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1版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2021版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
1. (2分) (2019高一上·汕头月考) 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
A .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 .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 .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 .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2. (2分) (2018高二下·临沂开学考) 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
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 . 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B . 官僚政治的推行
C .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 贵族政治的盛行
3. (2分)(2016·开封模拟)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A . 继承了选官方式
B . 促进了经学发展
C . 扩大了举荐范围
D . 淡化了门第出身
4. (2分) (2015高一上·南昌期中)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 . 已经威胁到皇帝权力
B . 拥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 . 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D . 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5. (2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这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 . 实行行省制度
B .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 设立内阁制
D . 增设军机处
6. (2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
这说明外国商品输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A . 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B . 加速了自然经济发展
C .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导致了洋务运动失败
7. (2分) (2017高一上·宁夏期中) 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 军备落后
B . 政府腐败
C . 军费匮乏
D . 军纪松弛
8. (2分) (2017高二下·南沙月考) 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战争是()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中日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2分)下图漫画《葬礼》描绘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
该漫画最早出现于()
A . 苏德战争爆发后
B . 莫斯科保卫战后
C . 库尔斯克战役后
D .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
10. (2分)(2020·南京模拟) 观察吕蒙创作的抗战时事漫画《万里赛跑》(见下图),对其涵义解读正确的
是()
A . 抗战期间中日的实力差距明显
B . 表达对持久战战略方针的认同
C . 号召民众大力坚持全民族抗战
D . 宣告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
11. (2分) (2019高二上·荆州期中) 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预备命令:“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之后,八路军开展的“较大胜利的战斗”应是()
A . 徐州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百团大战
D . 枣宜会战
12. (2分)(2016·温州模拟)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上述文字出自()
A . 光绪帝变法诏书
B .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C . 宣统帝退位诏书
D . 陈独秀《敬告青年》
13. (2分)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4. (2分) (2017高三上·郑州月考)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
这一规定说明了()
A . 纠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线
B . 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C . 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 . 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15. (2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 . 亟待播撒革命的火种,扩大革命根据地
B .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 . 战略上需要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16. (2分) (2018高一上·黄陵期末) 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站在南京古城依稀“读到”的历史有()
①鸦片战争的硝烟②中共在此蹒跚起步③日本侵略者的暴虐④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7. (2分) (2020高一下·海口开学考) 中国“一五”计划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A .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18. (2分)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A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 .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 (2分)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
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A .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B .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D .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20. (2分)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
A . “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
B . 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C . 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
D . 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21. (2分)(2013·海南)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 .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 .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 . 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 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22. (2分) (2018高一上·温州期中) 观察如图,与20世纪70年代初的这次握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实是()
A .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 香港回归祖国
C . 《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
D . 亚非会议召开
23. (2分)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的态度。
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A . 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B .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 . 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4. (2分)(2018·浙江模拟) 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章程有如下表述: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体现“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组织精神;坚持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并重,安全先行。
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 . 上海合作组织
B . 欧洲联盟
C . 亚太经合组织
D . 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25题26分,26题12分,27题14分,共52分 (共3题;共52分)
25. (26.0分)(2019·河北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以知识立意为选拔标准。
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友展纲要》颁布,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000年,教育部实施综合改革,实行“3+X”高考改革试点,同时颁发《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办法》,制定具体的保送标准,缩减保送生名额,改革考试时间,试行分省命题。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三大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
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考不再文理分科,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措施,吹响了深化高考制度改号角。
——摘编自宗钰、邹放鸣《现代化发展与适应性变革: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特点并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意义。
26. (12分)(2016·海南)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元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元朝政府重新规划线路,贯通了五代十国以来因政权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运河,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维护与完善。
大运河采用了由宋人发明的复闸技术,又修筑了很多弯道,以拉长河道距离解决了爬坡的难题。
大运河沿岸一些城镇兴起,一批古老城市焕发了青春。
——摘编自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27. (14分) (2019高一上·乾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请回答:
(1)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2)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二、非选择题(25题26分,26题12分,27题14分,共52分 (共3题;共52分)
25-1、
25-2、
26-1、
26-2、
27-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