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国专家建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的疗效不亚于,并且其生物利用度更好,蛋白结合率 更低,不良反应更少,加之不需要监测、等凝血指标,临 床应用简便易行。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三)磺达肝癸钠
磺达肝癸钠2.5 1次可有效预防内科住院患者的发生。6~14 d后,磺达肝癸钠组总患病率为5.2%,安慰剂组为10.5%。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急性呼吸系统 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入院时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 的患者中,磺达肝癸钠预防的疗效优于安慰剂。
5%可能患致死性
危重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
28%~33% 22%
26%
危险性随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减低 而增加源自急性脑卒中偏瘫 30%~50%
恶性肿瘤
风险增加6倍
手术、放疗、化疗、激素等治疗 风险增加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类型
心血管疾病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 脑卒中患者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 急性加重期患者 呼吸衰竭患者 接受机械通气者
急性脑梗死 急性感染性疾病
肺癌患者
患病率
27.0% 4.0% 26.0% 12.4%~21.7% 9.7% 9.7% 16.4% 23.5% 15.6% 14.3%
13.2%
发病率
1.90%
下肢单独发生率6.2%,单独发生率4.9%,同 时发生和的患者为2.1%。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二、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中国专家建议(2015)
主要内容
•概 述 • 相关定义 •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 预防效果评价 • 预防指征与方法 •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 预防方法推荐 • 一些特殊临床情况下的预防 • 几点说明
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 原因之一。临床上,外科住院患者的预防已受到重视,而 内科住院患者的预防则相对不足。内科患者通常发病隐匿、 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治成本高,因此,科学评估内科患者 风险从而对高风险内科患者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3 3 3 3
2 1 1 1 1 1 1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2、对下列内科住院患者进行 预防 40岁以上因急性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卧床>3d,同时合并 下列病症或危险因素之一: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急性脑梗死 心力衰竭(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 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感染或感染中毒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防效果评价
预防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 一、机械预防效果评价: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 气加压泵()和足底静脉泵()。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包括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 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
预防效果评价
一、 机 械 预 防 效 果 评 价
预防措施
急性脑卒中患者
过膝长筒袜 膝下长筒袜
相关定义
2.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 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近端存在 深静脉血栓栓子时,发生的风险更高。 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10%的院内死亡 为所致, 所有入院患者中有1% 死于。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五)维生素K拮抗剂():
服用预防内科住院患者 的研究较少。
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观察了311例进展期乳腺癌接受化疗患者 口服华法林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有症状的患病率在低剂量 华法林组(维持在1.3~1.9)为0.8%,而安慰剂组为4. 5%。
对2185例肺癌患者荟萃分析发现,使用或普通肝素均可降低 患者发生率,但两者均增加了出血风险。
预防方法推荐
• 建议对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内科住院患者和(或)评分≥4 分的高风险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预防。
•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一种机械预防和(或)一种药物预防措施; 预防一般需6~14d,目前无临床证据表明需延长预防时间。
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又称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伴血栓形成( ),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约1020%的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后第1~3天会出现短 暂轻度的血小板减少,但很少低于100×109,通常无临床症 状,继续肝素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这种肝素导致的血小 板减少症称为Ⅰ型。
相关定义
5、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Ⅰ型发病机制:因肝素有轻度血小板聚集效应,并有增强血小 板聚集诱导剂——二膦酸腺苷、免疫复合物和细菌及其产物的 作用,可导致体内血小板轻度聚集,脾内血小板分裂增多或聚 集的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增多,故在肝素治疗的前几天 发生血小板数量轻微下降。此型与免疫无关。
相关定义
5、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Ⅱ型: 是肝素类药物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反应 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常低于30×10955×109,或下降超过 50%,、导致动脉和(或)静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典型症状出现在应用或后5~12d(平均7~ 8天)。导致的发 生率是的10倍。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一、患病率:
致死性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医院死于的患者 中仅25%有近期手术史,其他均为因内科疾病而制动 的患者,占内科患者总死亡人数的10%。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国际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类型
的患病率
备注
内科住院患者无预防措施 4.96%~14.90%
1、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内科患者预防指南第9版中预测评分 标准:
表1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因素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先前有局部或远端转移和(或)6个月内接受过化疗和放疗
