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2020年高二(下)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物理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 )
A. 速度最大
B. 回复力最大
C. 加速度最大
D. 弹性势能最大
2.如图1所示,弹簧振子以点O为平衡位置,在A、B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取向右
为正方向,振子的位移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0.8s时,振子的速度方向向左
B. t=0.2s时,振子在O点右侧6cm处
C. t=0.4s和t=1.2s时,振子的加速度完全相同
D. t=0.4s到t=0.8s的时间内,振子的速度逐渐减小
3.如图所示,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先后以相同的速度依次通过M
、N两点,历时1s,质点通过N点后再经过1s又第2次通过N点,在这2s内质点通过的总路程为12cm.则质点的振动周期和振幅分别为( )
A. 3 s、6 cm
B. 4 s、6 cm
C. 4 s、9 cm
D. 2 s、8 cm
4.如图所示,是简谐运动的回复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的
图象,根据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0至t1时间内,质点向着远离平衡位置方向运
动,速率越来越大
B. t1至t2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C. t2至t3时间内,质点向着靠近平衡位置方向运动,速率越来越小
D. t3至t4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5.如图所示是水波干涉示意图,S1、S2是两波源,A、D、B三点在一
条直线上,两波源频率相同,振幅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处质点一直在波谷
B. C处质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C. A处质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D. D处质点一直在平衡位置
6.两个固定声源发出的声波1和声波2在空气中传播。
已知声波1的频率是声波2
的3倍,则( )
A. 声波1的波长是声波2的3倍
B. 声波1的传播速度是声波2的3倍
C. 两列波相遇会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D. 远离这两个声源的观察者,听到的这两列波的频率均比声源发出的频率低
7.如图所示,在均匀介质中,A、B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波源
,其简谐运动表达式均为x=0.1sin20πt(m),形成的机械波的波
速都是10m/s。
介质中P点与A、B两波源间的距离分别为4m和
5m。
则( )
A. 波的周期为0.2s
B. 波的波长为2m
C. P点一定是振动加强点
D. P点可能是振动减弱点
8.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如图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
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
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
流。
下列光电流I与A、K之间的电压U AK的关系图象
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原子核U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Th,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U.放射性衰变①、②和③依次为( )
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
B.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
C.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
10.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若某药物含有质量为m的碘131,经过32天后,该药
物中碘131的含量大约还有( )
A. B. C. D.
11.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可缺少,我国在完善核电安全基础上将加大
核电站建设.核泄漏中的钚(Pu)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超铀元素,它可破坏细胞基
因,提高罹患癌症的风险.已知钚的一种同位素Pu的半衰期为24100年,其衰
变方程为Pu→X+He+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X原子核中含有92个中子
B. 100个Pu经过24100年后一定还剩余50个
C. 由于衰变时释放巨大能量,根据E=mc2,衰变过程总质量增加
D. 衰变发出的γ放射线是波长很短的光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12.氘核和氚核可发生热核聚变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反应方程为:H+H→He+n
.已知:H、H、He和中子的质量分别为2.0141u、3.0161u、4.0026u和1.0087u
;1u相当于931.5MeV.由上述核反应方程和数据可知,该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为( )
A. 13.6MeV
B. 20.7MeV
C. 17.6MeV
D. 33.8MeV
13.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B. 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都会产生质量亏损
C. 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时,原子向外释放光子,原子电
势能和核外电子的动能均匀减小
D. 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4.0分)
14.如图(甲)所示,竖直圆盘转动时,可带动固定在圆盘上的T形支架在竖直方向振
动,T形支架的下面系着一个弹簧和小球,共同组成一个振动系统.当圆盘静止时
,小球可稳定振动.现使圆盘以4s的周期匀速转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振动
达到稳定.改变圆盘匀速转动的周期,其共振曲线(振幅A与驱动力的频率f的关
系)如图(乙)所示,则( )
A. 此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约为3Hz
B. 此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约为0.25Hz
C. 若圆盘匀速转动的周期增大,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不变
D. 若圆盘匀速转动的周期增大,共振曲线的峰值将向右移动
15.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B. 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强,照射时间足够长,就一定能产生光电效应
C. 在光电效应中,饱和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D. 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使它发生光电效应
16.如图所示,实线是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
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这列波在t=0.2s时刻的波形
图。
该波的波速为0.8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列波的波长是12cm,沿x轴负方向传播
B. 这列波的周期是0.5s
C. 这列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
D. t=0时,x=4cm处的质点振动方向为沿y轴负方向
17.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波源在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B. 如果声源静止,就观察不到多普勒效应
C. 当声源朝靠近观察者运动时,声源的频率不变
D. 当声波远离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低
18.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康普顿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C. 偏振现象说明光是纵波
D. 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形成的
19.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
B. 电磁波在真空中自由传播时,其传播方向与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垂直
C. 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可以实现无线通信,但电磁波不能通过电缆、光缆传输
D. 电磁波可以由电磁振荡产生,若波源的电磁振荡停止,空间的电磁波随即消失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光导纤维束传输图象和信息,这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B. 紫外线比红外线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C. 经过同一双缝所得干涉条纹,红光比绿光条纹宽度大
D. 光的色散现象都是由于光的干涉现象引起的
21.关于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使振荡电路有效地向空间辐射能量,必须是闭合电路
B. 电台功率比较低,不能直接用来发射电磁波
C. 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与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
电流最强
D. 要使电视机的屏上有图象,必须要有检波过程
22.如图所示,长度为l的轻绳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系一小球(小
球可以看成质点).在O点正下方,距O点处的P点固定一颗小
钉子.现将小球拉到点A处,轻绳被拉直,然后由静止释放小球.
