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精美范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意义和策略_通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精美范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意义和策略_通用版
留,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是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学生往往只是机械接受知识,或是简单形式上的探究活动,鲜有真正意义上探究数学内在规律的体验,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也只是接受为主。

对课堂短时效率的过分关注,导致缺乏对学生进行建模意识的培养。

2.形式重于实质。

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盲从现象,注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只是为联系而联系,淡化了“数学化”的过程;注重于算法多样化等操作,往往缺少分析优化的过程,不能形成一般的算法模型;为了形成技能,机械训练,忽视“建模”和“用模”的过程;强调了探究活动的形式,往往鲜有思维层面的指导,与建模相去甚远。

3.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评价多以解题为主,优劣取决于得分,对于学生建模意识、建模能力的检测显得苍白无力。

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行为存在严重的错误导向,忽略对学生进行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也就不足为奇。

二、渗透建模思想的实施策略
1.感知积累表象。

建模,前提是充分感知模型关注的对象,由许多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中,抽象出这类事物的特征或内在关系,积累丰富的表象经验。

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感知这类事物的特征或相互关系,为准确建模提供可能。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分数模型,笔者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多种不同事物:孙悟空伸缩变化的金箍棒,摔碎的月饼,平均分的不同形状的纸,不同水杯中的水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只局限于从长度方面去考虑,还可以从个数、质量、面积、体积等角度去分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积累表象,形成丰富而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分数这一数学模型的建构。

2.关注模型本质。

建模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的独立活动,而是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因此,教学中既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更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模型的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科数学的层面,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

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常见的设计都
是由“半块蛋糕如何表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事物的“一半”。

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水到渠成,其实是混淆了概念。

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半”和“半个”两个词含混不清,教学中也将“一块的一半”和“半块”这两个概念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是导致分数建模不清的症结所在。

显然,“一块的”和“块”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中的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一个数,而后者中的则是一个量,表示某一物体的大小。

只有当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二者恰好表示同样大小的部分,而当单位“1”是一个整体时,二者就相差甚远了。

如何有效解决数和量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是学生建构分数模型的本质所在。

因为它既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数,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分数,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概念,为学习其他分数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完成分数模型的建构。

3.充分运用联想。

生搬硬套,机械模仿,是渗透建模思想的大忌。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看似杂乱的众多实际问题中,抽丝剥茧,充分发挥
想象、联想,从数学的本质属性上抽象出相同或相似之处,和已有的知识体系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模型建构。

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要构建这一模型,需要经过多种表象抽象理解,一块蛋糕,一根小棒,一张纸,这些具体事物的是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获得,但一些虚拟的,或是不可见的事物的,就需要教师多创造机会,给予学生联想的时间和空间。

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迅速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实现思维的跳跃,从而完成构建分数这一模型。

4.提升应用价值。

渗透建模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

教学中,不仅在学习新知时需要建模,在整理复习和实际运用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建模的过程与方法,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进行概括与提炼,形成内在的数学学习方法,并拓展运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建模思想的应用价值。

实践表明,所谓策略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前期把握,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渗透建模思想中不断揣摩和感受数学思想
方法,形成自身的数学思考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另类解读[J].数学教育学报,20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