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那么孔子得到教育思想主张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
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
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
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
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
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体系一、政治思想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②维护“礼”:克己复礼为仁"。
③“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蔑视生产劳动“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二、修身思想1、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
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
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美德依旧流传下来,不过现在更多的被称为“礼貌”。
其实,在这悠久历史中,还有许多关于孔孟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孟的美学思想吧!孔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仁”和“中庸”。
他将“仁”解释为“爱人”,而“中庸”则指处事做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的“仁”,是一种亲和力、凝聚力,只有做到了“仁”,才能让天下之人信服。
在孔子看来,只要把“仁”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国家。
孔子提出的这种“仁”,并不是像现代社会上一些“空谈仁义”的人一样的,这里的“仁”是建立在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基础之上的,是有利于人们发展的。
一直以来,“仁”与“中庸”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在古时候,孔子认为,人应该先考虑别人,再去考虑自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便是“中庸”的前提,而“中庸”又是人际关系相处的基本准则。
例如,两个同桌上课的同学,其中一个生病了,另一个不但没有热心地帮助她,反而选择了离开。
我们也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就说明,如果两人关系恶劣,一个人对另一个总是喋喋不休的教导,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说,如果你在劝告别人的时候,方法不对或者用词不当,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招致对方的怨恨,从而引起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在劝人的时候,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这就好比做饭一样,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只有每一步都完美无瑕,才能做出一份香喷喷的饭菜。
而最后,这份饭菜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为完美的。
虽然,古时候的孔子已经去世了,但是他所倡导的这种理念,依旧为今天的我们所称赞,并且仍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现在,在我们身边还是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有些老师经常强调孩子要听话,但是当孩子真正做错事情的时候,却不予纠正,而是选择了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孔子的美学思想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美学偏重于道德美的阐释,而现代德育内容进一步发展了道德美的内涵,使道德规范不仅包括传统社会中所包含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内容,还包括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德内涵。我们应努力发扬孔子美学思想的优秀内涵,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给予孔子美学思想更加广阔的运用空间,使现代德育充分吸取中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进而不断完善。
美是处处存在的,世界没有美是万万不行的。美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孔子整理《诗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也就是说诗篇能使一个人振奋精神。《诗经》中的作品,既包含着许多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道德原则,又充分抒发情感,形象生动,起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阅读的同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的是河中沙洲上站着的美丽姑娘,这本身已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使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诗言志"是中国古代已有的关于诗的本质特征的解读。在《礼记·经解》孔子曾谈到:"温柔敦厚,诗教也",体现出孔子将审美艺术活动与政治、道德教化相融合。
其次,"立于礼".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并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
( 陇东学院 美术系 , 甘肃 庆 阳 7 5 0 ) 4 00 摘 要: 孔子的思想 概括起来就是“ 乐” 礼 二字 , 既真 、 美合一 。“ 具有审美 的因素 ,乐 ” 善、 札” “ 是给人 带来快乐 。孔 子
的美学思想又在“ 中和” 说它表现 出了独特而又鲜明的美学特征 , 就是 在重视 主体情感 并发的 同时, 意情 感与理 那 注
素 。乐则 不 同 。它 直 接作 用 于 人 的感 觉 、 感 再 深 情
入 到 人 的理性 。这 种传 达 的 途 径 与 方式 , 最 切合 是 人 的本 性 的 。人 是理 性 的 动 物 , 人首 先 是 感 性 的 但
动 物 。人有 社会 性 , 人 首先 有 自然 性 。人 , 但 是群 体 的存 在 , 但首 先 是 个 体 的 存 在 。 审美 充 分 体 现 了人
对美学 的见解 , 只有 只言 片语 , 从 中可 以看 出孔 也 且 格 。 ( 论 语 ・学 而 》 又 齐 有 ” ) 说 : 非 礼 勿 说 , 礼 勿 听 , 礼 勿 言 , 礼 勿 动 。 “ 非 非 非 ”
( 论 语 ・ 渊 》 “ ” “ ” 约束 , 范义 ; 勿 ” 《 颜 ) 约 、齐 有 规 “ 表 强迫 的方式 让 人就 范 。这样 , 对礼 的遵循 , 必 须 以 就 “ 仁” 欲 为前 提 , “ 仁 ” 又 必 须 知 仁 。礼 , 本 质 而 欲 , 从 上 看 , 还 不 能 说 是 审 美 的 , 能 说 具 有 审 美 的 因 它 只
・
于理 性 , 个体 性 中寓 于 群 体 性 。乐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给
人 带来 快 乐 , 然这种 快 乐不 是知 性 的善 的愉 快 , 不 也 是 官 能的快 适 , 而是 美 的惠爱 。应 该 说 , 比较地 切 乐 仁, 而仁 的升 华则 为 乐 , 日“ 故 成于 乐” 。乐 是人 的最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总结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家孔子对美学问题作出的有关美学的主张和观点。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要点,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和形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于人的内心感受。
孔子注重人的个体感受和情感的发挥,强调美的体验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而非仅仅在于外在的形象。
其次,孔子提出了“道德之美”的观点。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与道德的紧密关联。
孔子倡导人们用道德来衡量事物的美丑,认为只有具备了道德的内涵和价值的事物,才能被归为美。
第三,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体现了他对“和谐”的追求。
孔子认为,美是一种和谐的表现,并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以及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认为和谐是美的基础。
第四,孔子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感受。
孔子提倡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美的情操和修养,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美的态度和修养。
第五,孔子关注了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具有启发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功能。
孔子提倡人们尊重艺术,借助于艺术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之成为一种对美的追求。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自然美的价值。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美,人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
综上所述,孔子的美学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点。
首先,美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其次,美与道德有紧密的联系;第三,和谐是美的基础。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和艺术的作用以及自然美的重要性。
这些要点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美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美学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美学的思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
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历史评价宋元评孔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
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
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
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
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价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
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1.治统、道统合一论;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4.“经学即理学”论;5.“六经皆史”论;6.“中体西用”说;7.“孔子改制”说;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从“里仁为美”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里仁为美”的视角探析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强调其对道德价值和审美标准的统一性。
通过分析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对音乐的看法,揭示了孔子在美学领域的独特见解。
