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单元卷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单元卷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1
2009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单元卷1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
(范围:必修三第5-6章)编审:张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在距今约5.7亿-5.0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爆发式形成大量无脊椎动物物种,两极生态系统演变成三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第三极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
C.消费者D.分解者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C.陆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各种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等分解成无机物,供给生产者再利用
C.动物都是消费者
D.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无机物
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产者再利用
4.校园中的全部花草树木()
A.可以看作一个种群B.可以看作一个生物群落
C.同属于第一营养级D.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中,黄雀属于几级消费者?()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 D.四级消费者
6.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晰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以后开始的,起点应该是太阳
B.能量流动是单一方向的,即生产者→消
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1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浓度上
12.下列哪一项人类活动不会导致CO
2
升?()
A.大量燃烧化学燃料B.频繁耕作土地
C.过度砍伐森林D.退耕还林还草
1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14.下列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
C.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各自独立进行
15.下列动物行为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A.蜘蛛捕食B.昆虫交尾C.鸟类鸣叫 D.萤火虫发光
16.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不包括()
A.无机环境B.同种生物C.异种生物 D.信息素
17.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8.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实例中,哪一项不是物理信息的应用()A.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以
提高鸡的产蛋率
B.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特点进行诱杀
C.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的正常
交尾
D.播放录音驱赶某些动物,使远离农田
19.由于施肥不当,造成西瓜苗大量死亡,随后西瓜地里的细菌、真菌将()
A.不能生存B.数量下降C.数量上升 D.数量不变
20.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缸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太阳能B.足够的有机物C.氧气 D.水分
2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纵轴)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横轴)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22.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23.某鱼塘的鲤鱼的容纳量(K)为110吨,则捕获该鱼塘鲤鱼的最适数量为()A.55吨 B.75吨 C.95吨 D.110吨
24.2010年我国总人口要控制在()
A.13亿以内 B.16.5亿以内C.14亿以内 D.13.3亿以内
25.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途径不包括()
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26.预测某地区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特征
27.下列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药用价值B.提供工业原料
C.作为基因库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8.不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是()
A.少用煤作燃料 B.把工厂烟囱升高C.燃料脱硫D.开发新能源
29.保护东北虎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A.保护森林B.保护草原C.防止环境污染D.保护草食动物
30.“限塑令”已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生效。

限塑令限制使用的是()A.棉麻编织袋B.纸质购物袋
C.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D.所有的塑料购物袋不得免费提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40分)
31.(8分)下图是某农田生态
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共有
条食物链。

(2)猫头鹰可能占据的营养级有个。

(3)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次级消费者是。

(4)植物与鼠之间的关系是。

(5)该图中只表示出了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还有和。

(6)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32.(8分)根据下列碳循环概念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2)图中①、②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形式存在。

,除来自图中②过程外,还(4)大气中CO
2
来自的燃烧等。

浓度增加,形(5)大气中CO
2
成,导致气温升高。

(6)为探究落叶的腐烂是不是土壤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将实验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0C恒温箱中灭菌,以排除的作用。

33.(8分)如图所示为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的情况图解(单位:J/cm2/年),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从第一到第二,从第二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依次是、,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散失。

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因此,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3)假如A为一片草原,那么最好使能量流向下列4种动物中的。

A.狼B.羊C.黄鼬D.野兔
34.(8分)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几个问题。

(1)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日照。

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制麻袋等。

短日照对于黄麻来说是信息,若将黄麻北移种植,则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

(2)蚂蚁在找到食物后的归巢途中,沿途涂
布一种自身的分泌物,为其他的蚂蚁觅食引路。

这种分泌物对蚂蚁来说是信息。

(3)成熟的紫园丁鸟的雄鸟在交配季节到来之前,就开始营建并装饰“洞房”,一旦有雌鸟来到,雄鸟便围绕着亭子转,向对方介绍“洞房”的华丽,让客人观赏各种装饰品,同时跳起优美的求婚舞。

这种求爱表演一直进行到赢得雌鸟的爱慕。

雄鸟的求爱表演对雌鸟来说是信息。

(4)农业上在田间施放适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能干扰雌雄虫之间原有的,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有可能使害虫的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
达到防治目的。

可以减少,减轻,因而在环保方面的有重要意义。

35.(8分)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破坏。

(2)素有“空中死神”之称。

(3)植被的破坏是导致的主要原因。

(4)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是造成水体的主要原因。

(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6)古人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今天,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
单元卷10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C 提示:两极生态系统由生产者和分解者组
成,三极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由题中大量无脊椎动物物种的出现导致三极生态系统形成,也可求解。

2.D 提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B 提示: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是生产者,腐生动物如蚯蚓是分解者,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尸体时放出的能量是不能被植物利用的。

4.C 提示:种群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校园中的全部花草树木都是生产者,同属于第一营养级。

5.C 提示:生产者是食物链的基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生产者→蝉→螳螂→黄雀,此食物链中黄雀属于三级消费者。

6.D 提示:食物链越短,损失的能量就越少。

7.A 提示:能量流动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而不是太阳。

8.A 提示: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下来的太阳能,这些
能量除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和分解者体内外,另有部分通过生产者自身呼吸消耗掉。

9.A 提示:昆虫的数量比树多,鸟的数量比昆虫多。

10.C 提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中,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时损失了很大一部分,且三级消费者也未必是人类所能利用的。

11.A 提示: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

12.D 提示:大量燃烧化学燃料导致排放的CO
2增加,频繁耕作土地使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增强,
增多;过度砍伐森林使光合呼吸作用产生的CO
2
作用消耗的CO
减少。

2
13.D 提示: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生成CO2和H2O,释放到大气中。

14.D 提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5.B 提示:蜘蛛捕食、鸟类鸣叫、萤火虫发光属于物理信息传递。

16.D 提示: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17.B 提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8.C 提示:“利用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化学信息的应用。

19.C 提示:植物尸体中富含有机物,被分解者如细菌、真菌分解。

20.提示: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必须源源不断的提供。

21.A 提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22.B 提示:大量捕捉青蛙,会使害虫的天敌大量减少,从而造成害虫大量繁殖,出现虫害。

23.A 提示:捕获鲤鱼的最适数量为该鱼塘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55吨。

24. C 提示:2010年我国总人口要控制在14亿以内。

25.C 提示: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杀灭害虫天敌、农药残留等。

26.D 提示:预测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特征。

27.D 提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是间接表现出的作用。

28.B 提示:SO2来自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把工厂烟囱升高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29.A 提示:要保护栖息地。

30.D 提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40分)
31.(1)6 (2)4 (3)植物猫头鹰、食虫鸟、蛇、食虫昆虫(4)捕食(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6)猫头鹰
32.(1)生产者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3)含碳有机物(4)化学燃料(5)温室效应(6)土壤微生物
33.(1)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464.6 (2)13.5% 20% 呼吸作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B
34.(1)物理提高(2)化学(3)行为(4)
信息联系衰退型农药的用量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35.(1)氟利昂(2)酸雨(3)土地荒漠化(4)富营养化(5)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6)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