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 制动,患者身体原因或遵医嘱卧床休息至少3天 有血栓形成倾向,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或S缺乏, V因子、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近期(≤1个月)创伤或外科手术 年龄≥70岁 心脏和(或)呼吸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感染和(或)风湿性疾病 肥胖(体质指数≥302) 正在进行激素治疗 注:≥4分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患者,须按照推荐的措施进行预防。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抗凝药物用于预防主要应用在外科手术特别是骨科,用 于内科患者预防的研究较少。
尚无短期服用(<14 d)阿哌沙班进行内科患者预防的研究结 果。
利伐沙班用于内科急症预防不劣于依诺肝素,延长利伐沙班 治疗期可降低风险,但显著升高出血风险。
预防效果评价
预防措施
缺血性脑卒中
分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 加压泵
单用分级加压弹力袜
单纯机械预防不能替代药物预防
发生率 6.3% 8.8%
发生率 4.7% 15.9%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一)低剂量普通肝素()
患者中,与安慰剂组比较使用者发生的相对危险降低55.0%。
的有效剂量为5000U, 3次的疗效是否优于2次尚不明确。 3次组的主要出血事件增加,而 2次组的事件虽有增加但不 显著。
易栓症
存在两项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的风险更高。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三、内科住院患者预防现状 来自国际急症内科住院患者调查结果显示: 住院的高危患者中仅39%~40%进行了预防。
我国内科高危患者接受预防的仅为13.0%~20.2% 的预防比率为16.9%; 急性加重患者预防率为26.6%。
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 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相关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已成为世界性 的公共健康医疗保健问题 这一疾病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的一种致死性 疾病”。
相关定义
1.深静脉血栓形成: 约占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 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 根据部位,下肢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 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 腘静脉以上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 命性,是栓子的重要来源。
预防方法推荐
5、肝素诱导的 内科患病率为1%,外科为1%~5%。新的血栓形成可发生在 静脉或动脉中的任何部位,5%~10%的患者因新发血栓栓塞死 亡。 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在应用肝素类药物后第4~14天每隔2 ~3d测定血小板计数。 当高度怀疑或确定诊断时,应停用所有、和,推荐给予非肝素 抗凝药,如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水蛭素或达那肝素。
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
急性呼吸衰竭
病史
导致急性
急性脑卒中
静脉曲张
入院的因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素
急性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及其他导致活动受限(>3d)
机械通气
能增加患 病危险的 治疗措施
中心静脉置管 抗肿瘤治疗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 激素替代治疗
基础和慢 性疾病
偏瘫 年龄>75岁 慢性肺部疾病
糖尿病 肥胖 胶原血管病
基于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 2次可能优于3次。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二)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预防内科住院患者的疗效明显。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的总体危险比安慰剂 组减少50%
有效剂量为依诺肝素40 皮下注射,1次;达肝素5000U,1 次。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相关定义
二、血小板减少症 1、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而导致的 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即100×109 300×109 )。 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 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
相关定义
2、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关定义
5、肝素诱导的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首选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 对于血小板显著降低的患者,输血小板仅适用于出血患者或行有创性操 作且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需长期抗凝时可以应用,但仅在血小板数恢复至>100×109或恢复到前 的水平后才能服用。初始预防剂量必须较低(华法林3~5,苯丙羟基 香豆素3~6),并与阿加曲班、水蛭素或达那肝素合用至少5d。
(二)低分子肝素()
采用联合与单独采用的预防发生率低(0.8%比8.1%,P =0.01),提示机械预防联合药物预防可能优于单独机械预 防。
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为6~14d。延长预防时间可能导致大出血 风险增加。
预防效果评价
• 直接比较和疗效的4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患病 率和出血事件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项系统回顾分 析结果显示,用和进行血栓预防时二者大出血发生率相似。
主要内容
•概 述 • 相关定义 •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 预防效果评价
相关定义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和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两者相互关联,是在不同部位和不 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主要内容
• 预防指征与方法 •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 预防方法推荐 • 一些特殊临床情况下的预防 • 几点说明 • 内科患者的治疗原则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应对所有内科住院患者进行 风险评估,并考虑是否需要进 行预防。如何评估内科住院患者的风险,各国指南推荐的风 险因素和评估标准不尽相同,可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方法之一 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2、对下列内科住院患者进行 预防 40岁以上因急性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卧床>3d,同时合并 下列病症或危险因素之一:
病史 恶性肿瘤 炎性肠病 慢性肾脏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 肥胖(体质指数>30 2) 年龄>75岁。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对1180例内科住院患者前瞻性观察: 60.3%的患者为低风险,39.7%的患者为高风险。 在未进行预防的患者中,高风险患者和低风险患者发生的比 率分别为11.0%和0.3%。 在高风险患者中,、非致命、致命发生率分别为6.7%、3.9% 和0.4%。
相关定义
