棉田采集小花蝽、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的卵,室内室温下孵化出幼虫;试验在小试管(直径20mm,长100mm)中进行,在常规棉品种棉叶上接入足够量上述棉铃虫初孵幼虫,每个试管中放置1头天敌,每重复30个试管,均为3次重复。

每天更换棉铃虫初孵幼虫,调查记载天敌的生长发育情况,直至全部死亡。

1.3数据处理数据采用DPS7.05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2.1对小花蝽生长发育的影响3种不同类型品种棉花对小花蝽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见表1。

棉花抗虫育种

棉花抗虫育种

单价抗虫棉培育
我国抗虫棉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谢道昕等首 次报道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导入棉花获得 转基因植株。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等于1992年人工 合成了GFMcrglA-cryBt基因。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 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Bt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1993年中国农科院与合作单位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农 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导入 我国主栽品种中棉12、泗棉3号和晋棉7号,获得了我 国第一代转Bt基因抗虫棉。 1998年晋棉26号(GK95-1)、国抗棉1号和国抗棉2 号分别通过了山西省、安徽省和山东省审定。
1.棉花抗虫的机制 棉花抗虫机制主要包括生化抗虫、形态抗虫。 无蜜腺 光滑性 多毛 鸡脚叶 生化抗虫 窄卷苞叶 红叶 铃壳厚度 铃壁组织增生 棉酚 类黄酮化合物 渗透压 无机盐
形态抗虫
2.作物抗病虫育种的途径 • 2.1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加强抗病虫的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创新、评价和利用工作,鉴定筛选急需的 抗性基因,通过外源基因导入创造新型抗 源材料,是棉花抗病虫育种的基础工作和 重点工作。
• 2.2常规育种 • 常规育种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法、杂 交育种法、回交转育法、远缘杂交、诱 变育种。 • 通过各育种途径将抗虫与高产、优质性 状结合起来,培育出优良的抗虫品种或 杂种棉。
• 2.3生物技术育种: • 转基因抗虫育种、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本身基因 以提高其对病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 重组以扩大其宿主范围,或将外源激素、 酶和毒素基因导入杆状病毒基因组以增强 其致病作用;
棉铃虫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培育抗虫品种棉花虫的重要意义: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今天来聊聊转基因双价抗虫棉的原理。

你看啊,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想各种办法来防止害虫侵害我们心爱的东西一样,比如说我们为了防止米生虫会在米缸里放些花椒之类的东西。

那棉花也是这样啊,棉花可是非常容易被害虫盯上的,要是被害虫大规模地祸害,那棉农可就损失惨重了。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这里面的“双价”就是说它有两种武器来对抗害虫呢。

这就要说到植物昆虫之间斗争的故事了。

棉花最常见的害虫呢,就是棉铃虫等了。

而基因工程就像一个聪明的魔法师,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能抗虫的基因转到棉花里面去。

打个比方啊,这个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就像是一个有超级保镖的城堡。

里面的这两种抗虫基因就好比两个特别厉害的保镖。

一个保镖呢是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这里啊,Bt就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啦,它是一种很神奇的细菌,能产生一种对害虫特别厉害的毒素)中的Bt毒蛋白基因,这个毒蛋白对棉铃虫之类的害虫来说就像是致命的毒药。

害虫只要吃了含有这种Bt毒蛋白的棉花叶子啊,那肚子可就受不了,最后就一命呜呼了。

另一个基因武器也不简单,它就像另一种暗器。

不过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是那么明白这个基因具体的作用机制。

但经过学习发现它也是一种可以增强棉花对害虫防御能力的基因。

有意思的是,这就像我们预料的那样,有了这两个基因的棉花啊,害虫就不敢轻易来犯了。

在棉农那里这可是非常实用的好东西。

以前农民伯伯要用好多农药去打虫子,不仅成本高,对环境也不好,就像我们生病一直吃抗生素,体内细菌慢慢就有抗药性了一样,害虫对农药也会慢慢有抗性。

但是转基因双价抗虫棉这种天然的抗虫能力就避免了这些问题。

不过啊,这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注意事项了。

有人就担心这个转基因作物会不会影响其他生物之类的。

这就要进一步好好研究啦。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种转基因技术还能用在哪些作物上呢?其实在其他很多作物改良上都可能可以用到类似的技术思路哦。

