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入药部位及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论述
王不留行入药部位及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由会玲 张国红
河北中医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200
【摘 要】目的:研究王不留行的用药历史以探究其入药部位及炮制方法。

方法:考察古今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对王不留行的入药部位和炮制历史沿革进行考证。

结果:王不留行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 Garcke,古代主要以全草入药,炮制方法有碾,捣蒸,酒蒸,炒,焙干等。

现代以种子入药,炮制品有王不留行,炒王不留行。

结论:古本草中药用部位与现代有异,炮制方法为明清炮制方法之一的沿用。

【关键词】王不留行;本草考证;历史沿革;炮制
Medicinal parts Researches in Vaccriae Seme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for It
You Hui-ling, Zhang Guo-hong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 Jiazhuang, 0502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clear the Medicinal parts and Processing of Chinese herb, 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Methods:Textual researches were performed in the aspects of Medicinal part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by consulting ancient and modern herbal works, combined with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es. Results: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was the original herb. Whole grass was used as medicine in ancient times. The processing included crushed,smashed,steamed, wine-steamed, stir-fried and baked over a slow fire. The seeds is used as Medicinal parts now including Vaccriae Semen and ster-fried Vaccriae Semen. Conclusion: It is different of Medicinal parts in ancient and modern herbal works. Processing is one of the methods of process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r words】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Textual research;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ing
王不留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 Garcke的干燥成熟种子。

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

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

《药典》有王不留行和炒王不留行两种炮制规格。

王不留行临床应用疗效好,用药历史悠久。

但就其入药部位、炮制方法而言,现代与历史上应用都存在差异。

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考察,以期正本清源,为王不留行进一步研究发掘提供帮助。

1 王不留行入药部位考证
王不留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上品。

别名王不留、麦蓝菜、禁宫花、金剪刀草、金盏银台等。

《本经》[1]载王不留行性平、味苦。

未描述其入药部位。

《本草经集注》[2]载其味苦,甘。

平,无毒。

二月、八月采。

据此推断,为全草入药。

《蜀本草》[3]载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

根、苗、花、籽并通用,即全草入药。

《图经本草》[4]记述五月内采苗叶,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
亦服。

唐代《新修本草》[5]引述《名医别录》
中关于王不留行性味功效、采收季节描述,
指出要二月、八月采。

可见也是以全草入药。

《本草纲目》[6]载多生麦地中,苗子皆入药。

明代《本草发明》[7]载能治风毒,通血脉。

三月采根茎,五月取花子。

《本草蒙筌》[8]
载王不留行味苦、甘,气平。

阳中之阴。

无毒。

三月采根茎,五月取花子。

明代《本
草乘雅半偈》[9]载其苦平,无毒。

三月收苗,
五月摘子。

根苗子通风。

清代《本草备要》[10]
载甘苦而平。

取苗子蒸,浆水浸用。

清代《本
经疏证》[11]载味苦、甘,平,无毒。

二月、
八月采。

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12]记载
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苗。

由本草记述
考证,王不留行从《本经》始载,未记录
入药部位,之后的《本草经集注》等多部
古代典籍中,记载均以王不留行全草入药。

《新修本草》作为唐朝颁布的国家级“药典”,
也明确指出采收全草入药。

《神农本草经》
[1],《本草纲目》[6]《本草乘雅半偈》[9]等
载其性味苦平,亦应指全草。

而现今所指
王不留行自1963年第一版《中国药典》[13]
至2015版《中国药典》[14]、均载为石竹科
植物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Neck.)Garcke
的干燥成熟种子。

不以全草入药,其性平
味苦与古代有别,系指种子。

2 炮制历史沿革
参考《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5]和
《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6],对文献中王
不留行炮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1 切制
为末(宋《证类》[17]),捣罗为散(明
《普济方》[18]),碾(明《正宗》[19]、清《外
科大成》[20]),捣敷(清《得配本草》[21])。

这些记载说明王不留行炮制有粉碎过程。

2.2 炮制
2.2.1 制炭烧灰存性,勿令灰过(汉《金匮》
[22]、清《医宗金鉴》[23])
2.2.2 蒸制
(1)清蒸拌浑蒸,浆水浸一宿,焙干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4])。

宋代凡
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
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宋《证类—雷
公》[17])。

浑蒸,浆水浸一宿,焙干(宋《太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7002016008003)。

37
2019.02
论著·论述
平惠民和剂局方》[25])。

蒸两时,入浆水浸一宿,取出焙干用(明《入门》)[26])。

拌湿蒸,浆水浸,焙干用(明《本草纲目》[6]、明《炮炙大法》[27]、明《本草乘雅》[9])。

洒蒸火焙(明《寿世保元》[28])。

蒸,浆水浸用(清《备要》[10]、清《本草从新》[29]、清《本草求真》[30]、清《本草辑要》[31]、清《本草害利》[32])。

配川柏,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衣,线穿挂风处,冷水化服一丸,治误吞铁、石、骨、刺不下(清《得配本草》[21])。

