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得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得
在与大伙儿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得意义是“对感观得感受”.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得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论文联盟门独立学科得产生.它是从人对现实得审美关系动身,以艺术作为要紧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得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得制造、进展及其规律得科学. 是以对美得本质及其意义得研究为主题得学科.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得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得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同时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一生得要紧思想我们能够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经济思想最要紧得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得义利观和"富民"思想.个性差异要紧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妨碍得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得统一得美学思想.这也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得手段,陶冶情操得重要方式.wC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他得美学思想对后世得文艺理论妨碍巨大.下面,我将结合孔子得要紧名言来谈一下他得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虽然说这种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性有些过于强烈。但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在如今也对我国文化和音乐思想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近现代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这也正是孔子思想近代演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对学生个性发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两千多年前 的孔子已经意识到美与善的统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只 是孔子审美教育的一方面,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造就完美的人性。“兴 于诗”在前,最后达到“成于乐”的目的。“成”当然有最终完成之意, 但最终完成什么? 孔子把“成人”目标定为“乐”的教育,即人性的完 善,这是一种自觉的人格指向。可见,孔子的审美实践的全部出发点和归 宿点都在“人”。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美育实 践使学生成为既有艺术才能,又有人格修养的人才。
孔子(公元前 551年一479 年)是春秋末 期儒家学派 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 治家和音乐 家,也是儒 家音乐美学 思想的创始 人。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美学思想探究
青年与社 会
孔 子美 学思想探究
王 金 辉
( 山 东大学 艺术学院 ,山 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摘
要】 作为 中国最有 影响的教 育家、思想 家以及 “ 关育” 的推 崇者 ,孔子将人 性与道德 、理想 与现 实具化到 审关流
变中,建构起 以 “ 仁 学” 为基调 ,以 “ 文质 统一” 、 “ 美善 融合”为 审美标准 ,以 “ 中和之 美”为 集中体现 的美本质 思想 , 为中国美学传统 的形成、发展指 明 了方 向。Baidu Nhomakorabea 究孔子的 美学思想不仅有助 于加 深我们 对儒 家传统文化 的理 解 ,而且将会 为中 华文化 的复兴 、弘扬 以及繁 荣提供 有益的启示。
一
、
一
《 韶》 , 三月不知 肉味, 日: ‘ 不 图为乐至于斯也。 ” ’ ( 《 论语 ・ 述 而》 ) 、“ 子谓 《 韶》 ,‘ 尽美矣 ,又尽善也 。 ’谓 《 武》 ,‘ 尽美 矣 ,未尽 善矣 。 ” ’ ( 《 论语 ・ 八侑 》 ) ,《 韶 》乐 实际上是 一种 为舜歌功颂德 的乐 曲 ,他 广纳 贤才 、广施仁义 ,使得民众安 居乐业 、民风淳朴 , 深得孔子的赞赏。所以在孔 子看来 《 韶》 乐不仅在 内容上符合善亦 即仁 的要 求 ,而且 在形式上也符合 美的要求 ,故能做到尽善尽美 。而 《 武 》乐 主要 是对 周武王 武力征讨天下 的描绘 ,其黩武 的精 神与孑 L 子所提倡的 “ { _ = ” 、 “ 礼 ”相违 背 , 《 武 》乐虽能做 到形式上 的完美 ,然而在内容 上却是缺乏仁善 的。因此 ,在孑 L 子看来 ,艺术 只有在 符合 道 德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文与质或 内容 与形 式的统一 才能产生真 正的美感 、发挥其真正的审美价值。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来源:孔孟之乡作者:蒋孔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
素 。乐则 不 同 。它 直 接作 用 于 人 的感 觉 、 感 再 深 情
入 到 人 的理性 。这 种传 达 的 途 径 与 方式 , 最 切合 是 人 的本 性 的 。人 是理 性 的 动 物 , 人首 先 是 感 性 的 但
动 物 。人有 社会 性 , 人 首先 有 自然 性 。人 , 但 是群 体 的存 在 , 但首 先 是 个 体 的 存 在 。 审美 充 分 体 现 了人
孔 子 的思想源 远 流 长 。据 《 书 》 《 礼 》 《 尚 、周 、吕 氏春秋 》 记 》 史 书 都 记 载 了孔 子 的 礼乐 思想 , 、史 等
中国的礼 乐传 统 可 以追 溯 到 上 古 , 古 乐 舞 都 为 原 上
始巫 术活 动 , 舞是在 祭祀 活动 中举行 的 , 目的是 乐 其
面是 对人 们行 为规 范 的约束 , 即所谓 的“ ” 另一 方 礼 , 面是在 文 学 艺术 中体 现 出来 , 就 是 乐 , 也 即快 乐 、 娱
乐、 乐趣 。在 中 国两 千 多 年 的封 建 社 会 中, 礼乐 思 “
的形式 , 这形 式 主要在 于传 达 仁 的 内容 , 审美 性 但 其
毛 晓 燕
( 陇东学院 美术系 , 甘肃 庆 阳 7 5 0 ) 4 00 摘 要: 孔子的思想 概括起来就是“ 乐” 礼 二字 , 既真 、 美合一 。“ 具有审美 的因素 ,乐 ” 善、 札” “ 是给人 带来快乐 。孔 子
孔子中庸美学思想的认识
孔子中庸美学思想的认识
作者:黄琼
概要:孔子所提出的中庸美学思想已经贯穿了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本文认为,中庸是孔子所追求的一种至德,是孔子道德伦理、为政治国、文艺批评的思想方法。
“中庸”二字怎么去理解?朱熹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章句》)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定理;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从二人的训释来看,中即是中正、中和,庸即是常,孔子提出的中庸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是做事情要把握好“度”,适度就是最美的,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他认为中庸就是美的原则。这种“中庸”美学思想便是孔子的思想方法,体现在其所提出的道德伦理、为政治国、文艺批评各方面的主张中。
一、道德伦理观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为常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至德,是道德的巅峰,应该作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本文将从天命鬼神、道德规范以及个人修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孔子以中庸为基本态度对待天命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可看出孔子主张远离鬼神,注重现实人生的探讨。但是,《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虽是子夏所说,但是这被记录在《论语》中,应该是属于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又可看出,孔子并没有否定天命鬼神的存在,反而主张敬畏天命。这种“敬而远之”的天命鬼神观,符合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
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启示