我自己感觉这个转基因技术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未来在农业生物安全等等方面都值得大家多思考多探讨呢。

转基因棉花

转基因棉花
我国“抗虫棉”研究在“七五”期间开始进行,“八五”期间,在“863”计划资助下,人工合成的CryIA(b) 和CryIA(c)杀虫基因导入我国棉花主栽品种获得成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自主研制抗虫棉的国家。 “九五”开始,“抗虫棉”的研究又被国家“863”计划立为重大项目,进一步开展单价基因、双价基因及多价 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同时还将根据现有单价抗虫棉可能存在的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问题,在生产中使用的持久性问 题,环境释放的安全性问题,遗传分离与稳定性问题等作深入的研究。总之,培育持久性双价抗虫棉或既抗鳞翅 目又抗同翅目害虫的多价抗虫棉,使之产业化,应用于棉花生产,以解决棉花害虫给棉花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其他国家
在巴基斯坦
在印度
巴基斯坦国内已开展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工作,另外,巴方正在和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洽谈10亿美元 转基因棉花种子的购销合同。
据悉,巴基斯坦棉花种植总面积为800万英亩,现有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约270万英亩,目标是使转基因棉花 种植面积要达到棉花种植总面积的60%,预计棉花产量将因此提高40%。
生态系统中更多的天敌有助于长期控制虫害避免了通常在喷洒杀虫剂后出现抗性害虫爆发。捕食动物的适应 性强,可以广泛分布,捕食几种不同的害虫,提供了天然的生物虫害控制。
在美国情况
Bollgard II转基因棉花孟山都公司研究用的材料是苏云金杆菌的不同菌株HD-1和HD-73基因和商业棉花 Coker312,这是第一代Bt-Cotton产品。后又开发出第二代Bt-Cotton产品Bollgard II。孟山都公司与美国农 业局和大学的科学家进行协作,1990年选择了7个点,1991年6个点,对这种转基因棉花作了户外对照试验,几乎 消灭了烟青虫、棉铃虫等害虫。1990年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棉花植株的虫害损失不到1%,比喷洒农药的常 规植株的虫害还小。1991年是重复试验,试验了来自4个转基因系的12万棵苏云金杆菌棉花植株,结果也令人相 当满意。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棉耐旱抗虫丰产——专家建议在湖北大面积推广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棉耐旱抗虫丰产——专家建议在湖北大面积推广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棉耐旱抗虫丰产——专家建议在湖
北大面积推广
佚名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52)18
【摘要】《湖北日报》讯(记者刘自贤)“这个品种叶片小,通风透光;果壳薄,棉絮饱满;又耐高温。

”2013年9月18日,湖北省天门市渔薪镇罗亭村村民赵
小军站在齐腰高的棉田里,一边摘下棉桃给专家和乡亲们看,一边高兴地向记者述说。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湖北省;大面积推广;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棉;专家;丰产;抗虫;耐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34.4
【相关文献】
1.双价转基因抗虫、丰产、抗病夏棉新品种 [J], 范术丽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中心) [J],
3.湖北省松滋市植保站大面积推广使用安打(茚虫成)防治棉花棉铃虫 [J], 无
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规划设计研究所简介 [J],
5.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优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一中棉所70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虫棉 发展史

抗虫棉 发展史

抗虫棉发展史
抗虫棉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的一类棉花品种,其目的是使棉花具有对棉铃虫等害虫的抗性。

以下是抗虫棉的发展历史的一般概述:
1.早期探索(1980年代初):
•早在198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为棉花增加抗虫性。

这个时期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

2.Bt 抗虫基因的引入(1990年代初):
•1990年代初,研究人员成功地通过将一种名为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中,制造
出了第一代抗虫棉。

