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合集4套┃2020年河北省衡水市语文七年级(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
C.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
D.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
....,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2.9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C.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D.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厌倦.(juǎn) 暮.色(mù)
B.附和.(hé) 突兀.(wù) 嘲.笑(cháo)
C.哭泣.(qì) 呻吟.(yǐn) 凌.乱(línɡ)
D.警.告(jǐnɡ) 犹豫.(yù) 抽噎.(yē)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成熟、最完备的寓言集。
记载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
B.《女娲造人》作者笔下的女娲既是神,有非凡的能力,又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
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有贫富贵贱之分,那些富贵人是女娲亲手捏成的。
C.《天上的街市》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天街的美好图景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坚信光明一定到来。
D.《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由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所编写。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每年我国都要向联合国派遣
..一支国际维和部队。
B.二次世界大战,被原子弹摧毁的地方,至今还是一片废墟
..。
C.扶贫工作组的同志对贫困户绝不能漠不关心
....。
D.我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是不毛之地
....。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默写填空(共8分,每空1分)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二章》)
(3),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5)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7)在《钱塘湖春行》中,作者通过鸟儿的活动写出初春之景的句子是
,。
三、诗歌鉴赏
7.母亲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本诗是如何运用类比的写法的?
2)“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即借物抒情。
请你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100字左右,表达对母亲的爱。
四、综合性学习
8.把下面的句子的内容放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1月4日上午,村长对李湖说:“郝铃上省城办事去了,我明天要去北京联系工作。
她这几天就回来,告诉她,20天以内一定要把咱们村机械厂的那批产品发往南京前进化工厂,已经来电话催了好几次了。
”
A.5日,外村刘机去省城办事,李湖托他转告郝铃。
当天下午,刘机见到郝铃,刘机说:“”B.18日,郝铃还没有回来,李湖打电话给郝铃。
李湖说:“”
五、文言文阅读
9.文言文阅读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_____)
(2)充塞四虚
..(_____)
(3)因往晓.之(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有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B.“晓之者”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
C.“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地球遭受了巨大的人为灾害。
D.“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具有局限性。
10.《论语》选段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饭.疏食
(2)博学而笃.志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逝者如斯.夫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11.语段分析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
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
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两个骗子齐声说。
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
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
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
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2)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3)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4)“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5)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6)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12.阅读《故乡》,回答小题。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
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
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
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
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
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
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
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
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
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
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
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
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
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七、作文
13.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
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提示:①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是立意的核心。
可以写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爱,也可以写成员间的关怀与支持,还可以写大家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
②把要写的事情梳理一遍,看重点写什么,怎样写思路比较清楚。
③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情感。
有了情感的参与,文章才会充实饱满,有血有肉,也才会让人感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二、名句名篇默写
6.⑴人不知而不愠⑵不舍昼夜⑶海日生残夜⑷老骥伏枥⑸潭影空人心⑹却话巴山夜雨时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诗歌鉴赏
7.1)先用“天上的风雨”类比“心中的风雨”,再用“鸟儿躲到它的巢里”类比“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突出了“母爱”的主题。
2)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3)示例:母爱像一杯咖啡,刚开始品时还不觉得有何特殊的味道,喝到第二口时有点儿苦,直到最后才尝出它的甜。
