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十一假期七日练】第六日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6日】
2023年国庆假期八年级语文每日一练(全国通用)
第六练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奔浪万寻①,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②,鼓若山腾,浚波③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②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③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④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
(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 )
(3)窥深悸魄( ) (4)河中漱广(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春冬之时非驷马之追也
C.水非石凿,而能入石学而不思则罔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20.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分)【答案】
17.(1)同“缺”,缺口;(2)飞奔的马;(3)看、望;(4)冲击;冲荡18.C
19.(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2)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20. 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解析】
17.本文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答题时,要学会课内外迁移。
18.A 于。
文章是在的意思/连词,如果B助词,不译/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转折D认为/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
19.略。
20.本题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将两篇文章中“水”的特点进行比较,相同点扣住“急”“大”两个特点即可;不同点扣住“清”的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
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
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
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
……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②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栾城集·东坡先生墓志铭》)
【注】: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②用此:因此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2)比冠,学通经史
(3)月色入户(4)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知之为知之
B.以示文忠以为异人
C.欣然起行然终不以为恨
D.而不顾其害学而不思则罔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
(2)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分)
20.结合甲文中所体现的苏轼思想和人生态度,分析乙文中苏轼能够做到“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的原因。
(2分)
【答案】
17.(1)念:考虑;想到(2)比:等到(3)户:窗户(4)称:赞美18.D
19.(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苏轼,他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
20.《记承天寺夜游》流露出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拥有达观(乐观、旷达)的态度,因此当苏轼被世俗所困扰时,仍然能安然、乐观处之。
【解析】
17.(1)(3)考查课内实词的积累;(3)(4)考查课外实词积累。
18. A.第一个为是“做,行”之意,第二个为是“就是”之意;B.第一个以是表目的,“来”之意,第二个“以”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C.第一个然是“……的样子”,第二个然,表转折,译为“然而”; D.两个而都表转折,译为“但是”。
19.注意①句子通顺;②重点字词翻译,比如“但”“辄”。
20.本题是对比阅读,考查对文本主题的分析理解。
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7——20题。
(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1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只划两处)(1分)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其源殆可熟物()
3.俯仰度数谷()
4.书以付过()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不部相同的一组是()(1分)
A. 浴于汤池相与步于中庭
B. 念无与为乐者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C. 深者缒石五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顾影颓然欣然起行
20.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2)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21.甲乙两文中苏轼都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
17.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18.(1)想到(2)煮熟(3)看(4)写19.C
20.(1)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2)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
21.这两篇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但总体表达的是作者随遇而安,旷达乐观的胸怀。
【解析】
略
19.A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B两个都是一起、和。
C第一个者是“……的地方”,第二个者是“……的样子”。
见全文翻译。
21.《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时写下的,其中不乏对仕途不顺的感叹。
《游白水书付过》则作于绍圣元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市)时所作,年五十九岁,风烛残年,政治上失意,兄弟同窜,家属离散,病骨支离。
但是文中文中的景物,如飞流的瀑布,如火的晚霞,依然透露出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山佛迹院。
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微偏北的地方,有大约一百丈高的瀑布。
山路曲折了八九处,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放下去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原路返回,看着山中燃烧的火一般的夕阳,上上下下地越过几个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用船桨击打起朵朵浪花,玉盘似的月影倒映着晶莹的浪珠,真可以捧起来玩赏了。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煮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我精神振作不起来,再也睡不着觉。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
东坡老人。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常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乐者()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
18.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乐者如吾两人者耳
B.相与步于中庭至于夏水襄陵
C.如挂钩之鱼曾子之妻之市
D.虽兵阵相接虽乘奔御风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
【答案】
17.(1)门(2)考虑、想到(3)曾经(4)到、靠近18.D 19.月光照在院中,如积聚的水般清明澄澈,就像水中藻荇交错相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0.都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豁达洒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的心胸。
【解析】
(1)(2)考查课内实词的积累;(3)考查课外实词积累迁移,“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为曾经的意思;(4)考查课外实词积累迁移,“思欲就亭止息”,就为靠近的意思。
A.第一个者译为“……的人”,第二个者为助词,表示语气停顿,不译;
B.第一个于译为“在”,第二个于和前面的至连用,译为“到了……的时候”;
C.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作动词,译为“去、往、到”;
D.两个虽意义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假设情况,译为“即使”。
略。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1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
1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3.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1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解析】
1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如……然”是“好像……的样子”;“疾”是古今异义词,“迅速,快”的意思。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自(如果)、亭午夜分(正午和半夜)、曦(日光)”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呼(呼喊)、于(在)、则(就)、屡(多次)”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3.老相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填写作答。
本题可依据“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和“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来概括填写作答。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
[乙]文画线句子“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
突出了三峡山势高峻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乙]二十六号,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
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
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
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
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
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
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
”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
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
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
【10月6日】
2023年国庆假期八年级语文每日一练(全国通用)
第六练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其水尚奔浪万寻①,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②,鼓若山腾,浚波③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②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③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④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
(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 )
(3)窥深悸魄( ) (4)河中漱广(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春冬之时非驷马之追也
C.水非石凿,而能入石学而不思则罔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20.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
……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②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栾城集·东坡先生墓志铭》)
【注】: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②用此:因此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2)比冠,学通经史
(3)月色入户(4)见善称之如恐不及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知之为知之
B.以示文忠以为异人
C.欣然起行然终不以为恨
D.而不顾其害学而不思则罔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
(2)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分)
20.结合甲文中所体现的苏轼思想和人生态度,分析乙文中苏轼能够做到“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的原因。
(2分)
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7——20题。
(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1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只划两处)(1分)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其源殆可熟物()
3.俯仰度数谷()
4.书以付过()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不部相同的一组是()(1分)
A. 浴于汤池相与步于中庭
B. 念无与为乐者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C. 深者缒石五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顾影颓然欣然起行
20.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2)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21.甲乙两文中苏轼都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回答(2分)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常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法:死于军法,③恁么:如此,这样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乐者()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
18.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乐者如吾两人者耳
B.相与步于中庭至于夏水襄陵
C.如挂钩之鱼曾子之妻之市
D.虽兵阵相接虽乘奔御风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1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