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加式合成词:实语素+虚语素。
汉语大部分复合式合成词都是经过同 义词临时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单音词 多次地长期连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 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 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同义词“险”“阻”“隘” ,在上古既 可单用,又可互相组合。
“披靡”: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 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 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
“辟易”:倒退的样子。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
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 易旧处,乃至数里。”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 少见,但也占一定的数量。
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 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 “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 构成一个复音词。
例如:儿+子→儿子;鸣+叫→鸣叫。 人民,声音,树木,言语,道路,买卖, 是非,动静,忘记.
注意: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已 经消亡,但作为词素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杀”和“弑” “杀”:指一般的杀死,中性词。 “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 谴责,贬义词。 《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杀 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
4.使用条件的不同。如:
“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 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 有所不同。
第二第二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意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只是作为陪衬
古汉语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汉语单音词的发展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 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具卒 乘”“具”:准备;“卒”:士兵; “乘”:兵车。
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 婚姻”,
《说文》:“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饥馑”在后代也是复音词,朱熹注 《论语》:“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第三,构成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 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 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独 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例如:恐惧
《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 恐惧。”
“倜傥”、“忸怩”、“造次”、“镃 基”、“抑郁”、“徘徊”、“觳觫”、 “逡巡”、“逍遥”、“须臾”等。
多数连绵字在语音上或是双声,或是 叠韵. “倜傥”、“忸怩”是双声,“逍 遥”“徘徊”是叠韵。
注意: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 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不可把连绵字拆成 两个词当作词组来解释。如:
“民”:指人中比较愚昧者.《论 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段玉 裁称浑言或统言)的意义,对举时是特指(段玉裁 称析言)的意义。如:
“恭”和“敬”对举,《论语·子路》:“居 处恭,执事敬。”用於特指,意义有分别。朱熹 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二者的分别:“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 内心。
《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恭敬
《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 之主也” :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朋友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
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 意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三种 情况:
“能”:用於表示能力所及。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 “得”:用於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
《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显示出语法的 差异。如:
“耻”和“辱”,用作名词时同义。 用作动词时,“耻”一般用于意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 之,为杜门不出。 “辱”一般用于使动。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第三,两个素失去原义而产生 一个新义。
如“天下”、“足下”、“君子”、 “小人”、“先生”、“将军”等。 这些都是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 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故应 该认为是复合词。
2.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 示一个语素。
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 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 个音节,它只有一个语素(词素)。如:
第一,两个语素仍保持着它们原 有的意义。如上述的恐惧,恭敬等。
第二,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 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 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
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 传)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 有益也。 (史记·文帝纪)
“恭”和“敬”连用,如《左传》宣公二年: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皮”和“革”,皮本指带毛的兽皮,革指 加工去毛的兽皮。
2.程度轻重的不同。如:
“饥”和“饿”
“饥”指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吃不饱。
《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 易为饮。
“饿”常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经濒临 死亡的边境。
《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民到于今称之。
注意: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 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复音词;遇 着连绵字时,千万不要拆开来讲。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概念的不同
概念的内涵:如:“府”和“库”。
“府”:收藏文书和财物的地方, “库”: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
“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 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 乎?
如: “虑”字。《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现代汉语里, “虑”字只作为词素保存在“顾虑”、 “考虑”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 结构中,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
二、古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古汉语复音词可以分为两类:合成复音 词和单纯复音词.
1. 合成复音词
合成复音词由两个语素组成,分为两类: 复合式合成词:实语素+实语素。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隘而不列”, “阻而鼓之”, “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马陵道陕(狭), 而旁多阻隘” 。
《史记·淮阴侯列传》:“恐吾至阻险而还” 《左传·成公十三年》 :逾越险阻, 《离骚》:路幽昧以险隘。
第二,古人对於并列使用的同义词, 常常加以区别。
例如“婚姻” 成为复音词很早。
汉语大部分复合式合成词都是经过同 义词临时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单音词 多次地长期连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 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 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同义词“险”“阻”“隘” ,在上古既 可单用,又可互相组合。
“披靡”: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 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 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
“辟易”:倒退的样子。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
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 易旧处,乃至数里。”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 少见,但也占一定的数量。
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 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 “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 构成一个复音词。
例如:儿+子→儿子;鸣+叫→鸣叫。 人民,声音,树木,言语,道路,买卖, 是非,动静,忘记.
注意: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已 经消亡,但作为词素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杀”和“弑” “杀”:指一般的杀死,中性词。 “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 谴责,贬义词。 《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杀 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
4.使用条件的不同。如:
“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 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 有所不同。
第二第二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意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只是作为陪衬
古汉语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汉语单音词的发展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 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具卒 乘”“具”:准备;“卒”:士兵; “乘”:兵车。
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 婚姻”,
《说文》:“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饥馑”在后代也是复音词,朱熹注 《论语》:“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第三,构成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 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 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独 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例如:恐惧
《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 恐惧。”
“倜傥”、“忸怩”、“造次”、“镃 基”、“抑郁”、“徘徊”、“觳觫”、 “逡巡”、“逍遥”、“须臾”等。
多数连绵字在语音上或是双声,或是 叠韵. “倜傥”、“忸怩”是双声,“逍 遥”“徘徊”是叠韵。
注意: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 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不可把连绵字拆成 两个词当作词组来解释。如:
“民”:指人中比较愚昧者.《论 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段玉 裁称浑言或统言)的意义,对举时是特指(段玉裁 称析言)的意义。如:
“恭”和“敬”对举,《论语·子路》:“居 处恭,执事敬。”用於特指,意义有分别。朱熹 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 二者的分别:“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 内心。
《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恭敬
《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 之主也” :
《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朋友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
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 意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三种 情况:
“能”:用於表示能力所及。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 “得”:用於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
《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显示出语法的 差异。如:
“耻”和“辱”,用作名词时同义。 用作动词时,“耻”一般用于意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 之,为杜门不出。 “辱”一般用于使动。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第三,两个素失去原义而产生 一个新义。
如“天下”、“足下”、“君子”、 “小人”、“先生”、“将军”等。 这些都是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 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故应 该认为是复合词。
2.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 示一个语素。
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 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 个音节,它只有一个语素(词素)。如:
第一,两个语素仍保持着它们原 有的意义。如上述的恐惧,恭敬等。
第二,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 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 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
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 传)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 有益也。 (史记·文帝纪)
“恭”和“敬”连用,如《左传》宣公二年: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皮”和“革”,皮本指带毛的兽皮,革指 加工去毛的兽皮。
2.程度轻重的不同。如:
“饥”和“饿”
“饥”指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吃不饱。
《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 易为饮。
“饿”常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经濒临 死亡的边境。
《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 民到于今称之。
注意: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 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复音词;遇 着连绵字时,千万不要拆开来讲。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概念的不同
概念的内涵:如:“府”和“库”。
“府”:收藏文书和财物的地方, “库”: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
“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 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 乎?
如: “虑”字。《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现代汉语里, “虑”字只作为词素保存在“顾虑”、 “考虑”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 结构中,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
二、古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古汉语复音词可以分为两类:合成复音 词和单纯复音词.
1. 合成复音词
合成复音词由两个语素组成,分为两类: 复合式合成词:实语素+实语素。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隘而不列”, “阻而鼓之”, “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马陵道陕(狭), 而旁多阻隘” 。
《史记·淮阴侯列传》:“恐吾至阻险而还” 《左传·成公十三年》 :逾越险阻, 《离骚》:路幽昧以险隘。
第二,古人对於并列使用的同义词, 常常加以区别。
例如“婚姻” 成为复音词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