Bt 细菌产生的抗虫蛋白质可以在棉
花中提供抗虫保护。

3.商业化应用(1996年):
•1996年,美国上市了第一种商业化的抗虫棉品种,这标志着抗虫棉正式进入市场。

这些抗虫棉品种通常能够减少
对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从而减少对农药的需求。

4.不断改良和扩展(2000年代以后):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不断改良抗虫棉的基因,以提高抗虫效果和适应性。

同时,抗虫棉的种植范围逐渐
扩大到其他棉花主产国。

5.多基因和广谱抗虫棉的研发(2010年代以后):
•进入2010年代,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更为复杂的抗虫棉
品种,包括具有多个抗虫基因和对多种害虫都具有抗性的
广谱抗虫棉。

抗虫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棉花生产的方式,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提高了产量。

然而,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有关环境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的讨论,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考虑。

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

转基因抗虫棉遗传群体Bt蛋白含量与纤维品质研究

摘要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棉花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从苗期到吐絮期整个生育期均能造成危害。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转Bt基因抗虫棉的出现和应用有效限制了棉铃虫危害并减少了化学农药制剂的使用,为国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选育高抗、高产、优质抗虫棉逐渐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重点。

随着抗虫棉的应用,人们发现随着世代的增加抗虫棉存在着抗虫性减弱的现象,不利于抗虫棉应用的同时,也不利于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选育。

本研究用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并以F2和F2:3代材料调查了群体的抗虫表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Bt抗虫棉育种提供帮助。

同时探究抗虫棉抗虫性与相关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为选育高抗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代进行Bt基因检测,结果发现Bt基因在遗传时出现缺失现象,卡那霉素检测与PCR检测结果并非完全相同,并经过综合筛选构建F2:3代群体。

2.对所构建抗虫杂交棉遗传群体F2:3代进行室内生物抗虫测定,结果发现群体抗虫性出现分离现象,并根据棉铃虫幼虫死亡率评级,其中73份材料抗性级别为“高抗”,8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 “抗”,8份材料抗性级别为“低抗”,6份材料抗性级别为“感”。

3.在棉花苗期、蕾期、铃期对抗虫棉杂交F2:3代群体棉花叶片、棉蕾和棉铃的Bt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Bt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并存在时空表达差异,总体上时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蕾期>苗期>铃期;空间差异表达结果为: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4.幼虫死亡率与蕾期叶片Bt蛋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Bt蛋白表达量越高,抗虫棉的杀虫性越高抗虫性越好。

育种上可以根据Bt蛋白表达量水平来判断抗虫棉品种的抗虫性。

5.分析了本试验遗传群体F2:3代Bt蛋白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蛋白并不影响棉花纤维品质。

同时结合抗虫性与品质性状对F2:3代群体进行筛选,得到L-76与L-78两份高抗、高产、优质性状材料。

【棉花品种】中棉所46棉花品种好不好?

【棉花品种】中棉所46棉花品种好不好?

【棉花品种】中棉所46棉花品种好不好?品种名称:中棉所46审定编号:豫审棉2004006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品种来源:中9618×中092271特征特性:属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9天。

出苗较好,叶片中等大小,叶色浅绿,叶形掌状,缺刻较浅,株高100cm,植株较松散,果枝部位28cm,平均株果枝数14.6个,单株成铃21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8g,子指11.2g,衣分38.1%。

品质分析: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中心品质测试(HVICC校准水平):长度32.4mm,整齐度85.0%,比强度34.7cN/tex,伸长率7.9%,麦克隆值3.9,纺纱均匀性指数169.6。

抗性鉴定:经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植保室(2002-2003年)抗性鉴定:高抗枯萎、耐黄萎病。

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春棉区试,平均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依次为263.6kg、101.6kg、93.8kg,分别比对照中棉38增产6.0%、9.0%和14.4%,居13个参试品种第4、8、9位;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依次为137.8kg、51.4kg、42.4kg,分别比对照中棉38增产5.0%、7.7%和10.4%,居8个参试品种第3、5、3位。

2003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春棉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依次为158.4kg、60.1kg、47.8kg,分别比对照豫杂35增产12.1%、5.1%、10.3%,居6个参试品种第1位。

