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在日本传播中国书法的方式、贡献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守敬在日本传播中国书法的方式、贡
献与意义
摘要: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在当代是一个热点,也是汉学文化对外传播的热点。
杨守敬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金石学家、书法家,在日本对中国书法的传播,
从其传播方式中可窥其贡献之大;甚至是对日本当时书坛的“滞弱”现象的拯救,这也是杨守敬在日本传播中国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中国;杨守敬;书法;日本;传播
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古已有之。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的书法传播又是有限的。
究其因,一方面,因书写人群的社会层次问题,导致书法在社会上的传播有一定
的接受范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尤其秦汉、魏晋、隋唐是讲究门第的,而文
化层次较高者就集中在这样群体中。
换言之,汉字书写的较高水平人权也存在于
这个群体中。
另一方面,中国书法的独特性。
一般而言,中国文字与书法是一对
孪生姊妹,只有中国文字的问世,才能把书写汉字称之为书法,直至东汉书法发
展为书法艺术。
实际上,世界其他国家都有文字,但是他们的文字不像中汉字这
么奥妙。
中国文字从其出生就已经被赋予了华夏民族特有智慧、涵义和思想,这
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所以,书法艺术只能是中国的。
杨守敬(1839年--1915年)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值得注意的是,杨守敬在日本的四年(1880--1884)生活中,不仅精心研究书法与碑拓,还在此
期间培养了一批热衷于学习书法的日本人。
本文拟从杨守敬在日本期间的活动,
其中涉及其在日本传播书法的方式,依次为切入点进行探索,讨论杨守敬对中国
书法在传播做出的贡献和意义。
一、传播方式
1880年杨守敬因工作需要,作为日本公使何如璋的随缘,出使日本,主要负
责馆内文化事务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与日本汉学家的交流为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原因在于,杨守敬去日本带去了大量的
碑刻拓本、古钱币、汉印等等。
这些资料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属于一手材料,对研究中国书法,乃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帮助。
陈振濂先生在《日本书法史》中提到:
这样大批的作品古迹,怎不使彼岸的艺术家为之惊叹不已!金石方面的庞大
规模,使日本人眼界为之大开,他们开始了解了,在空海和圣德太子引进中国书
法之前,其实中国还有个漫长的从两周到秦汉的书法时期,而这个时期在日本却
是个空白。
[1]
可见,杨守敬在日本所谓的与汉学家交流的内容中就包括中国金石、书法、
汉印等的交流。
关于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在唐代就已经非常有名了,如空海和
尚(774--835)来中国“取经”,在这期间(804--806)在长安学习密教。
毋庸
置疑,这种以佛教为交流方式的文化传播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力的。
空海的这次
大唐之行,学习佛法是主要的,然而,在其生活中,学习中国文化、风俗、语言
等也是必须的,因为他在中国生存需要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杨守敬的传播方
式正好与之相向,杨守敬带去的大量碑刻拓本、古钱币、汉印等,直接在日本汉
学领域起到波澜,致使其在日本掀起了“杨守敬旋风”。
除文化交流之外,杨守敬在日本教授书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杨
守敬在日本传授书法的事迹,按史料载,其在日本培养有三大门人,即日下部鸣鹤、岩谷一流、松田雪柯。
这三位明治时期的日本书法家,因为曾经对中国北碑
书法风格的狂热追求,又因为与杨守敬结缘,拜倒在杨守敬门下,虔诚的像老师
学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金石稗史”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独特的治
学方法之一。
[2]换言之,杨守敬在去日本之前就是一位在国内颇有名望的金石学家。
通过对金石文字的解读、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是杨
守敬教授弟子的主要内容。
如“他对岩谷修说:‘贵邦之经学、史学、辞章之学,皆与中土相盛衰,唯金石稍逊耳。
’”[3]可见,杨守敬直接指出日本书法“滞弱”现象的问题,及“金石稍逊”。
诸如杨守敬以教授方式在日本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是常规方式,然其形成一股“旋风”,却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日本当时处于明治时期,“正在为汉字书法