5、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Ⅱ型的发病机制:是肝素依赖性抗体诱导的受体介导的血小板 活化所致。肝素应用后在体内与血小板结合,促使血小板α颗 粒释放血小板因子4,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 通过免疫介导产生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主要为), 在血小板表面与抗原复合物结合,通过受体交联并活化血小板, 导致血小板颗粒释放,生成血栓烷,引起强烈的血小板聚集, 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三)磺达肝癸钠
磺达肝癸钠2.5 1次可有效预防内科住院患者的发生。6~14 d后,磺达肝癸钠组总患病率为5.2%,安慰剂组为10.5%。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急性呼吸系统 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入院时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 的患者中,磺达肝癸钠预防的疗效优于安慰剂。
5%可能患致死性
危重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
28%~33% 22%
26%
危险性随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减低 而增加源自急性脑卒中偏瘫 30%~50%
恶性肿瘤
风险增加6倍
手术、放疗、化疗、激素等治疗 风险增加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类型
心血管疾病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 脑卒中患者
老年内科住院患者 急性加重期患者 呼吸衰竭患者 接受机械通气者
急性脑梗死 急性感染性疾病
肺癌患者
患病率
27.0% 4.0% 26.0% 12.4%~21.7% 9.7% 9.7% 16.4% 23.5% 15.6% 14.3%
13.2%
发病率
1.90%
下肢单独发生率6.2%,单独发生率4.9%,同 时发生和的患者为2.1%。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二、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防中国专家建议(2015)
主要内容
•概 述 • 相关定义 •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 预防效果评价 • 预防指征与方法 •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 预防方法推荐 • 一些特殊临床情况下的预防 • 几点说明
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 原因之一。临床上,外科住院患者的预防已受到重视,而 内科住院患者的预防则相对不足。内科患者通常发病隐匿、 临床症状不明显、诊治成本高,因此,科学评估内科患者 风险从而对高风险内科患者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3 3 3 3
2 1 1 1 1 1 1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2、对下列内科住院患者进行 预防 40岁以上因急性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卧床>3d,同时合并 下列病症或危险因素之一: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急性脑梗死 心力衰竭(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 急性感染性疾病(重症感染或感染中毒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防效果评价
预防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 一、机械预防效果评价: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 气加压泵()和足底静脉泵()。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包括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 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
预防效果评价
一、 机 械 预 防 效 果 评 价
预防措施
急性脑卒中患者
过膝长筒袜 膝下长筒袜
相关定义
2.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 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近端存在 深静脉血栓栓子时,发生的风险更高。 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10%的院内死亡 为所致, 所有入院患者中有1% 死于。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五)维生素K拮抗剂():
服用预防内科住院患者 的研究较少。
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观察了311例进展期乳腺癌接受化疗患者 口服华法林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有症状的患病率在低剂量 华法林组(维持在1.3~1.9)为0.8%,而安慰剂组为4. 5%。
对2185例肺癌患者荟萃分析发现,使用或普通肝素均可降低 患者发生率,但两者均增加了出血风险。
预防方法推荐
• 建议对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内科住院患者和(或)评分≥4 分的高风险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预防。
•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一种机械预防和(或)一种药物预防措施; 预防一般需6~14d,目前无临床证据表明需延长预防时间。
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又称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伴血栓形成( ),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约1020%的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后第1~3天会出现短 暂轻度的血小板减少,但很少低于100×109,通常无临床症 状,继续肝素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这种肝素导致的血小 板减少症称为Ⅰ型。
相关定义
5、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Ⅰ型发病机制:因肝素有轻度血小板聚集效应,并有增强血小 板聚集诱导剂——二膦酸腺苷、免疫复合物和细菌及其产物的 作用,可导致体内血小板轻度聚集,脾内血小板分裂增多或聚 集的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增多,故在肝素治疗的前几天 发生血小板数量轻微下降。此型与免疫无关。
相关定义
5、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Ⅱ型: 是肝素类药物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反应 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常低于30×10955×109,或下降超过 50%,、导致动脉和(或)静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典型症状出现在应用或后5~12d(平均7~ 8天)。导致的发 生率是的10倍。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一、患病率:
致死性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医院死于的患者 中仅25%有近期手术史,其他均为因内科疾病而制动 的患者,占内科患者总死亡人数的10%。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国际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类型
的患病率
备注
内科住院患者无预防措施 4.96%~14.90%
1、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内科患者预防指南第9版中预测评分 标准:
表1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因素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先前有局部或远端转移和(或)6个月内接受过化疗和放疗