适宜地区:适宜河南省春直播和麦棉套种,一般亩产籽棉260kg。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春直播和麦棉套种,春直播4月25日前后,地膜覆盖,播期可适当提前。

2、亩适宜密度2000-3000株左右;亩施优质农家肥3方以上,二铵20kg,尿素10 kg,钾肥20kg;并重施花铃肥,以尿素10 kg左右为宜;施肥与浇水相结合,一般先施肥,后浇水;中后期及时喷施叶面肥。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简介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简介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简介文章摘要: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8个品种通过审定。

现介绍其中5个品种:中棉所41中棉所41是双价转基因抗虫...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8个品种通过审定。

现介绍其中5个品种:中棉所41中棉所41是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选育。

2002年4月通过国家审定。

该品种在黄河流域抗虫棉区域试验,皮棉亩产85.2~99.2公斤,超过对照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和中棉所38。

在科技部组织的全国抗虫棉联合试验中,皮棉亩产135.7公斤,比美国33B增产15.2%。

在河南、山东大面积生产示范中平均皮棉亩产90公斤以上,比33B增产25%。

绒长29.7毫米,比强度21.9cN/tex,马克隆值4.6。

抗病虫性突出:含有Bt和CpTI 双价抗虫基因,抗虫性有双重效果,尤其中后期抗虫性显著高于33B。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中棉所45 中棉所45是双价抗虫棉新品种,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选育。

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属中熟品种类型。

该品种在黄河流域麦套棉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平均皮棉亩产86.5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9增产12.8%。

绒长30.1毫米,比强度22cN/tex,马克隆值4.8。

抗病性强,枯萎病指9.3,黄萎病指13.2。

SGK321SGK321是中早熟抗虫棉品种,由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将外源Bt+CPTI抗虫基因导入“石远321”中育成,已通过国家审定。

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皮棉亩产78.85公斤,比对照抗虫棉品种“新棉33B”增产3.9%。

绒长28.4毫米,比强度20.1cN/tex,马克隆值4.2。

中棉所47中棉所47为国产双价抗虫杂交棉,2004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

母本为丰产抗病品系P-7,父本为sGK-中23。

黄河麦套棉区试,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11.4公斤/亩和107.4公斤/亩,分别比对照增产34.2%和36.1%。

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危害新特点及综防措施

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危害新特点及综防措施

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危害新特点
及综防措施
一、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危害新特点
1、抗虫效果优异:转Bt基因棉花具有抗虫能力强、抗性长久的特点,并且可以有效抑制常见病虫害,如棉铃虫、棉绵蚜、细菌性棉绒蚜、棉铃蛾等。

2、抗药性低:相比于化学农药使用,转Bt基因棉花抗虫效果更加稳定,而且抗药性要低得多,使得在使用上更加安全可靠,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3、环保可持续:转Bt基因棉花具有天然的抗虫效果,不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农药,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得棉花种植的生态环境更加安全可靠。

二、综防措施
1、做好田间管理:应该做好田间管理,适当版割,减少病虫害的滋生,使得棉花可以得到良好的生长条件,从而降低抗虫效果的需求。

2、采用植物病虫防治技术:可以采用植物病虫防治技术,如对病虫害进行分类识别,合理使用各种有效的农药进行防治,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3、配备抗虫设备:应该配备一定的抗虫设备,如喷雾设备、扫描仪等,可以有效帮助检测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防治。

4、发挥转Bt基因棉花的作用:应该大力发挥转Bt基因棉花的作用,通过这种棉花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而且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5、注意调整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应该注意调整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如释放拟除虫菊花蝇、拟抗性菊花蝇等,可以有效抑制棉铃虫的发生,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初一生物Bt棉花的评价

初一生物Bt棉花的评价

初一生物Bt棉花的评价Bt棉花是一种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棉花品种,其具有遗传杂交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杆菌)基因的抗虫特性。

Bt棉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种植,并且在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初一生物Bt棉花进行评价,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食用安全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经济效益Bt棉花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由于其抗虫特性,Bt棉花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