这杯苦中带甜的咖啡就是母亲对我们的那种世上独一无二的爱。
这种爱表现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无论是关怀的话语,还是严厉的责备……都是母爱的体现。
四、综合性学习
8.A.李湖要我告诉你,你们村长去北京前告诉他,叫你一定要在19天以内(或24号以前)把你们村机械厂的那批产品发往南京前进化工厂,人家已经来电话催了好几次了。
B.村长去北京前告诉我,叫你一定要在6天以内(或24号以前)把咱们村机械厂的那批产品发往南京前进化工厂,人家已经来电话催了好几次了。
五、文言文阅读
9.1)崩塌坠落四方告知,开导
2)(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2)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3)B
10.1)(1)饭疏食( 动词,吃 ) (2)博学而笃志( 坚定 )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快乐 ) (4)逝者如斯夫( 代词,这,指河水 )
2)(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3)要珍惜时间
六、现代文阅读
11.1)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
2)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3)C
4)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5)D
6)A
12.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
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
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难以割舍的关系。
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3)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
(情感、理念)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颗改变嘉兴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改变故乡、改变自己的机会)
4)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思念。
七、作文
13.我们是一家人
家人,是什么?家人是幸福的来源,是永恒的爱的存在,是会为你付出一切的人……
阳光的一天,很适合出去游玩吧。
我和姐姐约定好一起去别人家玩。
刚要出发的时候,姐姐望了望天空,对我说:“今天可能下雨,你最好带上雨衣雨伞。
”
“那么好的天气,怎么会下雨呢?别担心啦。
”说完我便跑出门外去。
但姐姐为了以防万一,顺手带了身雨衣。
在别人家玩了许久,姐姐看了看天空--布满了乌云,发觉快下雨了,于是我们就回家了。
因为我们是步行来的,所以会花很长时间才能到家,尽管我们加快了速度,也还是没有雨来的快。
当我们走到半路,已滴下了滴滴雨点,不久便下大了。
我害怕被淋,只能把唯一的希望随着目光投向姐姐手中的雨衣,但我转头又想:雨衣只有一个,而我们有两个人,怎么办?我不想自己被淋,也不想让姐姐被淋……
正当我苦恼时,姐姐把雨衣披在了我身上,我扭头一看,姐姐正笑着,眼中充满了关怀:“千万别被淋着啊,不然你感冒了妈妈还要说我,我可不想惹麻烦。
”我也笑了,姐姐就是这样,明明对我很好却不愿说。
“那你怎么办?”“反正离家又不远,走那么一两步就到了。
”
“但雨很大啊……”我说,姐姐打断了我的话:“好了好了,你再磨蹭一会天都晴了。
”说完姐姐向家的方向跑去。
我三步并做两步跟上姐姐。
在雨中,只能看到我们奔跑的身影。
这就是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睦睦,我曾问过姐姐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她说只因我们是一家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结合语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
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3.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译:不久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缠络.(luò)攒.成(cuán)脑髓.(suí)
B.菜畦.(wā)轻捷.(jié)云霄.(xiāo)鉴.赏(jiàn)
C.桑葚.(shèn)油蛉.(líng)倜傥.(dǎng)白颊.(jiá)
D.斑蝥.(máo)脊.梁(jǐ)和蔼.(ǎi)秕.谷(bǐ)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④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⑤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A.②④①③⑤ B.②①⑤④③
C.④②①⑤③ D.③②⑤①④
二、名句名篇默写
6.默写
(1)《论语》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论语》十二章)
(2)水何澹澹,。
(《观沧海》)
(3)乡书何处达,。
(《次北固山下》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通过描绘鸟儿来写西湖初春景象的诗句
是:,。
(《钱塘湖春行》)
(5),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6),教然后知困。
(《虽有嘉肴》)
三、诗歌鉴赏
7.读《木兰诗》节选,答题。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为画线字注音。
⑴溅溅()⑵胡骑()⑶燕山()
2、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3、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
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
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
4、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四、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了解传统文化)为加深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级将举办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会。
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
(2)请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以及用不少于30个字描写一下你家在过这个节日时的一项活动。
五、文言文阅读
9.填空。
(1)《狼》的作者______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______名,“志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 惧狼→ (__________)→
(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言文。
(8分)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屠乃奔倚其.下一狼洞其.中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又数刀毙之.久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两狼之并驱如故。
(2分)
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六、现代文阅读
11.1)
散文阅读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
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
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
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
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
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
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
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
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
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④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先去试试再说。
”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
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
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⑤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
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