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 制动,患者身体原因或遵医嘱卧床休息至少3天 有血栓形成倾向,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或S缺乏, V因子、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近期(≤1个月)创伤或外科手术 年龄≥70岁 心脏和(或)呼吸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感染和(或)风湿性疾病 肥胖(体质指数≥302) 正在进行激素治疗 注:≥4分为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患者,须按照推荐的措施进行预防。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抗凝药物用于预防主要应用在外科手术特别是骨科,用 于内科患者预防的研究较少。
尚无短期服用(<14 d)阿哌沙班进行内科患者预防的研究结 果。
利伐沙班用于内科急症预防不劣于依诺肝素,延长利伐沙班 治疗期可降低风险,但显著升高出血风险。
预防效果评价
预防措施
缺血性脑卒中
分级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 加压泵
单用分级加压弹力袜
单纯机械预防不能替代药物预防
发生率 6.3% 8.8%
发生率 4.7% 15.9%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一)低剂量普通肝素()
患者中,与安慰剂组比较使用者发生的相对危险降低55.0%。
的有效剂量为5000U, 3次的疗效是否优于2次尚不明确。 3次组的主要出血事件增加,而 2次组的事件虽有增加但不 显著。
易栓症
存在两项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的风险更高。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三、内科住院患者预防现状 来自国际急症内科住院患者调查结果显示: 住院的高危患者中仅39%~40%进行了预防。
我国内科高危患者接受预防的仅为13.0%~20.2% 的预防比率为16.9%; 急性加重患者预防率为26.6%。
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 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相关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已成为世界性 的公共健康医疗保健问题 这一疾病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的一种致死性 疾病”。
相关定义
1.深静脉血栓形成: 约占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 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 根据部位,下肢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 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 腘静脉以上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 命性,是栓子的重要来源。
预防方法推荐
5、肝素诱导的 内科患病率为1%,外科为1%~5%。新的血栓形成可发生在 静脉或动脉中的任何部位,5%~10%的患者因新发血栓栓塞死 亡。 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在应用肝素类药物后第4~14天每隔2 ~3d测定血小板计数。 当高度怀疑或确定诊断时,应停用所有、和,推荐给予非肝素 抗凝药,如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水蛭素或达那肝素。
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危险因素
急性呼吸衰竭
病史
导致急性
急性脑卒中
静脉曲张
入院的因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素
急性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及其他导致活动受限(>3d)
机械通气
能增加患 病危险的 治疗措施
中心静脉置管 抗肿瘤治疗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 激素替代治疗
基础和慢 性疾病
偏瘫 年龄>75岁 慢性肺部疾病
糖尿病 肥胖 胶原血管病
基于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 2次可能优于3次。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二)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预防内科住院患者的疗效明显。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的总体危险比安慰剂 组减少50%
有效剂量为依诺肝素40 皮下注射,1次;达肝素5000U,1 次。
预防效果评价
二、药物预防效果评价
相关定义
二、血小板减少症 1、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而导致的 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即100×109 300×109 )。 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 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
相关定义
2、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关定义
5、肝素诱导的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首选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 对于血小板显著降低的患者,输血小板仅适用于出血患者或行有创性操 作且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需长期抗凝时可以应用,但仅在血小板数恢复至>100×109或恢复到前 的水平后才能服用。初始预防剂量必须较低(华法林3~5,苯丙羟基 香豆素3~6),并与阿加曲班、水蛭素或达那肝素合用至少5d。
(二)低分子肝素()
采用联合与单独采用的预防发生率低(0.8%比8.1%,P =0.01),提示机械预防联合药物预防可能优于单独机械预 防。
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为6~14d。延长预防时间可能导致大出血 风险增加。
预防效果评价
• 直接比较和疗效的4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患病 率和出血事件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项系统回顾分 析结果显示,用和进行血栓预防时二者大出血发生率相似。
主要内容
•概 述 • 相关定义 • 内科住院患者患病率与危险因素 • 预防效果评价
相关定义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和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两者相互关联,是在不同部位和不 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主要内容
• 预防指征与方法 •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 预防方法推荐 • 一些特殊临床情况下的预防 • 几点说明 • 内科患者的治疗原则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应对所有内科住院患者进行 风险评估,并考虑是否需要进 行预防。如何评估内科住院患者的风险,各国指南推荐的风 险因素和评估标准不尽相同,可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方法之一 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2、对下列内科住院患者进行 预防 40岁以上因急性内科疾病住院患者,卧床>3d,同时合并 下列病症或危险因素之一:
病史 恶性肿瘤 炎性肠病 慢性肾脏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 肥胖(体质指数>30 2) 年龄>75岁。
需要进行预防的内科患者
对1180例内科住院患者前瞻性观察: 60.3%的患者为低风险,39.7%的患者为高风险。 在未进行预防的患者中,高风险患者和低风险患者发生的比 率分别为11.0%和0.3%。 在高风险患者中,、非致命、致命发生率分别为6.7%、3.9% 和0.4%。
相关定义
5、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Ⅱ型的发病机制:是肝素依赖性抗体诱导的受体介导的血小板 活化所致。肝素应用后在体内与血小板结合,促使血小板α颗 粒释放血小板因子4,肝素与血小板因子4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 通过免疫介导产生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主要为), 在血小板表面与抗原复合物结合,通过受体交联并活化血小板, 导致血小板颗粒释放,生成血栓烷,引起强烈的血小板聚集, 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