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语文七上《雨的四季》(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雨的四季
课题雨的四季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描绘雨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状物时的巧妙运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培育高尚的生活情趣。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
观。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
刘湛秋,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1935年10月生,安徽芜湖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无题抒情诗》《生命的快乐》等。

其作品清新空灵,富
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曾被
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读准字音
花苞.〔bāo〕彩棱.镜〔lénɡ〕粗暴〔ɡuǎnɡ〕莅.临〔lì〕
静谧.〔mì〕高邈.〔miǎo〕吝啬
..〔lìn sè〕淅.淅沥.沥〔xī〕〔lì〕草垛.〔duò〕咄.咄逼人〔duō〕畦.〔qí〕
理解词语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静谧:安静。

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莅,到。

高邈:高而远。

邈,遥远。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造访:拜访。

多用于书面。

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新课导入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动听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能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

它如诗似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领略雨的美,领略散文的美。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从内容上看,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感悟精彩句子】
②段中写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为什么?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③段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毫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3.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④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

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4.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

请从第⑤段中摘录一个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谈谈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文章全篇都是诗化的句子,形象感、动作性很强,如“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新课展开
“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

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冲动人心的美丽。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新课展开【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2.试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暴;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静;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有哪些。

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细致的描写,诗化的语言。

本文通过细致描写的景象,雨的音响、雨的气息,表现出了雨的趣味。

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表现得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

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2.行文思路,清晰自然。

作者行文思路清晰自然,分段描绘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春雨的美丽而娇媚;夏雨的热烈而粗暴;秋雨的端庄而沉静;冬雨的自然而平静。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冬雪纷飞的场景。

1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有人说“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都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

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刘湛秋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娓娓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以说是“文中有画〞了。

作者抓住雨中的四季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雨人格化了。

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个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

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无比热爱,我们应该用心去诵读、用心去领悟,这正是作者融情于景的所在。

方法指导:
比喻及其作用
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素材积累:
关于雨的古诗佳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19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说明中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

江苏苏州人。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


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

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标准化方面也有独特的奉献。

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

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做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

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素心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

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

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苏州比拟有名的园林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1.说明结构。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
3.说明方法:〔1〕举例子: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饱满;〔2〕作比拟: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3〕打比方: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4〕列数字:表达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让读者准确了解说明对象;〔5〕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6〕下定义:归纳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7〕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更清楚;〔8〕列图表:直观有条理地展示说明对象的特点;〔9〕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丘壑.〔〕池沼.〔〕斟.酌〔〕嶙.峋〔〕叠嶂.〔〕庸.俗〔〕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雕lòu〔〕轩xiè〔〕蔷wēi〔〕芭jiāo〔〕 yìnɡ〔〕衬依bànɡ〔〕
3.解释词语的含义或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1〕鉴赏:
〔2〕重峦叠嶂:
〔3〕俯仰生姿:
〔4〕: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5〕: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4.初读课文。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课堂探究
1.苏州园林为了到达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三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3.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拟、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你能判定以下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吗?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局部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似成心防止似的。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4.请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
..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2〕至于池沼,大多
..引用活水。

课后作业
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后,你也有创作的冲动了吧?就请拿起笔来,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采用几种说明方法,写一篇短文,来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小花园吧。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è zhǎo zhēn lín zhànɡ yōnɡ
榭薇蕉映傍
3.〔1〕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2〕重重叠叠的山峰。

〔3〕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4〕别具匠心
〔5〕因地制宜
4.〔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堂探究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这里,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3.〔1〕作比拟。

突出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2〕打比方。

本句以图画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

〔3〕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的特点。

4.〔1〕“据说〞一词,说明了后面所说的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是听说的,而不是作者统计的,这是留有余地的说法,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多〞一词表示大局部的池沼是引用活水的,但并不是所有池沼都是这样的,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