Bt棉花的抗虫特性也使得其抗虫害能力更强,减少了棉花受虫害导致的减产风险,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Bt棉花还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因为农民不需要频繁地喷洒农药来防治棉花害虫。

二、环境影响Bt棉花相较于传统棉花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由于其特有的抗虫特性,农民在种植Bt棉花时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农药在生态系统中的释放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Bt棉花的抗虫特性可以减少虫害对棉花的危害,减少农田内的生态系统失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因此,种植Bt棉花有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三、食用安全Bt棉花在食用安全方面值得关注。

研究表明,Bt棉花中的Bt蛋白对人类和动物的食用安全性没有明显的危害,不会引发重大的毒副作用。

此外,Bt棉花内的Bt蛋白经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在人体内迅速降解无毒,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伤害。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评估Bt蛋白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

综上所述,初一生物Bt棉花在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和食用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我们在广泛推广和应用Bt棉花时,仍需关注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同时,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研究,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杂交抗虫棉的抗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杂交抗虫棉的抗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杂交抗虫棉的抗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转基因作物品种是现代生物技术顺应农业发展的科学结晶。

针对目前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认识不足,从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原理、抗性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合理防治。

1 生物多样性保护针对转基因植物是否会破坏生物多样性问题,早在6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就进行系统地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花对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转Bt基因抗虫棉花不但没有破坏生物多样性,由于农田杀虫剂用量的减少,显著改善了环境,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尽管有人怀疑,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只需5、6年时间就会产生抗性,但6年过去了,昆虫对转基因棉花的敏感性依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转基因棉花能在较长时间使用。

2 转基因棉花的效益抗虫棉不但减少了农药施用,而且有效降低了农民因大量施用农药而导致的中毒可能性。

据对黄河、长江流域棉区1000多户棉衣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农采用抗虫棉品种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幅度减少了农药施用量。

仅此一项就可以每公顷为农民节约农药施用量35kg。

依此类推,1997~2001年的5年间,抗虫棉的播种面积累计近426万公顷,相当于为全国棉农节约了农药投入量1490万吨。

这一数字不仅使农民节约了高达37亿多元的成本,而且意味着近5年农民少向生态环境中施用1490万吨农药,其对环境带来的正面效应非常可观。

3 转基因及其抗性原理我国自行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杀虫基因、双价(Bt+CpTl)杀虫基因等,以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等遗传转化技术方法,并结合常规育种技术,育成了多种类型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

3.1 苏云金芽孢杆菌素蛋白基因(Bt基因)Bt制刑具有专一性强、效果好、对人畜安全等优点,之所以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是因为它能产生一种叫s—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蛋白,当害虫吞食后,该蛋白在昆虫肠道碱性条件下被水解成毒性肽,破坏昆虫中肠的上皮细胞及其体内器官,从而导致昆虫死亡。

抗虫棉

抗虫棉

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棉花种植面积7500万亩左右,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

它涉及1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19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工人的就业问题等。

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危害猖獗,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1992年棉铃虫大暴发,棉农为防治棉铃虫喷施农药中毒事件就有10万多例。

1991年国家“863”计划启动抗虫棉研制工作后,我国科学家于1992年底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FMCry1A融合Bt杀虫基因,转入棉花创造出单价转基因抗虫棉。

1996年又研制成功双价抗虫棉(Bt+CPTI)。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育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70个,均已在河北、山东、河南等主产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2008年国产抗虫棉达到市场份额的93%。

迄今为止,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面积达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棉农增收250多亿元,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万到1.5万吨,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总量的7.5%左右;棉农的劳动强度和防治成本显著下降,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为了解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收集并分析了1997—2007年间中国北方6省转基因抗虫棉的农业数据,范围涵盖1000万农户种植的3800万公顷农田。

科研人员系统研究了棉铃虫在转基因抗虫棉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结合对华北地区1992—2006年100个观测点的棉铃虫种群监测数据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北方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不仅降低了棉花害虫的数量,而且还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他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减少了周边没有进行转基因抗虫改良的农作物的虫害,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可能是未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新途径。