关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于深入理解孔子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审美标准和其对美的不懈追求,为当代文艺美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通过对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孔子、文艺美学思想、里仁为美、背景、音乐、审美标准、传承、影响、当代价值、认识、理解、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贯穿于其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里仁为美”,强调内外修养的统一,这种观念不仅涵盖了审美领域,更深刻地指引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通过研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价值,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也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探讨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更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研究孔子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在于深入探究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文化内涵包含了他对仁义道德、音乐艺术、审美标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全貌和深刻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揭示孔子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帮助我们了解孔子对人生、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探究孔子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认识孔子对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态度和观点,为我们理解孔子时代的文艺生活和审美趣味提供重要参考。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孔子;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1、孔子的审美理想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
首先,拿“仁”这个概念本身来讲,《论语》一书记载孔子讲“仁”达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很值得个中玩味。
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审美。
从另一角度来看,它也暗示了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将是审美。
其次,从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到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到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亲子关系到“泛爱众”,甚至到泛爱物,这不仅把一种自然生物的亲子关系予以社会化,而且还要求把体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制度(“礼乐”)予以内在的情感化、心理化,并把它当作人的最后实在和最高本体。
这非常难得。
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好的。
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仁”是一种完美的人格,也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颜回可以保持这种境界达三个月之久,其余的学生,不过是偶尔能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自谦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达到“仁”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很少的。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会达到“仁者与物浑然一体”,天下无美而无不美。
最后,孔子为了实践自己的审美理想,又提出了“为仁由己”的原则。
孔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
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扬,也表现了孔子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
孔子的美与美的思想
孔子的美与美的思想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
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
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
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管上。
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交几个门徒,依靠私家讲书去保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增添了很多好处。
第一,他迈向了民间,懂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超越了过去“研习在官府”的局面。
孔子不仅变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缔造了中国第一个集大成者“儒学”,变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
在从政方面,孔子就是失利了,但在论著方面他却获得了非常小的顺利。
他以前中国的学术就是了不起的,在这基础上他缔造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录了十多代,天下存有学问的人都崇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算是圣人,就是至圣。
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衰败,而且就是越来越低,影响越来越小,他真堪称就是一个大圣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
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
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
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三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 “郑声淫”(《卫灵公》)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 音之道,与政通也。”(《乐记》)
意义
▪ “观”使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所具 有的社会意义,不把审美和艺术看作是同社 会无关的东西,能够从社会历史的观点去观 察审美和艺术的发展变化,并且把艺术看作 是一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精神状态的表现,重 视艺术与社会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要关系,形 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
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打破阶级界限,让更多的人受益。
2. 因材施教:孔子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 学以致用: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学生要将学到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知识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来帮助他们自行发现问题的答案。
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教育理想强调普及教育、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和启发式教学。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教育]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
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
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
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
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孔子“年少好礼”,酷爱音乐,当时的鲁国文化比较发达,较完整地保留着周代的乐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对诗歌、音乐、舞蹈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
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解读《论语》出发,归纳出了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等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美学观是对美的本质问题辩证的阐释,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矛盾对立,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孔子的中和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进行着有机的调节,积极的变通,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思想。
中和思想适当地把握了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性、全面性的体现,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世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存在两极又存在中立。
“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在一个集体中。
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之中表现为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了妄人。
郑声淫,侯人殆。
(《论语·卫灵公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关雎》描写了男女之间朴素的爱情,孔子认为,情感不仅要能表达精神上的纯洁和崇高,更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受到理智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
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
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
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
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
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
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
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
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
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
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
,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
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
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
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
“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
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
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
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
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
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
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
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3、注重道德。
道德观在二人的美育观中都有体现。
一个人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