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于永正教学到底有哪些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九俊:于永正教学到底有哪些特点?
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小学一线工作,有一段时间曾经关注并研究过语文教学的艺术,我最喜欢列举的案例是于永正的。

我认为,于永正的教学艺术了不得,不得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第一印象: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第一,于永正的教学艺术体现了本体性。

一位教师的教学达到了艺术的境界,主要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如何,而是其对学科本质有了独特的理解、发现和表达,于永正就是这样的教学艺术大师。

于永正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语文学科本体的独特理解、发现和表达,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思想可以说是基于对母语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

他把“重情趣”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去认识,强调要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要对学生有情,要对语文教学有情,要把课上得有趣,让学生乐此不疲。

他的“重感悟”深得语文教学的真谛,他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以读为教语文和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让学生在读中悟其语、悟其义。

他的“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这让我想到了同行提出的这样一句口号:积累大于方法。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他的“重迁移”强调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他提出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他十分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一切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读写结合,适量适度。

他的“重习惯”,提出要让学生在“时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第二,于永正的教学艺术体现了主体性。

于永正具有鲜明的儿童立场,他百般呵护童心、童趣、童真,他的课堂体现自由、民主、平等,正是这种自由、平等、民主,使孩子们的灵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他非常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五重”更多地指向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他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与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融为一体的。

他的“重情趣”首先强调对学生的爱,强调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他认为,爱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力求理解并尽力满足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

他的“重感悟”基于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领会;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地学习。

他的“重积累”强调要教出学生的灵性,他理解的“灵性”就是丰富的语言、经验、积累和创新能力。

他的“重迁移”倡导让学生成为语言运用的主体,学会举一反三。

他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兴趣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让兴趣和习惯相互促进,共生共长。

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要求,又处处渗透着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照。

乌申斯基说,任何一种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即只属于人和构成人本性中的特征的那些需要)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

就这个意义讲,教育当然就成了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

于永正教学的主体意识还包括对教师自身的尊重,包括对自己童心的一种坚持。

第三,于永正的语文教学艺术体现了创造性。

克莱德·E·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中说,教学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没有——我对此深信不疑——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指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就是于永正这样的教师。

于永正的教学常常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实现了有规则的自由。

于永正的教学尊重、遵循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又充满了属于他自己的灵性。

他善于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能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还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创造性可不可以教?答案是肯定的。

于永正的教学充满着创造性和灵性,对学生就是一种创造精神的示范、创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和自己的学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第四,于永正的教学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是美的使者。

首先,于永正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能发现教材的美、孩子的美、生活的美。

所以,在于永正的课堂上,他给孩子们打开的是一片美的天地。

其次,于永正为教学内容找到了最好的表现形式,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再次,于永正还有很高的表演技巧,他实质上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

比如他的京剧,我认为是在语文教育界唱得最好的,当然也是唱京剧的教语文教得最好的。

他的眼神、形体,一举一动都惟妙惟肖。

罗伯特·特拉弗斯曾说,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和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

正是因为于永正的语文课是审美课堂,所以听于永正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五,于永正的教学形成了卓异的风格。

歌德曾说,风格是艺术家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于永正的教学风格体现于厚重、大气、自然、精致。

于永正曾说,要让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于永正的教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精致。

我曾用三句话来阐述风格的形成,第一,风格是时代的印记,不管什么人,他的风格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

第二,风格有乡土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三,风格是心灵的音乐。

首先是心灵的纯真,于永正全身心地爱着孩子,献身事业,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心灵的底色;其次是心灵的相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交流,达到融合,这是一种教学的化境!
(本文来源于网络,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