孔子也常常以玉来比君子之德。《荀子·法行篇》记载:子贡问于孔 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 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 曰:“恶。赐,是何言也! 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 夫玉者,君子比 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 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 辞也。故虽有琅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此之谓也。”这说明玉的美好名贵,并不是因为玉少,所以更显珍贵,而 是因为玉具有象征仁、知、勇、情、义等道德的特征,才使君子感到它 美而可贵。所以珉虽然雕上许多花纹,但不如玉的光泽明澈可爱。玉与 珉的差别在质而不在文。玉不仅有自然的美,并且具有象征君子之德的 特征,这就使人见了更能妙发性灵,丰富想象,受到美的感染和享受。由 此可见,“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是孔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这种美学思想和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结合起来。个体的心理愿望同社会的伦理规范的交汇融合,成 为孔子美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孔子的美学就是他的“仁学” 思
想的延伸。中庸是是至诚、至善、至美的三个维度的统一。至 诚的道德情感是它的根本,完美地遵守社会规范、求无缺憾的美 是它的本质。中庸不是庸俗的折中,而是诚、善、美的巅峰。
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即“文”和“质”,孔子曾着 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就是文采,华饰。质就是实质,指事物的本质。 文、质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辞藻, 就显得粗野。文采辞藻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夸,所谓“华而不实”,“繁于 文采,则见以为史。”(《韩非子难言》) 就像祭神的颂词一样,有漂亮的 文词而无实际的内容。朱熹曾解释:“彬彬,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 质彬彬”就是说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很恰当,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 孔子认为,这就是“君子”的典型。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 但就文、质比较,他更强调质的重要性。而孔子强调的“质”则是指仁、
孔子的美学理念
试析孔子的美学理念
【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同时,他又以仁学去观察和解决有关审美和艺术教育问题,系统地总结了春秋以前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教育实践,创立了以“中和”为精髓的儒家美学体系,具有为政治功利目的、伦理道德观念服务的鲜明的实践性,并为后世美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美学理念;孔颜乐处;形式“礼”;和谐之美
一、人生价值审美观——“孔颜乐处”
孔子的美学理念,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上。“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是一个自强不息、非常乐观的人。“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他也很赞同曾点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赞同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
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婴儿,就非常高兴,形容婴儿“就像《韶乐》升起来了,演奏起来了”;他对音乐非常陶醉,用音乐来使他的生活变得快乐;他会弹琴,会鼓瑟,会唱歌;他向别人学唱歌,直到他完全弄懂。所以孔子这样一个人,就是音乐的一生,充满了乐观精神的一生。他有句很有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知、好、乐”这三者当中,他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是“快乐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整个的出发点。他的美学思想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于圣人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圣人的美学思想是怎样的,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美学的思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历史评价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作者:赵文静
来源:《卷宗》2014年第07期
摘要:先秦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思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又不断吸取、同化各家学说而丰富发展,从而构成华夏文化的主流,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
关键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美学思想
1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美学的开创者。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孔子的美学提倡礼乐思想。所谓“礼”、“乐”,是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周公旦总结和发展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孔子和儒家之所以极力推崇周公,后代也以周孔并称,都与此有关,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孔子是“礼乐”的坚决拥护者。“礼”和“乐”都与美学相关联。首先,“礼”在当时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这种礼在殷周主要是维护尊卑长幼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那个时期,“礼”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正是“礼”本身直接塑造培育着人,人们在“礼”中使自己自觉脱离动物界,儒家的“礼”即在规范了的世俗生活中去展示神圣的意义。“礼”既然是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与“美”有关的方面。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表情、服饰、色彩等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如《论语·乡党》里描写孔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圁圁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等等。这都表现出“礼”维护上下尊卑,严格规范个人的动作、语言、情感等社会功能。这也就是说,人必须经过“礼”才能够真正成为人,获得人性。“礼”不仅规范人的身体活动和外在方面,还对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有着巨大作用。《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就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心理也要接受“礼”的规范要求。
孔子的美与美的思想
孔子的美与美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
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
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管上。因为他当不上官,
他只好交几个门徒,依靠私家讲书去保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增添了很多好处。第一,他
迈向了民间,懂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超越了过去“研习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变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缔造了中国第一个集大成者“儒学”,变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就是失利了,但在论著方面他却获得了非
常小的顺利。他以前中国的学术就是了不起的,在这基础上他缔造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
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