与假名书法的日趋平庸滞弱不能自拔而深深烦恼的日本书家,在与杨守敬的交往
中亲眼得睹这些古物,他们的震骇与欣喜不言而喻。
”[4]杨守敬在日本的交流与
教授是拯救了日本“滞弱”的日本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讲开启了日本书法界重新
认识中国书法的古典风尚,是故杨守敬也被成为:“日本书法现代化之父”。
在杨守敬之前,日本书坛一直以从唐代传播过去的字帖为主要学习范本。
日
本早期的书法艺术也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因为中日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才
会有新的书写对象,如日本的假名书法就是以中国汉字为母体而演变的日本文字
书写方式。
杨守敬的出现,拯救了日本固有的书法病态。
他带去的书法资料是日
本书法家们见不到的。
尤其碑刻资料,在日本书法们的眼里乃是至宝。
杨守敬以
一位金石考据学家的身份在日本进行汉文化传播,从行动学角度讲,是日本书法
家直接受益的还是教授碑学书法风格。
另,杨守敬生活的时期也是中国碑学大兴
之时,他的书法风格偏于碑派,所以他在日本的教授范围也以碑学为主,其中主
要的教授题材既是他带去的碑刻书法资料。
二、贡献
杨守敬因为特殊的国际身份,为日本书法注入新的血液,使其在近百年间保
持暖热状态,说明杨守敬在日本的书法艺术传播是成功的。
陈振濂先生在《日本
书法史》中如是评价:
一个没有现代意识的老学究成了一个国家的艺术“现代化之父”,这种逻辑
不通的论点使人哑然失笑,但它却是事实。
......杨守敬的努力在一定的历史规
定下使日本书法家的现代意识苏醒并找到了历史依据。
[5]
可见,杨守敬的贡献在于使日本书法家的现代意识苏醒,也可以认为是日本
现代前卫书法思潮的历史依据。
一般而言,从日本的书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
的书法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概念源自于中国的唐代。
众所周知,大唐的国力在当时
世界上的地位是强大的,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也使得唐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吸引诸多国家派遣使者来大唐进行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的交往,唐朝的文
化输出就成了时尚。
所以,我们经常在史书上、名人著作中、笔记中等看到日本
遣唐使者,或者僧人来唐。
他们不仅学习了唐人的生活习惯还学习了文化艺术,
甚至回国时再带一点。
实际上,从唐以后,陆续都有这样的现象。
也就是说日本
的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文化。
实际上,汉字与书法的关系之密切,决定了中国文化圈的发展基因离不开汉字。
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与汉文化圈的人在一起交流,加之其特殊的身份,确实使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传播渠道。
当时的中国国内情况很复杂,唯独金石考
据与书法研究圈仍保持一股热潮,即碑学的大盛。
与杨守敬同时期的康有为既是
鼓吹碑学的大佬,他的《广艺舟双辑》可谓振聋发聩,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然而,康有为也有在日本生活过的记录,却没有在日本通过传播手段把中国书法推广开来。
杨守敬做到了,原因在于他带去了的大量一手资料,让日本人大开眼界,从
中了解到原来中国汉字和中国书法还有更多的内容。
尤其,秦篆、汉隶、魏晋楷
书等书体风格的丰富性是他们从来没有涉及到的。
杨守敬著名的书学著作《学书
迩言》在日本汉学圈特别受重视。
大正十五年(1926),日本出版了《学书迩言疏释》……从此杨守敬不但以
其书名和收藏闻名东瀛,他的书法理论也传播日广,对日本书法研究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
[6]
可见,日本书法界对杨守敬书法成就的重视。
我们认为杨守敬在日本的书法
传播是传奇性的。
这与他的个人学识、魅力有一定的关系。
从传播材料方面分析,他带去的大量材料,能够不吝的公开让日本书法家们观看学习,可证其胸怀的宽广。
书法传播材料是非常重的,杨守敬手中掌握的大量金石碑版材料支撑了他在
日本的文化交友圈,进而很有效果的传播了中国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
三、意义
路云亭在《书法的人文传播》中提到:
……林林总总的书法家的故事或反映了书家对书法的热爱之情,或体现出书
家为书法所付出的劳动,或展示出书家对书法的虔敬之心。
书法家的故事传播构
成了书法传播的有迹机组成部分,并时而营造出一种书法尝识式的普及效果。
对
书法家故事性传播除却一人一事的传播类型外,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推介与传播 (7)
按,此论点,结合杨守敬在日本传播书法的案例,我们相信杨守敬的行为属
于人文传播,这种方式中包含有诸多故事。
一言以蔽之,中国书法在杨守敬传奇
化的传播过程中,不仅把中国更古老汉字以及书写内容传播,还从本质上医治了
日本当时“滞弱”的现象,进而影响日本书法直至现代。
可见,其意义重要之一斑。
实际上,杨守敬在日本书坛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杨守敬去日本时带了大量
