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美学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
【课外阅读】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
在伐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
昊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油象的内在美。
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
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品德修养的美,为人处世的美等。
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以一种特定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并且与从政的实践密不可分。
孔子说:“遵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论语·尧曰》),他把“遵五美”“屏四恶”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这就从美与政治的关系上向我们揭示了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
特别是“五美”与“四恶”对举,一反一正,鲜明对立,从这里入手或许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孔子美学思想本质的不同侧面。
“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同上)从内容看,最重要的是“欲而不贪”。
孔子对它的解释是“欲仁得仁,又焉贪?”这是说君子从政要努力追求仁义,即要爱人重义,不贪图财利。
君子有“九思”,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见得思义”。
(《季氏》)“见得思义”是完善道德的开始,而“克己复礼”,讲求仁义,乐道好施,不为财利所动,是君子道德的最高表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小人所以缺乏这种抽象的内在美,原因也在于此。
这就是说,这种美只能为君子独占而与小人根本无关。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浅析孔子思想中得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得在与大伙儿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得意义是“对感观得感受”.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得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论文联盟门独立学科得产生.它是从人对现实得审美关系动身,以艺术作为要紧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得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得制造、进展及其规律得科学. 是以对美得本质及其意义得研究为主题得学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得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得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同时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一生得要紧思想我们能够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经济思想最要紧得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得义利观和"富民"思想.个性差异要紧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妨碍得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得统一得美学思想.这也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得手段,陶冶情操得重要方式.wC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他得美学思想对后世得文艺理论妨碍巨大.下面,我将结合孔子得要紧名言来谈一下他得美学思想:(一)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和“质”是相对得,“文”是指外在得.文采;“质”是内在得,朴实得自然得无修饰得;“野”是指粗鲁;“史”是指言辞华丽但虚伪.从表面上看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就失去了原来朴素得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因此文化得进展要与人类得本质相习惯,相协调.确实是孔子所要求得“文质彬彬”.这是从大得方面来看.从个人方面来看是讲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非常粗俗,一个人假如过于文雅了就会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合实际.因此要求要“文质彬彬”,确实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如此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得君子.这个地方得“文”和“质”上升为美学得思想范畴确实是审美、艺术得内容和形式.“文质彬彬”确实是孔子所讲得“文”和“质”得统一,“美”与“善”得统一,内在与外在得统一,简而言之确实是要求内容与形式得统一.(二)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古代得一种乐舞;尽美:乐舞得音调、形式得完美;尽善:要紧指其所涵蕴得思想意义之雅正;《武》:周武王时乐舞名;这句话得意思是在孔子谈到《韶》得时候,觉得“音调形式美极了,思想意义好得了极点”.在谈论《武》时,“美到了极点,但善还不够好”.这则语录中提出了“尽善尽美”讲,就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这也是孔子文艺思想得审美特征.这个地方孔子看到了美与善得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从善得观点看是完满得东西,从美得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整得.美具有独立存在得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然而孔子又认为:美与善相比,善更是全然得.美尽管能给人以感官上好得冲击,但美要符合“仁”得要求,确实是要具有善得内涵,才有社会存在得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得统一.如此既相对又统一得观点,在矛盾中不断进展上升,就形成了孔子得“尽善尽美”得思想.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得华与实、情与理等咨询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得妨碍.(三)中声以为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淫:过分.意思是讲:“《关雎》这首诗,欢乐却不是没有克制,悲伤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就讲明了情感应该是有秩序有克制得恰到好处得倾诉,也确实是所谓得“中声以为节”.从中国艺术对感情得表现来看,绝大多数正是保持着一种理性得人道操纵性质.比如整个中国艺论文联盟术对“写意”手法和审美“间离”效果得追求.这一重要原则也贯彻了孔子得“中庸”(《论语·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道德标准.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就要求情感表现不偏不倚,造就一种“中正平和”得音响形式.中和审美原则表现在音乐艺术上,首先强调对个体情感得制约,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通过约束人们得情感,达到艺术形式中正、平和目得.中国音乐是为了从内心建立和塑造这种普遍性得情感形式,这也确实是‘乐从和’得美学全然特点.”这种“中和”得标准在儒家思想不断进展中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非常大得妨碍,造就了中国音乐和、净、清、远、古、澹、恬、逸等音乐主流得审美追求.规范了中国音乐得进展方向.以上能够看出:孔子得以“美”和“善”为核心得美学思想给中国得艺术产生了深远得妨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得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我们从孔子得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妨碍下进展得艺术之精细、细腻、精巧与完美.相信在孔子得美学思想得引导下,中国得艺术会一直保存着它最清亮得一面,然后接着进展下去.。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如下:
1、美是具有道德内涵的,道德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美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根本,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2、强调人格美和行为美两个方面。
