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 增分提能攻略 史观、史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教程】(全国通用)2015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考前一个月增
分提能攻略史观、史研
一、选择题
1. [2014·合肥质检一]塞缪尔·享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

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

”作者旨在强调( )
A. 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 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的区别
C. 各国文化差别影响政府决策
D. 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解析] 本题考查文明史观。

由“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可知,作者认为苏东剧变后政治上超级大国的争霸和冲突结束了;由“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可知,作者认为文化上的冲突和区别成为当前的问题,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 [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但不是使所有男性成年公民获得平等的权利,A项错误;湖北江陵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境内,越国在东南沿海一带,B项错误;1953年我国处于第一届人大即将召开之际,基层民主处于初建时期,D项错误。

答案为C。

[答案] C
3. [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这实际是要求人们( )
A. 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性
B.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共性
C. 要发展地、联系地看待历史
D. 以改革开放的眼光来研究历史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案为C。

[答案] C
4. [2014·襄阳调研测试]学者罗志田在《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中说:“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却不是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就像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样,雪岭千秋浩浩茫茫,却依然需要一扇窗户以为其范围,否则便不成图景;反过来说,虽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时之雪尽纳其间,可供挥洒的天地,也不可谓不大。

”其主要观点是( )
A. 历史想象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B. 历史事实必须以历史想象为前提
C. 历史事实必须由历史想象展现
D. 历史想象和历史事实互为因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学素养。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C、D三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A。

[答案] A
5. [2014·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众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素地……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

”这段话意在强调( )
A. 古史传说不足为信
B. 古史传说有助于历史研究
C. 考古学家已完全证实传说的可信性
D. 应该科学地对待古史传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史学素养。

由“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
说……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可知,作者意在说明要用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对待古史传说,答案为D。

[答案] D
6. [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最大价值是( )
A. 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大陆
B. 打破了美洲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的状态
C. 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
D.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由“世界发展的角度”和“最大价值”可知B项正确。

答案为B。

[答案] B
7. [2014·贵州六校第一次联考]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的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

”这也就是说( )
A. 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
B. 所有的历史都与现实相联系
C. 有借鉴价值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
D. 必须把历史融入现实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学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德罗伊森将历史分为对现实有一定影响的和没有影响的两部分,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答案为C。

[答案] C
8. [2014·试题调研押题]“元旦由原来的大年初一,变成了1月1日……现在看来,倒还是一件阴差阳错的好事——元旦像一个起点,元宵节又像一个终点,差不多两个月的光景,中国人都在忙着一个名叫‘过年’的大事。

由普通鸡蛋,变成双黄蛋,这种心中暗爽不已的奇妙过年感觉。

”饮水思源,这主要由于近代(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D.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解析] 本题以现代史观为指导,考查中国现代进程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便与国际上普遍采用阳历的潮流相适应,便于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涉上与国际接轨。

但在它的推行过程中,民众除民国纪年外,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从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机关、学校、团体及报馆)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商家、一般市民及广大农民)
主要用阴历,这种官方和民间历法双轨制的习俗相沿一直到现在。

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所述变化,C项正确。

[答案] C
9.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史学成果,如《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A.教育史观B.经济史观
C.军事史观D.社会史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题中的书籍都是关注社会群体,是眼光向下,属于社会史观。

[答案] D
10. 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
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表明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英国开始注意保护环境。

从时间上看,是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 A
1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根据材料“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故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

[答案] D
12. [2014·长春三模]钱穆曾强调不得志、失败者的重要,他们虽不表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当时也未建立事功,但是比得志的、成功的还要伟大。

因为他们的影响和价值在后续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从而穿越时空而不朽。

材料体现研究人物史注重的角度是( ) A.重视对衰世乱世人物的研究
B.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
C.从无为中揭示有为
D.从人物主观能动性出发
[解析] 题干说明钱穆研究历史的角度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所做的贡献应予以承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而不是只关注历史人物的时代推动作用,故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 [2014·成都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

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于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

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的。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
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

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多起。

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别,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

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课程,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

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
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失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摘编自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
传教方式的转变》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

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导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的《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

20世纪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

——摘编自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据此评析近代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东西方文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第(1)问,先据材料一中的“领先全球的成就”等信息概括出阿拉伯人对西方文明影响,之后再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说明其扮演的角色。

第(2)问,先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说明“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之后再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第(3)问,先据材料三说明变化是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之后再结合近代以来各地联系的加强说明影响。

[答案] (1)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的黑暗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角色:继承者(或发展创新者、保存者);传播者。

(2)本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变化: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排斥转向宽容。

原因:前期,矛盾尖锐;后期,传教士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

影响: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评析要求从变化、原因、影响等方面回答)
(3)变化: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影响'答案一:19世纪,欧洲逐渐完成工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主要国家已实行代议制民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成就巨大。

答案二: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欧
洲列强的势力;世界各地区文化在激烈碰撞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促使有的史学家开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

14. [2014·广州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

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摘编自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
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

[解析] 本题以“现代化”为切入点,考查东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不同。

第(1)问,要从“光荣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方面说明英国现代化启动的表现。

第(2)问,先据所学知识概括出苏联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特点,再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特点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3)问,要调用所学知识中科技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等内容说明变化的原因。

第(4)问,要从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背景说明“现代化研究”出现高潮的原因。

[答案] (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引发严重的经济困难。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

(任答三点即可)
(4)历史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双百”方针的重新实施;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
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任答三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