点B是小球运动的最低位置,点C(图中未标出)是小球能够到达
的左方最高位置.已知点A与点B之间的高度差为h,h<<l.A、
B、P、O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
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点C与点B高度差小于h
B. 点C与点B高度差等于h
C. 小球摆动的周期等于
D. 小球摆动的周期等于
23.一列简谐横波,在t=0.6s时刻的图象如图甲所示,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
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 这列波的波速是m/s
C. 从t=0.6s开始,紧接着的△t=0.6s时间内,A质点通过的路程是4m
D. 若该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个尺寸为10m的障碍物,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24.一个透明均匀玻璃圆柱的横截面如图所示,一束由a、b两种单
色光组成的复色光从A点射入,分成两束分别从B、C射出,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光的折射率小于b光的折射率
B. 在玻璃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C. a、b两种单色光分别从B、C射出时折射角相等
D. a、b两种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个双缝干涉装置,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大
25.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
开始大量的氢原子均处于基态,
用一束光子能量为E=12.75eV的单色光照射该氢原子,并用发
出的光线照射逸出功为2.29eV的钠。
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氢原子能发出10种不同频率的光
B. 发出的光线中有4种光子能使钠发生光电效应
C. 发出的光线中,能量为0.66eV的光子波长最长
D. 钠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46eV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6.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①他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
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1所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B.可使周期测量得更加准确
C.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D.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
②他组装好单摆后在摆球自然悬垂的情况下,用毫米刻度尺从悬点量到摆球的最底
端的长度L=0.9990m,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结果如图2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mm,单摆摆长为______m。
③如图振动图象真实地描述了对摆长为1m的单摆进行周期测量的四种操作过程,
图中横坐标原点表示计时开始,A、B、C均为30次全振动的图象,已知sin5°=0.087,sin15°=0.26,这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27.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研究小组根据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
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一个圆盘上,过其圆心0作两
条相互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0A上,垂直盘面插上两枚
大头针P1、P2并保持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分
竖直浸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
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1、P2.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 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3所插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
(1)若∠AOF=30°,OP3与OC之间的夹角为45°,则在P3处刻的刻度值为______.(2)若在同一液体中沿A0方向射入一束白光,最靠近OC边的是______色的光,增大入射角度,______色的光在刻度盘上先消失.
28.如图所示是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的传播
速度v=4m/s,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出x=1.5m处的质点在0~1.25S内通过的路程及t=1.25s时该质点的位移;
(2)写出x=2.0处的质点的振动函数表达式.
29.如图所示,直角玻璃三棱镜ABC置于空气中,棱镜
的折射率为n=,∠A=60°.一细光束从AC的中点D
垂直AC面入射,AD=a,求:
①画出光路图并计算出光从棱镜第一次射入空气时
的折射角;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②光从进入棱镜到它第一次从棱镜中射出所经历的时间
)。
30.一列沿-x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振动的振幅为
10cm,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9,0),已知t=0.7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试计算:
①这列波的传播速度多大?
②从t=0时刻起,经过多长时间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③当Q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P点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D、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弹性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故速度最大,故A正确,D错误;
B、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位移为零,根据F=-kx,回复力为零,故B错误;
C、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位移为零,根据a=-,加
速度为零,故C错误;
故选:A。
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是回复力为零的位置,速度最大,势能最小;根据F=-kx判断回复
力,根据a=-判断加速度.