人格美是指人内在的美好品质;行为美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形态。
3、提倡中庸之道。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中庸之道是调和各种审美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格美和行为美实现的关键。
此外,孔子认为美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同时,孔子也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夫子气象”是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魅力的来源,可谓“气质魅力”的完美展现,他不仅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深入探讨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真正的桀骜不驯和领袖气质。
第一,孔子追求正义和智慧。
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伟大的领袖,必须具备追求正义和智慧的品质。
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者,孰不容焉”,意思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哪里还有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地方呢?孔子认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文化长存的基础,正义必须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
第二,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原则。
领导力气质并不依赖于权力地位和毅力能量,而更多地在于个人原则和较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不追求地位和势力,只追求真实和真理。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原则,并设法让别人也按照这个原则去行动。
第三,孔子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领袖魅力时,自我展示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孔子可以被认为是自己时期最大的教育者之一,他的智慧和才华深受人们的推崇。
他在新的事物发展中总是有很好的见解,这显示了他对人生无限的智慧财富。
他对于艺术精神也保持了极好的趣味,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文人,也有善于组织和运营的人,这使得孔子对于社会的塑造力量越来越大。
第四,孔子在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高尚和优雅。
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展现出确信和安定以及尊荣和闲适,孔子在生活中经常展现出他的优雅,并让人们感到他的高贵之处。
他的言谈之间总是含有着宽广深远的智慧,此外他也是一个执着工作、关心家庭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讲述了他的高尚和品格。
第五,孔子对于他的哲学信仰和文化使命充满激情。
当我们回顾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
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孔子美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案例:一、音乐教育在孔子的美学观中,音乐被认为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孔子强调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品性。
例如,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音乐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二、诗词教育孔子认为诗词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诗词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绘画教育孔子认为绘画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绘画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绘画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舞蹈教育孔子认为舞蹈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培养人的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舞蹈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欣赏能力。
五、戏剧教育孔子认为戏剧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戏剧可以培养人的表演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戏剧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欣赏能力。
六、美术教育孔子认为美术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观察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美术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七、建筑教育孔子认为建筑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建筑可以培养人的空间感和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许多学校通过建筑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八、书法教育孔子认为书法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笔触和审美能力。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诗经》与孔子美学共3篇
《诗经》与孔子美学共3篇《诗经》与孔子美学1《诗经》与孔子美学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能够延续千年的重要因素,其中文学和美学几乎是传承的重心。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诗经》是必不可少的经典之一,而孔子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对于古代文艺创作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和孔子美学的探讨,探究古代文化传承中文学与美学的关系。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最早的称谓为“诗”的文学体裁。
《诗经》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爱情等方面。
其诗歌形式特殊,往往以五言格的形式出现,并且韵律和节奏感强烈。
《诗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也在于表达了当时国君和臣下之间的感情和对于人伦道德的思考。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他的思想被载入史册,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美学领域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他的美育教育思想中,对于“君子”的教育是美的教育、卓越的教育。
从孔子的美学理论中不难发现,孔子对于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强调的美,不是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是深入骨髓、贯穿灵魂的品质与境界的呈现。
孔子认为美和仁是互相印证、相生相辅的,仁德之人才能领悟和追求真正的美。
孔子的美学理念是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之上的,离开人伦关系谈何美学?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诗歌的作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因为孔子非常认同诗歌中的“思”所能带给人类生活的秩序感和对于人伦道德的经验感悟。
这使得孔子的美学思想与《诗经》这一古代文学经典有着深刻联系。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表现出来的,恰恰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
这里的“邪”并不是指道德上的曲向,而是指诗歌中的含义之清楚,观点之明晰。
这是因为,《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深度而不是廉价的情感,是具有高度的理性而非纯粹主观情绪的表达。
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诗歌才能够沿袭至今,并被称为经典。
(完整word)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
