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 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 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 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 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 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 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重点探究
3.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首先是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意曲解)。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 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 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意愿。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 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拓展延伸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 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其次是转换问题的角度(偷换概念)。“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 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 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重点探究
4.通过二人的辩论,你认为谁才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 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 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 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 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第21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理解并能翻译文中句子。 2.理解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能正确认识辩 论结果。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
籍贯: 宋国蒙人。
身份: 战国时期哲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 而治”。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 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庄子还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惠子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 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 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 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 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在河水中 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谢谢观看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词多义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然 ) 固
子固非鱼也( 本来 )
庄子往见之( 代词,可译作“他”,指惠子 ) 之 是鱼之乐也( 结构助词,“的” )
子之不知鱼之乐(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
重点探究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 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 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重点探究
5.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 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
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 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 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 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 《庄子》。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 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境界。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的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 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 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濠水桥 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庄子 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重点探究
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 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重点探究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判断句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
重点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 各是什么? 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
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庄子
辩论(鱼乐)
惠子
心境愉悦(好辩)
自由活泼(寻根究底)
当堂检测
1.选择题请使用DCF。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 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 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 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 泉水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 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重点探究
3.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首先是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意曲解)。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 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 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意愿。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 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拓展延伸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 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其次是转换问题的角度(偷换概念)。“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 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 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重点探究
4.通过二人的辩论,你认为谁才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 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 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 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 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第21课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理解并能翻译文中句子。 2.理解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能正确认识辩 论结果。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
籍贯: 宋国蒙人。
身份: 战国时期哲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 而治”。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 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庄子还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惠子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 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今河南 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 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 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在河水中 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谢谢观看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词多义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然 ) 固
子固非鱼也( 本来 )
庄子往见之( 代词,可译作“他”,指惠子 ) 之 是鱼之乐也( 结构助词,“的” )
子之不知鱼之乐(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
重点探究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 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 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重点探究
5.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 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
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 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
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 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 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 《庄子》。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 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境界。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的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 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 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濠水桥 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庄子 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重点探究
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 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重点探究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判断句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
(2)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
重点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 各是什么? 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
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庄子
辩论(鱼乐)
惠子
心境愉悦(好辩)
自由活泼(寻根究底)
当堂检测
1.选择题请使用DCF。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 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 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 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 泉水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 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