本题关键是明确简谐运动的运动特点,熟悉回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2.【答案】A
【解析】解:A、由图象2知t=0.8s时,振子在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所以速度方向向左,A正确;
B、t=0.2s时,振子远离平衡位置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应在O点右侧大于6cm处,B 错误;
C、t=0.4s和t=1.2s时,振子的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C错误;
D、t=0.4s到t=0.8s的时间内,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速度逐渐增大,D错误;
故选:A。
由图象可知振动的周期和振幅,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
本题考查了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会判断振子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注意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区别.
3.【答案】B
【解析】解:简谐运动的质点,先后以同样大小的速度通过M、N两点,则可判定M、N两点关于平衡位置O点对称,所以质点由M到O时间与由O到N的时间相等。
那么平衡位置O到N点的时间t1=0.5s,因过N点后再经过t=0.5s质点以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速度再次通过N点,则有从N点到最大位置的时间t2=0.5s。
因此,质点振动的周期是T=4×(t1+t2)=4s
质点总路程的一半,即为振幅。
所以振幅A==6cm
故选:B。
简谐运动的质点,先后以同样大小的速度通过M、N两点,则可判定这两点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则平衡位置到N点的时间为1s的一半;由当再次经过N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从N点到最大位置的时间为1s的一半,因此质点的振动同期为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置时间的4倍.由题意可知,质点总路程的一半,即为振幅.
对于简谐运动,要抓住对称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要明确质点以同样的速度经过某两点时,它们的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当经过同一位置时,它们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4.【答案】D
【解析】解:A、简谐运动运动回复力F=-kx,0至t1时间内,回复力逐渐增加,故位移不断增加,物体远离平衡位置,速度不断减小,故A错误;
B、t1至t2时间内,回复力减小,故位移减小,物体向平衡位置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故B错误;
C、t2至t3时间内,回复力逐渐增加(负号表示方向),故位移不断增加,物体远离平衡位置,速度不断减小,故C错误;
D、t3至t4时间内,回复力减小(负号表示方向),故位移减小,物体向平衡位置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简谐运动运动回复力F=-kx,与位移成正比;根据回复力情况得到位移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判断运动情况.
本题关键是根据回复力公式F=-kx判断位移情况,进一步分析速度、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不难.
5.【答案】C
【解析】解:A、C、D、在两列波叠加的区域里,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都是振动加强点,此时的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和;波峰和波谷相遇是振动减弱点,此时的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差;由图象知A是波峰与波峰叠加,B是波谷与波谷叠加,是振动的加强点,在A与B的连线上的D点也是振动的加强点。
振动的加强点的振动始终加强,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
故AD错误,C正确;
B、C点是波峰与波谷叠加,是振动的减弱点,由于两波源频率相同,振幅相等,所以C 点的振幅为零,故B错误。
故选:C。
明确波的叠加规律,知道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都是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相遇是振动减弱点。
本题考查波的叠加规律,知道了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后,还要知道加强点并不是总在波峰或波谷,加强区域的点的位移也是周期性变化的。
6.【答案】D
【解析】解:B、波速由介质决定,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A、根据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知,v=λf,则声波2的波长是声波1的3倍,故A 错误;
C、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频率相同,两声波频率不同,不会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故C错误;
D、由于多普勒效应,远离这两个声源的观察者,听到的这两列波的频率均比声源发出的频率低,故D正确。
故选:D。
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空间的空气中沿同一方向传播,波速相同。
由v=λf判断波长关系;
根据干涉产生的条件分析能否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知道多普勒效应。
明确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频率是由波源决定的,波长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发生明显干涉的条件以及多普勒效应。
7.【答案】C
【解析】解:A、由简谐运动表达式为:x=0.1sin(20πt)m知,角频率ω=20πrad/s,则
周期为:T==s=0.1s,故A错误;
B、由v=得波长为:λ=vT=10×0.1m=1m;故B错误。
CD、据题:P点到A、B两个波源的路程差为:△S=5m-4m=1m=λ,故P点的振动加强,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由简谐运动表达式为x=0.1sin(20πt)m,读出ω,由T=求得波的周期T,由v=求解
波长;
根据P点与A、B两波源的路程差与波长的关系,分析P点的振动情况,若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则振动加强;若路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则振动减弱。
本题要掌握简谐运动的表达式x=A sinωt,即可读出ω,求出周期和波长。
根据路程与波长的关系,确定质点的振动强弱是常用的方法。
8.【答案】C
【解析】解:频率相同的光照射金属,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相等,根据,知遏止电压相等,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故C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相等,根据动能定理比较出遏止电压的大小。
光强影响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效应的数目,从而影响光电流。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光电效应方程,知道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以及知道光强影响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的数目。
9.【答案】A
【解析】【分析】
该题考查了α、β衰变特点,只要写出衰变方程即可求解。
本题简单,直接考查了α、β衰变特点,注意衰变过程中满足质量数、电荷数守恒。
【解答】
根据α、β衰变特点可知:U经过一次α衰变变为Th,Th经过1次β衰变变为Pa,Pa再经过一次β衰变变为U,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经过32天后,碘131的剩余质量为:
m′=m•()=;
故选:C。
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剩下一半需要的时间,根据公式m=m0•()求解剩余原子核的质量.