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
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孔子“年少好礼”,酷爱音乐,当时的鲁国文化比较发达,较完整地保留着周代的乐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对诗歌、音乐、舞蹈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解读《论语》出发,归纳出了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等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美学观是对美的本质问题辩证的阐释,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矛盾对立,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孔子的中和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进行着有机的调节,积极的变通,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思想。
中和思想适当地把握了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性、全面性的体现,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世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存在两极又存在中立。
“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在一个集体中. 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之中表现为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了妄人。
郑声淫,侯人殆。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关雎》描写了男女之间朴素的爱情,孔子认为,情感不仅要能表达精神上的纯洁和崇高,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受到理智的制约。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自然美谈论的比较少,从他对自然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美学思想中著名的比德观。
他对社会美谈论的是最多的,包含人格美、和谐美等等。
从其艺术美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美学思想是在注重美与善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善的方面。
〔一〕自然美观君子比德观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界很早就进入了审美领域。
孔子对自然美谈得较少。
《论语》中有以下几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那么之。
〔《论语泰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把奔流不息的水比作不以人的客观意志改变的时间的流逝,暗指人生的短暂,把耐寒的松柏比作顽强不屈的人格,把阔大的天比作尧的伟大功绩和良好品行,把灵动的水比作智者的敏捷,把高大稳固的山比作仁者的宽厚、稳健,把处于中心位置的北辰比作德政。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三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天人关系从哲学看论及客观之天与主观之天的关系,亦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疑是强调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
审美主体所进行的对象并非是山、水本身,而是一种人化的山水,是一种作为审美客体来对待的山水,山水只有人化成审美客体,对知者、仁者来说才有审美意义,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上,孔子受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然美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哲学理论根底上的。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切的、融洽的,而不是对立的;审美主体与自然是融合的,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彼此疏离的。
他们都对自然本身的固有属性如色彩、形状等不重视,欣赏自然美就是欣赏的人自身修养,体验、把握人的生命律动。
孔子的比德观在本质上即人的自由与解放。
因此,他的自然美,最后的落脚点在人身上。
〔二〕社会美仁学思想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得知他对社会美的论述是最多的。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里仁为美”的视角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强调其对道德价值和审美标准的统一性。
通过分析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对音乐的看法,揭示了孔子在美学领域的独特见解。
关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于深入理解孔子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审美标准和其对美的不懈追求,为当代文艺美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通过对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孔子、文艺美学思想、里仁为美、背景、音乐、审美标准、传承、影响、当代价值、认识、理解、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贯穿于其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里仁为美”,强调内外修养的统一,这种观念不仅涵盖了审美领域,更深刻地指引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研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探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在于深入探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文化内涵包含了他对仁义道德、音乐艺术、审美标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全貌和深刻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孔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帮助我们了解孔子对人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探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认识孔子对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态度和观点,为我们理解孔子时代的文艺生活和审美趣味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 “郑声淫”(《卫灵公》)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 音之道,与政通也。”(《乐记》)
意义
▪ “观”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 有的社会意义,不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同社 会无关的东西,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观 察审美和艺术的发展变化,并且把艺术看作 是一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状态的表现,重 视艺术与社会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要关系,形 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
孔子的美学名言有
孔子的美学名言有1. 孔子说:“里仁为美。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和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好吗?就像你身边有个特别善良、乐于助人的朋友,和他在一起,你是不是会觉得特别踏实、开心呢?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哇,孔子这话太对啦!想想看,如果你是那个帮助别人成就美好事情的人,那得是多么棒的感觉呀!就如同在黑暗中为他人点亮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3.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哎呀呀,这不就是说诗歌能激发我们的情感,礼仪让我们站稳脚跟,音乐让我们最终完善嘛!好比盖房子,诗是地基,礼是框架,乐就是那完美的装饰呀!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你想想,一个人如果只有质朴没有文采,不就显得很粗俗嘛,可要是只有文采没有质朴,又太浮夸啦!这不就像做菜,得有合适的调料和食材搭配,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呀!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不是嘛,知道一件事不如喜欢它,喜欢它又不如以它为乐呀!就像有人喜欢画画,那他沉浸在画画中时,简直是快乐得不得了呢!6. “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多形象呀!有时候东西可能看起来很美,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呀!就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好看但可能不太实用。
