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

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

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不重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

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

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

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

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然而对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

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

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仍的乱世。

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

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

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而害怕战争。

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

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

由于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

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

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

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

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

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为家人复仇。

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

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

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

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

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

B. 唐代很多边塞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诗歌之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理想、情怀、愤懑以及对民主平等的向往。

C. 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

D. 唐朝侠客诗风中的侠客,是指那些具有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侠客特质的人,泛化为一种精神气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大都会兴起爱国之情。

B.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与正义、为知遇者乃至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C. 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

D. 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

B. 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因为侠之道在于侠之精神,而不在于武之技能。

C. 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恩仇只为家人。

D. 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B项,“对民主平等的向往”表述错误,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错误,原文是说“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诗人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是为了“疗伤止痛”等。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错误,原文是说“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所以“报国情”与“反战心”每一个时期都有,不能简单划分。

故选A。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也许歌德是个例外,歌德在美丽的小城魏玛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由这个例外又想起中国盛唐时期的大批好命诗人,以及托尔斯泰、雨果、海明威等很多生活优裕的外国作家,似乎也在例外之列。

如果一个文学规律能把这么多第一流的大师排除在外,那还叫什么规律呢?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

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

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

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

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

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

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

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

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

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

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

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

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

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

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岣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

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

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

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

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节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 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 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述评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 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5. 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6. (1)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2)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3)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错误,只是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描述并不详细。

B项,“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错,他只是想说并非“一切优秀的文字作品总与作家的个人苦难直接相关”。

D项,“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错,本文的语言是典雅、灵动的。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此题要求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的用意,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内容看,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品质,以及环境和人物成就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看,后文是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和对歌德的崇敬之情,此处描述为后文的这一情节作铺垫。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的含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先答出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 年1月 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
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
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
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
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 5000 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 500 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
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 年 1 月 4 日报道)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 年将是 2015 年的两倍多。

C.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
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 500 元。

9.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答案】7. B 8. B
9. 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

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

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

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8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C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D项,应该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9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2亿多
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课文《荆轲刺秦王》)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一项是()
A.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善:好好地
B. 乃.今得闻教乃:才
C.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匣子
D.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迟:认为…行动迟缓
11. 下列对本单元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大夫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