转Bt基因抗虫棉试种情况

转Bt基因抗虫棉试种情况

转Bt基因抗虫棉试种情况
贾森甫;赵福兴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这些年,棉花生产的起起落落,固然有种种原因,而棉铃虫的猖獗为害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棉农谈虫色变,大大挫伤了植棉积极性。

为战胜虫害,科技人员从多方面积极进行试验研究,采用现代高科技遗传工程转基因生物技术,导入外源Bt基因,使棉花自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一种伴孢晶体蛋白。

【总页数】2页(P6-7)
【作者】贾森甫;赵福兴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2.022
【相关文献】
1.再生稻天两优616试种情况及种植表现 [J], 祁义旺;陈再高
2.小麦金运麦1号在余杭的试种情况 [J], 徐攀峰;庞法松;钱东;方文英;陈佳麒
3.美国转Bt基因抗虫棉的试种表现 [J], 吴水祥;施梦彪;林建军
4.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J], 徐建民;刘定忠;宋建辉;廖洪峰;李向红
5.建选31号子莲新品系试种情况及栽培加工技术 [J], 朱超明;周子德;陈文广;王莉燕;张洪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 验( H V I C C) , 该 品种 2 0 1 0 — 2 0 1 1年 2年 平 均 纤 维 长 度 3 0 . 1 m m, 整齐度 8 5 . 3 %, 断 裂 比强 度 3 1 . 3 5 c N / t e x , 伸
杂交棉新品种。该 品种 2 0 0 9 年参加江西 省杂交棉预 备试 验 , 2 0 1 0 — 2 0 1 1 年通 过 江 西 省 杂交 棉 区域试 验 , 在 各级试验 中表现为产量高 、 纤维 品质较好 、 抗病 、 高抗 棉 铃 虫 等优 点 , 2 0 1 3年获 得农 业 部 转 基 因生 物 安 全证 书 农 基 安证 字 ( 2 0 1 3) 第0 7 6 号 。2 0 1 4年 1 2月 通 过 江 西 省 农 作 物 品种 审 定 委 员 会八 届二 次 会 议 审 议 , 审 定 编号 : 赣 审棉 2 0 1 4 0 0 8 。适 宣 江西省 全棉 花产 区种植 。
新品 种
寸 阁种业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荆棉 4 6
刘暑艳 胡德 玉 张 华 梁红艳 张 强 张条平 杨洪勇
( 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 , 荆州 4 3 4 0 0 0)
荆棉 4 6( 原代号荆 0 4 — 3 6) 是 湖北 省 荆 州 农 科 院 以荆 0 2 4 6 9为 母 本 、 荆 0 3 0 7 8为 父 本 配 组 而 成 的抗 虫
虫抗性稳定性好 , 纯合度高, 表现为高抗棉铃虫。
3 产 量 表 现
2 0 1 0年 区 试 每 h I n 2 子 棉产 量 3 8 6 5 . 5 k g , 皮 棉 产 量
棉 产量 1 7 4 4 . 2 k g , 比对照鄂抗 棉 9 号增 2 . 6 %, 单 铃重 达7 . 4 5 g , 大样 衣分 4 1 . 4 3 %。 父 本 荆 0 3 0 7 8是 从 荆 5 5 1 7 3 ×N 4 1 9 — 1 — 9 1 经 连 续 多年 加 代 筛 选 而 成 的抗 虫 品系, 该 品系较 好 地综 合 了双 亲 的优 良性状 , 表 现 出较 好 的 丰 产性 和优 良的纤 维 品质 以及 对 棉 、 红 铃 虫 较好 的抗性 。荆棉 4 6于 2 0 0 6年组 配 杂交 组 合 , 2 0 0 7 — 2 0 0 8 年 在 荆 州农 科 院 品 比试 验 中因产 量 、 品质 和 抗 性 等综 合性状表现突出, 2 0 0 9年 提 供参 加 江 西 省棉 花 预 备试 验, 2 0 1 0 — 2 0 1 1 年进 入江 西省 棉花正 式 区试 、 生 产试 验 。
