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2016·西安模拟)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引用了很多案例,他说我调查不够,我却__ __,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②他说台风要来了,荔枝树上成熟的果子要抓紧采摘,我,年年都有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想到今年是特强台风,损失蛮大的。

③潇潇春雨越来越大了,旅游团的人都裹紧了雨衣,可他却光着头让雨淋,而且解开了外衣的扣子,痛痛快快,哼着小曲,地走着。

A . 不以为然满不在乎不以为意
B .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满不在乎
C . 不以为意不以为然满不在乎
D . 满不在乎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 .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 . 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 . 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3. (2分) (2017高一下·石柱月考)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兰芝、仲卿为追求婚姻爱情自由而死,实质上是他们为追求生命自由、维护生命尊严,为追求幸福人生而死。

①仲卿、兰芝屈从焦母、刘兄两个封建专制家长的安排,②等于屈从了强权的支配,结果就③放弃了婚姻爱情的自由,放弃了人生美好的感情,同时④放弃了生活的自由、生命的自我。

⑤活着,各自再嫁再娶,⑥是在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的状态下活着。

这样的人生失去了精神、灵魂,没有情感守持,没有生活自由,生命处于被奴役、被禁锢的状态中。

A . A
B . B
C . C
D . D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
4. (6分) (2018高三上·江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
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

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 .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 .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2)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B .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C .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 .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5. (12分)(2019·江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

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

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

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

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

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

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

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

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

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 .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 . 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 .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6. (19分)(2020·虹口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

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③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

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

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

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④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

”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锅造人”
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⑦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

⑧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琼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这些玉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

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

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

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

⑨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十二节和天文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

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⑩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

“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圮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

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⑪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文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

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东进南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

⑫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

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

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

神话是良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第⑤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3)下列对有关良渚出土的“十二节玉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十二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

B . “十二节玉琮”印证了《周礼》中关于天地崇拜的记载。

C . “十二节玉琮”的十二节意味着古人对日月的时间记录。

D . “十二节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祭天礼仪用器。

(4)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良渚文化申遗过程中,神话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B . 考古文物是确认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C . 中华文化中神话流传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

D . 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5)作者认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综览全文,概述其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3分)
7. (23分)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后面练习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思国一作:望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
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
作者提出“十思”的目的是什么?
(2)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3)
《谏太宗十思疏》的疏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4)
根据内容、句式的要求补写句子。

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式与前面举例的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3)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
①________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②________综上所述,不难看出:③________
(5)
请你以唐太宗的口吻,给魏征写几句话,表达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的感受。

要求:①内容充实;②用语得体;③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7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
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三下·双流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2)
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上描写了深秋号角的声音响彻天空,从视觉上用“________”的诗句衬托出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

(3)
《赤壁赋》中,作者从侧面描写朋友箫声和歌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三上·毕节月考) 请对下面的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三条结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6-4、
6-5、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3分) 7-1、
7-2、
7-3、
7-4、
7-5、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
8-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1、
9-2、
9-3、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