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网络化的计算机舞弊与审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的最大优点开放性与共享性恰恰是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会计网络的最致命的弱点。
由于在网络会计中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计算机,因此审计人员应该根据自己处理传统舞弊案件的经验,较透彻地分析计算机舞弊手法,努力检查并处理计算机犯罪事件,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相应的审计手段。
一、计算机舞弊分析
(一)篡改输入
这是计算机舞弊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法。
数据在输入前或输入后被篡改了。
它通常表现为:虚构业务数据,如将假存款单输入银行的系统中,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如从存货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货数据,消除购货业务凭证。
通过对数据作非法改动,导致会计数据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准确或以此达到某种非法目的,如,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
可能的舞弊者包括: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数据准备人员、源数据提供人员、能够接触计算机但不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业务文件、计算机可读文件、磁盘、磁带、异常报告、错误的运行结果等。
而特洛伊木马已经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躲到一边去了。
可能的舞弊者绝大部分是计算机高手,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网络黑客等。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数据库文件。
二、计算机舞弊的审查
对计算机舞弊的审查除了借鉴传统审计方法,如:分析性复核,审阅与核对法,盘点实物,查询及函证外,最有效的是根据网络会计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
(一)篡改输入的审查
⒈应用传统方法审查手工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首先,审计人员应抽查部分原始单据,重点使用审阅法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判断原始单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其数据有无被篡改,金额是否公允等。
其次,采用核对法,将记账凭证的内容和数据与其原始单据的内容和数据进行核对,审查计算机处理的起点是否正确。
最后再进行账账核对。
⒉应用抽样审计技术,将机内部分记账凭证与手工记账凭证进行核对,审查输入凭证的真实性。
根据被审对象所输入的凭证,通过手工操作,将处理的结果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其是否一致。
⒊测试数据的完整性。
审计人员模拟一组被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输入,使该系统在审计人员的亲自操作或控制下,根据数
据处理系统所能达到的功能要求,完成处理过程,得到的数据与事先计算得到的结果相比较,检验原来数据与现有数据之间是否保持完全一致。
⒋对输出报告进行分析,检查有无异常情况或涂改情况。
如与审计相关的账册、报表、操作日志、上机记录等要打印备查。
⒌数据的安全性审查。
检查数据在输入前后是否接受了各种验证。
包括:一责任分工:网络电子数据处理部门与用户部门是否职责分离,如果有一个人既负责业务交易,又有权接触电子数据处理,企业就存在舞弊和过失的双重风险;网络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内部是否有职责分工,在电子数据处理部门内部进行职责划分,其目的是保证不相容职责由不同的人担任,以及保证一个人能对其他人的工作进行检查。
二经办人员分别负责制作、检查、签字工作,或者实行双重负责制。
⒍总量计算,建立输入批控制核算。
在这种方法中,审计人员首先根据控制要点选择数据,建立批处理总数,然后将数据输入,将输出结果与批处理总数相核对。
采用这一方法,数据被分为小组,加总得到的合计数,即为控制总数。
数据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非正常的。
对于非正常数据,可以检查程序对输入错误的更正以及校验的过程,以确认输入校验措施的可靠性。
⒎对操作权限进行审查。
检查是否有非法越权行为或泄密行为。
包括:一身份验证。
验证访问者的身份是否与赋权者的身份一致。
二存取控制权限的控制情况。
密级——绝密、机密、秘密、内部、敏感。
分工——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操作员、用户。
⒏检查上机日志。
操作系统的日志文件中包含了详细的用户信息和系统调用数据的信息。
在网络会计中,由于用户可随机从不同的客户机上登录,主机间也经常需要交换信息,对留下的记录进行分析判断的难度是很大的。
做这项工作需要正确的职业敏感和职业判断。
(二)窃取或篡改商业秘密、非法转移电子资金和数据泄密的审查 ⒈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附近是否有窃听或无线电发射装置。
具体包括:是否有窃听器与通讯线路上的某部分接触,是否通过使用盒式录音机、麦克风、小录音机、进行感应式被动窃听。
⒉检查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记录,看数据文件是否被存取过或什么时间存取过,是否属于正常工作。
通常有公司的法与软件公司的程序工具。
其主要功能有:记录使用者名、每个程序段的使用时占用的存储容量、使用的机器名、作业终了状态等;数据文件使用记录功能,如所使用的数据文件名、使用者名、数据文件的改变情况等;容量记录功能,记录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