(2)酒蒸先洒酒蒸一伏,复浸浆水一宵,微火焙干,收留待用(明《蒙筌》[8])。

内服,酒蒸焙用(《得配本草》[21])。

2.2.3 炒制炒,碾(明《正宗》[19],清《外科大成》[20])。

2.3 干燥
(1)焙制水浸焙(明《必读》)[33]。

浆水浸焙干用(清《本草汇》[34])。

(2)阴干百日(清《长沙解药》[10])。

关于王不留行的炮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方论》[22]中,要求制炭并对炮制程度有明确规定“勿令灰过”。

清代的《医宗金鉴》[23]沿用了这种记述。

宋代《证类》[17]出现了捣碾“为末”的粉碎记载,并沿用至明清时期,《得配本草》[21]要求“捣敷”。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4]有“拌浑蒸,浆水浸一宿,焙干”的记载,并多次出现在古籍中,沿用历史较久,至清代的《本草辑要》[31]和《本草害利》[32]均有记载。

明朝的《医宗必读》[33]清朝的《本草汇》[34]只记载了“水浸焙”“浆水浸焙”,无蒸制过程。

明朝的《本草蒙筌》[8]出现了加辅料酒蒸的炮制方法,并沿用到清代的《得配本草》。

炒法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外科正宗》,清代的《外科大成》亦有记载,这标志着明清时期炒法在王不留行中得到运用。

干燥方法有焙干和阴干。

可见古籍中关于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非常丰富,尤其以蒸法多见。

3 讨论与小结
(1)由古代本草文献考察可知,王不留行全草入药历史悠久,而现代《药典》只载种子入药,对其全草入药鲜有文献报道,为了扩大药源,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药效,针对入药部位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

(2)王不留行的炮制始于汉代,后世文献记载较多的为蒸法,清代以前长期沿
用。

清炒法始于明代,因其简单易操作,
又可提高煎出效果,所以被广泛采用。


前《药典》[12]中关于王不留行的炮制品有
王不留行和炒王不留行两种规格,蒸法、
酒蒸法等传统炮制方法已弃之不用,而这
些炮制方法的目的和意义,笔者认为有必
要开展研究,探究其炮制内涵,以期从中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尤其酒炙法,从中
医传统理论上讲,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
增强其活血通经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通讯作者:张国红)
参考文献
[1]三国•吴谱等述.神农本草经[Z].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5:47.
[2]梁•陶弘景,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
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4:254.
[3]五代•韩保昇,尚志钧辑校.蜀本
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49.
[4]宋•苏颂,胡乃长,王致谱辑注.图
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8:122.
[5]唐•苏敬,尚志钧辑校等.新修本
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4:105.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691-692.
[7]明•黄埔嵩,张瑞肾,孙娟娟,张卫等
校注.本草发明[M].北京:学院出版
社,2011:129-130.
[8]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
医古籍出版社,2008:174.
[9]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78.
[10]清•汪昂辑.本草备要[M].沈阳:辽
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
[11]清•邹澍.本经疏证[M].上海:上海
卫生出版社,1957:15.
[12]清•黄元御.长沙解药.175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
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32.
[1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15:117.
[15]中医研究院.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M].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出
版,1973.
[16]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7]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
夏出版社,1993:209.
[18]明•朱棣等编.普济方[M].北京:中
医古籍出版社,1986.
[19]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沈阳:辽
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5.
[20]清•祁坤.外科大成[M].上海:科技
卫生山版社,1958:383.
[21]清•严西亭.得配本草[M].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58:84.
[2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略[M].北京:
中国书店,1993:107.
[23]清•吴谦.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
科学技术化版社,1997:237.
[24]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235
[25]宋•陈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沈
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2.
[26]明•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68.
[27]明•缪希雍.炮炙大法[M].北京:中
国书店,1992:19.
[28]明•龚廷贤.寿世保元[M].内蒙古:
远方出版社,1998:91.
[29]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
医古籍出版社,2001:54.
[30]清•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0.
[31]清•林玉友.本草辑要[M].北京: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49.
[32]清•凌奂.本草害利[M].北京:中医
古籍出版社,1982:43.
[33]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9:105.
[34]清•郭佩兰.本草汇[M].北京:中医
古籍出版社,2012:331.
作者简介
由会玲(1969-),女。

副教授。

中药饮片
质量标准研究。

张国红(1971-),女。

副教授。

主要从事
医学生物。

38201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