7.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哇塞,快乐但不过度,哀伤但不悲痛欲绝,这多恰到好处啊!就像听一首好听的歌,让你心情愉悦但不会兴奋过头,多棒呀!8. “绘事后素。
”这就像画画要先有白色的底子一样,做事情也要先有好的基础呀!你说是不是很有道理?9.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真的呀,有道德的人肯定会说出有意义的话,可光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呢!就像有些人说得好听,可实际行动却不怎么样。
1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追求,有道德底线,心怀仁爱,还要在各种技艺中畅游嘛!就好像人生是一场旅行,这些就是我们的行囊和路线呀!我觉得孔子的这些美学名言真的是非常有智慧,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指引,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和追求美呀!。
孔子的美学思想-精品
其意义为
(1)为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作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2)“仁”是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2、美与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努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孔子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 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他成为中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
采用了周“仁”来解释礼的策略,创建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 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学的两个范畴“孝”与“悌”
孔子讲仁注重推己及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后来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乐道”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荀子也以“乐道”为君子最大特征,“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美善统一
孔子仁学思想体现在审美评价方面, 即以仁贯艺,以德贯勇,以礼约人, 进而提出文字统一,美善统一,情理 统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礼及如
也年饥间“ 或则日华子
乐三五
。,馑,千 知日长侍路
“,年六对“夫”可;加乘子尔;乎坐、
赤以,十曰求子 使由之之路,‘尔。曾
,俟可,:,哂 有也以国率则不,子皙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教育]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
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
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美学原则是礼乐相亲、善美相成。
其中核心的美学范畴是“仁”以及“仁”的形式“礼”。
本论文着重探讨孔子美学范畴的几个方面:“仁”“礼”和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孔子的生命美学意识,“兴观群怨”观五个大的方面。
同时考察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仁”;“礼”;生命美学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
其思想的核心部分已经成为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最早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经典著作,如《左传》二十九年载季札观周乐:盛赞《颂》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用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
”要求各种情感恰到好处的和谐观,对后来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儒家所强调的中和之美的思想,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根基。
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行为处事的准则同时也在文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美学思想属于先秦美学的范畴,这一时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艺术审美和哲学没有完全脱离,属于文、史、哲相互融合的阶段。
因此人们对于美学和艺术的考虑还是建立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之上,没有用单纯的文学角度来考察,美学思想和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同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美学观念和基本的审美理想及思维方式的确立上。
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孔子、及继起者墨子,都是谈论人生问题,而未尝成立宇宙论系统。
”①黑格尔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的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史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老练的道德教训。
”②而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则认为:“孔子在宇宙观方面无重大成就,有关宇宙观的重要范畴,如道器、理欲、理气、有无、天地、坚白、心物、动静、虚实、一多等,在孔子思想中均未出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一种深刻体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美学思想,有非常浓厚的教化和伦理特色,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立者,而中国文化从建立之初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和伦常性,重视理性的节制反对感情的大肆宣泄,整个中国文化既是一种理性文化,明显区别于西方重视感情抒发的传统。
孔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在艺术标准上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原则,重视比兴德思维方式,开创了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以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为具体的艺术标准。
其核心在于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从中体现了智与德德高度完备,并通过个体的修养推广到整个社会,具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品格。
同时孔子的美学思想较多的吸收了西周的文化,主要是周公所建立的礼制,但是孔子在周公礼制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他的整个美学体系是层叠式宝塔结构。
“仁”以及“仁”的形式——“礼”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仁”的主要思想。
孔子所提倡的“仁”是其整个学说的最高范畴,核心为“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本与。
”陈望衡在《中国美学史》中强调:爱是建立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之上,强调孝道,由血亲之爱推而广之,移孝作忠,君为父母,移悌为义,友为兄弟,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泛血亲化了。