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录了十多代,天下存有学问的人都崇奉他为师,所以孔
子才真正算是圣人,就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衰败,而且就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摘要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孔子“年少好礼”,酷爱音乐,当时的鲁国文化比较发达,较完整地保留着周代的乐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亲身体验和对诗歌、音乐、舞蹈等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解读《论语》出发,归纳出了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等几方面。
一、中和之美
孔子的“中和”美学观是对美的本质问题辩证的阐释,自然界相互联系又矛盾对立,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孔子的中和思想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并进行着有机的调节,积极的变通,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思想。中和思想适当地把握了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性、全面性的体现,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世界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存在两极又存在中立。“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在一个集体中。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之中表现为中和之美。
中国美学史大纲 孔子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
孔子的美学
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同时他还看到,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的联系。因此他十分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认为,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因此,他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和”的审美标准。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这组范畴,对艺术欣赏活动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提出“大”,是一个和他的天命论思想相联系的美学范畴。这个范畴,和后来出现的“壮美”的范畴以及西方美学中“崇高”的范畴,涵义有所不同。他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则在中国美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关于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在孔子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这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种十分强有力的传统。
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和孔子对立的。孟子的美学思想则是孔子美学
的继承和发挥。
一、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孔子肯定美和艺术,是因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积极的作用。
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的精神和影响特别深刻有力,所以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
古近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
古近中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1、个人简介★孔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者。★2、著作★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另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3、观点★ 1.教育的对象: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有教无类”。 2.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学的容应该是“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的方法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的原则有:立志乐道、克己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关于教师,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4、历史地位及评价★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至圣”、“孔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学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1、个人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2、著作★《孟子》★3、观点★ 1.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 2.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3.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孟子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4、历史地位及评价★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多数人称之为“孔孟之道”。荀子★1、个人简介★荀子,名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XX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对重新整理儒家经典也有相当的贡献。★2、著作★《荀子》★3、观点★ 1.荀子主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2.教育目的: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3.教育容:教育的容是《诗》《书》《礼》《乐》《春秋》五经,其中《礼》是重点,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4.教学方法: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4、历史地位及评价★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性恶论”,常被后世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荀子是先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思想的集大成者。梁启超★1、个人简介★梁启超(1873—1929),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等。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2、著作★其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传世。★3、观点★ 1.梁启超认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就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特性和品质。 2.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主有:变科举、兴学校;兴办师学校;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3.论学制。借鉴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受教育者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4、历史地位及评价★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宣传家,世所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
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3、注重道德。道德观在二人的美育观中都有体现。一个人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