本题关键是明确半衰期的概念,能够结合公式m=m0•()列式分析,基础问题.
11.【答案】D
【解析】解:A、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X的电荷数为92,质量数为235,则中子数为143.故A错误。
B、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
故B错误。
C、由于衰变时释放巨大能量,根据E=mC2,衰变过程总质量减小。
故C错误。
D、衰变发出的γ放射线是波长很短的光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守恒求出X的电荷数和质量数,抓住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求出中子数.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于大量的原子核适用.
本题考查了核反应方程、半衰期、质能方程、射线的形状等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础知识点.
12.【答案】C
【解析】解:核反应过程的质量亏损:
△m=m1+m2-m3-m4=2.0141u+3.0161u-4.0026u-1.0087u=0.0189u
由质能方程可知,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为E=931.5×0.0189=17.6MeV;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先求出质量亏损,然后由质能方程可以求出释放的能量。
该题考查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解答的关键是先正确找出亏损的质量。
13.【答案】C
【解析】解:A、光电效应是金属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逸出金属表面的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正确。
B、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都会产生质量亏损;故B正确;
C、根据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原子能量减小,轨道半径减小,根据知,核
外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能量等于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则电势能减小;故C错误;D、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故D正确。
本题选择不正确的
故选:C。
光电效应是金属中的电子逸出金属的现象;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根据氢原子能量的变化得出轨道半径的变化,结合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得出电子动能的变化,抓住原子能量等于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得出电势能的变化。
本题考查了光电效应、α粒子散射实验、半衰期、能级跃迁等基础知识点,难度不大,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础知识点。
14.【答案】AC
【解析】解:A、由振子的共振曲线可得,此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约为3Hz.故A正确,B错误;
C、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驱动力的频率无关。
故C 正确;
D、共振曲线的峰值表示振子的固有频率,它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驱动力的频率无关。
故D错误。
故选:AC。
振子做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在共振曲线中振子的振幅最大的点,就是振子的固有频率对应的数值.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共振的条件,以及知道振子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驱动力的频率无关.
15.【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E km=hv-W0,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故A错误。
B、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故B错误。
C、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光强有关,但不等于说与入射光频率无关,饱和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的结论应是在入射光频率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
若入射光强度一定,入射光的光子数便取决于光子的能量了,根据光子说可知ε=hν,频率越大的光子能量越大,则光子数目越少,入射光子数便越少,打出的光电子数就少,饱和光电流便小了,所以在光强一定时,入射光的频率越大,饱和光电流越小,故C错误。
D、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故D正确。
故选:D。
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判断影响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因素.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的条件,以及掌握光电效应方程,并能灵活运用.
16.【答案】AD
【解析】解:AC、由图可得:波长λ=12cm=0.12m,根据波的传播时间可得:传播距离为:s=vt=0.8×0.2=0.16m=16cm=λ+4m,故由图可得:波向左传播;故A正确C错误;
B、根据波速v=0.8m/s可得周期为T==s=0.15s,故B错误;
D、波向左传播,根据带动法可知,x=4cm处的质点正向y轴负方向振动,故D正确。
故选:AD。
由图得到波长,即可根据波速得到周期;根据波的传播时间得到传播距离,即可由图得到波的传播方向,从而根据波的传播判断质点的振动方向。
机械振动问题中,一般根据振动图或质点振动得到周期、质点振动方向;再根据波形图得到波长和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得到波速及质点振动情况。
17.【答案】CD
【解析】解:A、波源运动,观察者也运动,当它们运动的速度相等时,由于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所以不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故A错误;
B、当声源静止、观察者运动时,波源自身的频率不会变化,但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从而可以观察到多普勒效应,故B错误;
C、当声源朝靠近观察者运动时,声源的频率不变,只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故C正确;
D、波源与观察者远离时接收频率变低,听到的音调变低,故D正确;
故选:CD。
明确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内容,对于多普勒效应,要知道在波源与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高,听起来音调变高,而在波源与观察者远离时接收频率变低听起来音调变低。
1842年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一天,他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驰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汽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