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1讲 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练)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
1.(2019·皖南八校联考)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
【答案】D
【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2019·赣州一中期末)《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 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 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答案】A
【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其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2019·衡阳一中一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
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
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
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
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
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答案】A
【解析】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但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4.(2019·济宁一中期末)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5.(2019·重庆一中调研)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A项错误;血缘色彩浓
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等级制,故B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6.(2019·武汉一中调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而不是去朝见周天子,这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因此反映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变法运动对诸侯之间相互朝见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诸侯之间相互朝见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邦国外交的目的是否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故D项错误。
7.(2019·成都七中期中)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
据统计,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24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
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答案】B
【解析】由题目信息可知楚国把自己的图腾的地位置于中原的图腾之上,说明其已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周王朝)的权威,即不认同和周王朝之间的等级关系,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题目中均未体现。
8.(2019·东北三省四市联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得,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 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9.(2019·福建福州一中质检)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9·河南省开封一中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
【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11.(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
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
这说明()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答案】D
【解析】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12.(2019·江西省南昌一中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A
【解析】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
13.(2019·辽宁协作校一模)《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
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亲宗族兄弟”“亲四方宾客”可知借助礼乐制来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护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礼乐制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强调善良的风俗教育,故A、C两项错误;据材料“以饮食之礼”“以飨燕之礼”可知主要是借助饮食达到凝聚宗族的作用,而不是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故D项错误。
14.(2019·山西省太原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
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
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
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
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根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根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根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第(3)问,根据材料三“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分封制,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郡县制和官僚制度。
【答案】
(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
(3)保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
15.(2019·豫北豫南名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
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
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2分)
【答案】示例
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
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
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
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16.(2019·高考全国卷Ⅰ·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根据所学西周宗法制相关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此时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故A项错误。
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
系,故D项错误。
17. (2019·高考全国卷Ⅲ·T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孝”“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
18. (2018·高考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误;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误。
19. (2017·高考全国卷Ⅰ·T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0.(2017·浙江4月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A
【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沿用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B项错误;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