③同时儒家所强调的“仁”有多重的含义实际上意味着古代世界中“人”的发现,意味着人性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仁”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加推崇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要求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就揭示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高境界的和谐理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特征与自然的贯通。
“仁”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贯通更要求人的性情的“真”,人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
《论语·学而》论“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而非某种强加的外部行为和道德礼仪规范。
毛宣国认为:““仁”统摄人们一切美德和行为规范,为人的道德修养全部。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是“惟仁亦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之统摄诸德”④。
但“仁”的实施却简易平实,只要每个人经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达到。
“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即说明了这点”⑤。
孔子以“血气”论生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方面的欲求,但同时使“仁”逐渐内化入生命体之中,成就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君子。
成就君子的前提条件是爱人,“成己成人”但这种爱人首先建立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之上,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因此有“君君、父父、子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伦理基础,孝与悌这两个重要的范畴深入到美学的范畴之中。
从根本上讲,“仁”意味着对人、对人性、对人的生命的完全的尊重和关怀。
但是孔子不注重从理论层面分析仁,而联系人的感性生活,使他得仁具有浓重的情感意味。
认为“恭、宽、信、敏、惠、”,使仁从推己到及人的转化,“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作为实践理性践履着的君子是孔子理想的人格状态,作为“君子”首先要求“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仁”是君子存在的前提条件。
同时“君子”还要具有“义”、“忠信”“德”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君子”这个概念也就成为后世对于人格美的一种标准和道德要求。
“君子”的美学范畴也同时出现于后世的美学著作中,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意义范畴。
第二,“仁”的外化形式--“礼”“仁”是孔子美学范畴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核心和基础,但同时“仁”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抽象的,而是通过外在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表现形式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礼”,“礼”的基本含义是典章制度,是“仁”在社会管理层面的具体体现,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其在祭祀及其他的各种社会公众场合的具体操作,而在儒家经典文献中经常并称的“礼乐”中的“乐”为音乐、诗、歌舞的总称,是“仁”的情感性体现,“礼”更多地涉及到人们的行动,属于人的理性层面。
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各类名目繁多的礼。
这些礼都具有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
《论语·为政》中强调“仁”与“礼”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以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仁”和“礼”不是割裂的,而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仁”是“礼”的基础和内涵,“礼”是“仁”的外化和上层建筑。
“礼”本身就有自己的内容,如祭祀之礼、君臣之礼等等。
这些“礼”都承载着一定的政治的或伦理的内涵。
“礼”具有的形式美特性催发了某些形式美法则的产生。
首先就是美与善的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伦理纲常上的朴素美学观。
“善”是儒家美学的第一个问题,在孔子的美学范畴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区分了善和美得概念:“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美”是对艺术形式的评价和要求,而“善”则是对艺术内容的评价和要求,即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在审美时更关注“善”的评价标准,“善”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论“美”,“美”更注重从艺术的角度的考虑,而“善”的社会伦理道德色彩更浓重一些。
但是孔子认为“善”与“美”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可以统一的,以达到“尽善尽美”。
“善”的社会内容和美的形式相统一,社会伦理的道德评价和艺术的审美评价相统一。
“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礼乐观方面的体现,而“文质彬彬”则是孔子在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强调君子要文质兼备,达到个人内在品质和形式外在之美的和谐统一。
“文质彬彬”不仅仅是“君子”这一道德评价同时也包括审美评价逐渐发展成为文艺标准。
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思想中重视内容,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寄托等等方面都是受“质”这一文学理念的影响。
从《诗经》到《楚辞》在到汉魏六朝诗歌,直至我国的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作家读者都在以文学作品中有无深刻的寄托为标准,认为文学是政治教化的工具,文学必须服从政治。
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将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经验涵盖在作品中。
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形式方面的重视予以否定。
《文心雕龙·情采》云:“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第三,孔颜乐处的人生境界《论语·雍也》强调精神生活独立于物质生活之外,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
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同时孔子还有一种“吾与点同”的诗意生活,孔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能动的适应对象,人应当在自然的春风之中真实自然的抒发感情,顺应人本身的天性。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孔子力图让自我的生命和宇宙生命沟通起来,在外在形态中流露出内在情怀,使人的生命在“万物一体”的物我契合中得以畅达。
孔子的生命美学意识:“丧,致乎哀而止”和“乐以忘忧”以温柔敦厚的儒家观念体现出对于人的情感和生命的重视,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只乎礼义”。
从节制和理性中突出对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徐复观认为:“儒家认定良心更是藏在生命的深处,成为对生命更有决定性的根源。
”⑥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以“游于艺”的状态进行的,这种“游于艺”就是以一种无功利性和娱乐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和人生,以审美的态度关照现实和社会人生。
以这样一种方式达到了对于人生的诗性领悟,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和审美生存方式,培养完满的人生及人性的美好塑造。
孔子的生命美学意识体现在人生境界上就是一种卓然独立的人生存在方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认为人的人格是独立而不向世俗妥协的,不甘愿堕落,积极进取,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虽然儒家有浓厚的忧患意识,但在整个忧患意识的背景下的“发愤忧食,乐以忘忧”是一种不疲倦不退缩的生命精神。
要求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