的金石碑版材料,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杨守敬旋风”,使得日本汉学圈、书法界
紧随其后,不断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进而有效传播中国书法艺术。
更主要的是
在杨守敬离开日本之后,不仅有学生来中国访师;还有一批学者从事书法研究,
也来中国收集金石碑版材料。
像杨守敬这样离开日本之后,仍有强大后劲的影响力,着实少见。
杨守敬在日本所教授的学生中有一位叫下部鸣鹤的,因为追随其
师学习书法,处于对杨守敬胸怀、人格魅力、学识的敬仰,在杨守敬回国后,来
中国访师。
在此期间,下部鸣鹤还拜访了吴大澂、俞曲园,并且建立了联系。
通
过这次访师活动,下部鸣鹤受诸位名师指点,在书法技法、创作方面受益匪浅,
从而在其回国后加强其在日本书坛的正统地位。
杨守敬的“观念促成了日本明治时期文化观念(包括书法观念)的大转变,
具体的例证就是北碑与篆隶的风行东瀛。
”[8]显然,杨守敬在日本成功的传播了
北碑和篆隶,这种风尚的盛行,对日本近现代书坛有深远影响。
之后的日本学者
们因为书法资料的匮乏,无法前进时,便来中国求找书学材料。
据说,当时著名
的篆隶北碑书家如张裕钊、徐三更,乃至一代大师吴昌硕,都有过日本学生登门
求教的情况。
书法的授受活动成了国际间的交往,而这些日本学生们由于得到名
师指点,回国后又掀起了一阵阵新的风潮,为繁荣日本书坛的碑学艺术做出了有
力的贡献。
[9]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日本碑学之风的高潮得力于杨守敬的推波助澜,在日本书法界掀起巨浪,颠覆了日本书法家对唐宋帖学的认识,逐渐转变书学观念,开始转向碑学。
这种转变,为日本后世的书法风格取向指明了方向。
杨守敬在日本书法传播的意义在于他的拯救与推广。
一方面,他拯救了当时
日本书坛的不良习气和沉浸于帖学无法自拔的境遇,以碑学作为良方为日本书坛
输液。
虽然这是一个无意的行为,却无形中使得日本书坛的沉浸现象得以好转。
另一方面,他让日本书法家接收到更多的金石碑版材料,打开眼界。
尤其,言传
身教,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碑学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也无形中使得杨守敬自己的人
格的升华。
换言之,在中国书法发展对外传播过程中,不仅使得汉字有了对外传
播的契机,而且使得传播的介质与载体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杨守敬既是
这个传播过程中实践者的典型之一。
四、结语
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古已有之,只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
传播现象。
如唐代书法传播到日本,因为大唐国力强盛,吸引一些国外学者、僧人、政客来中国学习、取经。
当然,在他们回国时,带走大量的学习材料,以便
回国后继续学习。
同时,中国也有如此现象出访日本的使者带去大量的礼物,以
便于两国友好交往。
这种现象一直得以延续,而到清末民初,由于国家实际情况
的左右,出使日本的杨守敬带去的大量一手材料无意间推动日本书坛的发展,乃
至掀起“杨守敬旋风”。
继而,其以交流、教授的方式在日本传播书法及中国传
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即便是,杨守敬回国后,也有一批虔诚的日本学者
来中国访师学习,为日本书坛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杨
守敬的传播方式是值得关注的,其在日本传播书法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
可忽视的,更值得后世学者学习。
[1]陈振濂,《日本书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232页。
[2]邹华清.《杨守敬以金石裨史述论》,江汉论坛,2000年3月,第56页。
[3]郗志群,《杨守敬学术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5月,第8页。
[4]陈振濂,《日本书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229页。
[5]陈振濂,《日本书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264页。
[6]陈振濂,《‘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论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的贡献》,文史杂志,1987年5月,第40页。
[7]路云亭,《书法的人文传播·绪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7页。
[8]陈振濂,《日本书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3月,第232页。
[9]陈振濂,《‘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论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的贡献》,文史杂志,1987年5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