长率 5 . 4 %, 马克 隆值 4 . 8 5 , 反射率 7 6 . 9 %, 黄度 7 . 9 , 纺
纱 均匀 性指 数 1 4 8 . 0 。
2 . 3 抗性表现
2 0 1 0年 江 西 省 区试 病 害 鉴 定 抗 性 结
果: 抗枯萎病 , 相对抗指 8 . 3 ; 2 0 1 1 年 江 西 省 区试 病 害
1 6 5 7 . 5 k g , 比对照赣棉 杂 1 号 增产 6 . 3 %、 4 . 8 %, 增 产不 显 著; 2 0 1 1 年 区域 试 验, 子 棉 产量 4 0 5 9 k g , 皮 棉 产 量 1 7 5 8 k g , 比对照赣棉杂 1 号增产 9 . 1 %、 9 . 4 %, 增产显著。 2年 平 均 每 子棉 产 量 3 9 6 3 k g , 皮棉产量 1 7 0 7 . 7 5 k g , 比对 照赣 棉杂 l 号增 产 7 . 7 %、7 . 1 %。2 01 1 年 江 西省 棉 花 生 产试 验 每 h m 子 棉 产量 4 7 0 2 . 5 k g , 比对 照 赣棉 杂 1 号增产 6 . 1 %; 皮棉产量 1 9 5 3 k g , 比对照增产 4 . 1 7 %。
2 品种 特 征 特 性
2 . 1 农 艺性状 全生育期 1 3 6 . 9 d 。该 品 种 株 型 呈 塔
形, 株高 1 2 1 . 8 c m, 出苗 较 好 , 苗势 较强 , 子 叶较小 , 叶 片 中等 大 、 色深, 茎 秆 硬 朗光 滑无 茸 毛 , 铃 中等 大 , 长 卵 圆形 , 乳 白花 药 。单 株 结 铃 4 0 . 4个 , 单铃重 5 . 0 g , 衣 分 4 3 . 1 %, 衣指 8 . 5 g , 子指 1 0 . 7 g , 霜前 花率 8 6 . 7 %, 吐 絮畅 。 2 . 2 纤 维品 质 经 农业 部棉 花 品质监 督检 验检 测 中心
鉴定抗性结果 : 高抗枯萎病 , 相对抗指 2 . 4 。抗虫性经
农 业 部 转 基 因植 物 环境 安全 监 督 检 测 测试 中心 检 测 : 在叶、 蕾、 花、 铃 中表 达 的 B t 杀虫 蛋 白含 量较 高 , 对 棉 铃
1 品种 来 源 和 选 育 经 过
荆 棉4 6的 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 为 荆 0 2 4 6 9 , 是 U 6 I ×T 一 1 5 9后 代 经 多 年 系统 选 育 而 成 的优 质 基 础 品 系 , 具有 铃大 、 抗 病性 强 、 一 般 配 合 力 好 的 特 点 。2 0 0 2年 在 荆 州 农 科 院 品 系 比较 试 验 中每 h m 子 棉产 量 4 2 1 0 . 2 k g 、 皮
4 栽培技术要点
4 . 1 适期 播 种 。 合 理 密植 一 般在 3 月 底 至 4月 上 旬 播种 , 浇 足底 水 , 干 子播 种 , 2 3叶 1心 时移栽 。每 h m 。 种植 3万株 左右 , 根据 土壤 条件 和肥力 适 当调整 密度 。 4 . 2 科学 用 肥 。 化 学调 控 施足底肥 , 增 施有 机 肥 , 搞 好氮 、 磷、 钾 的 配合 使 用 。一 般底 肥 占总施 肥 量 5 0 %, 由于该 品种 长 势 较 强 , 采 取 轻施 苗 肥 , 稳施蕾肥 , 重 施 花铃 肥 , 补施 盖 顶肥 , 延 长有 效 结铃 期 。在 盛蕾 初 花 期 和 花铃 期 主动 化控 3 ~ 4次 , 遵循 少 量 多次 的原 则 , 促 使 棉花 健壮 生长 , 做到 不 旺长不早 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