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备课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
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
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
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2、反复朗读,理解诗歌
○1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
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
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
(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风人之义远矣。
”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
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3、疏通字词
4、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
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
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
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
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三、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蜀道难》背诵
二、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三、通过提问理解诗歌内容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
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
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
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
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
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
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
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
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
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
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
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
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
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
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
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
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四、分析主旨,鉴赏手法
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
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
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
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
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
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
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
”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
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
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五、布置作业
将《蜀道难》扩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