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加尔文教的仪式 加尔文在日内瓦宗教改革运动:废除弥撒、拜圣像以及出售赎罪券; 改进礼拜仪式,改进教会组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加尔文》中译本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阅读与思考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 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亦是基督教路德 宗(又称信义宗,Lutheran Church) 的创立人。1517年,抗议教会贩售赎 罪券,并且针对罗马梵蒂冈公开发表 《九十五条论纲》,愤起反抗罗马梵 蒂冈的腐朽统治,使得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他提出最有力 的论点是“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 经》而非教皇”。他是第一位将圣经 翻译成德语(1522年)的人。加上活 版印刷的推波助澜,各地开始将《圣 经》翻译成当地语言,将《圣经》平 民化和普及化。
导入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 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 动席卷了西欧各国。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 神和生活热情。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 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路德与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加尔文论“先定论” 加尔文论“先定论” 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我们敢肯定地说,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 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我 们坚信这种安排。就被选者一方面来说,是完全根据他(神)白白施赐的仁爱, 与人的功劳丝毫无关。对于那些神定了罪必须灭亡的人,他们不能进入生命的 门,也是出自公正,无可非议,然而却不可了解的判断的,关于那些蒙拣选的 人,我们认为呼召就是拣选的证据,而称义也是另一个表明标记,直到他们在 荣耀中算为完全。上帝既以呼召和称义来印证他所选的人,就把当蒙弃绝的恶 人摈弃了,使他们不认识神的、不能得到圣灵的帮助而成圣,好表示等待他们 的只是神的审判。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第14课 挑实的智慧主要的是由两部分所组成,即对上帝的认识,与对我们自己的认 识。不过因为这两种认识相互密切的关系,所以二者孰先孰后,很难确定。 第一,因为人一观察自己,就必要立时思念上帝,就是人“生活动作” 都在 他里面的上帝。我们所具有的才智绝非自己所本有的,甚至我们的存在也无非是 单靠上帝。这些从天上一滴滴不停地降与我们的恩赐,仿佛成了许多河流,引我 们到水源去。 第二,我们的贫乏更显出上帝的无限丰富。尤其是我们因始祖背叛而陷入的 可悲的败坏,使我们不得不仰视上苍,不仅如饥馑之需要饮食,而且因恐惧而学 习谦卑。因为人既受诸般愁苦所制,被驳夺了神圣的衣饰,畸形、残废暴露无余。 每人因深感自己的不幸,而多少得着一些对上帝的认识。我们因感到对自己的无 知、空虚、贫乏、 软弱、邪恶与败坏,于是叫我们察觉而且承认,只有在主这里 才找得着真实的智慧、坚强的力量、完全的仁慈、与无疵的公义,这样, 我们因 自己的不完全,而想念及上帝的完全。直到我们对自己开始不满,我们才能真心 仰望上帝。因为有谁不愿意倚靠自己呢?当人还不明了自己的真实处境,而以自 己的禀赋为满足,忘记了或茫然不知自己的不幸之时,有谁不自满自得呢?所以, 自我认识不仅激励人寻求上帝,也帮助人发现上帝。 ——《基督教原理》卷1第1章《认识上帝和认识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 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 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 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 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得救与否 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 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阅读以上材料,请思考:“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 学说有什么异同?如何理解16世纪天主教的根本变革?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自我测评
结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 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 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 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结 束
第14课 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导入
圣彼得大教堂 建于1506年—1626 年,为梵蒂冈的教 廷教堂,是天主教 会举行最隆重仪式 的场所。梵蒂冈教 廷从中古时代起即 是世界天主教的中 心。 圣彼得大教堂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基督教原理》书影(英文版) 基督教原理》书影(英文版)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首次发表时共有6个章节,后经 多次增补修订,至1559年第4版时已成为4卷约80章的巨著,各卷分别以圣父、圣 子、圣灵等的教会为题,全面阐述了加尔文的改革派神学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 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教皇出行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出售免罪券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 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 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1517年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 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站出《九十五条论 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提出了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因信得救)的原 则。宗教改革运动就此开始。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九十五条论纲》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 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 或免罪。 Every truly repentant 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 of penalty 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 第86条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 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Why does not the pope, whose wealth is today greater than the richest of the riches, build just this one church of St. Peter with his own money, rather than with the money of poor believers?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马丁·路德》中译本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加尔文 (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 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 人。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对新教教义 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 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 上帝的 弃民一定要遭殃。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 贷取利;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 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加尔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
日内瓦大学 1559年,加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学院训练出来 的传道人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在17世纪前,日内瓦大 学只是一个拥有神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小学校。到了18世纪,医学院和自然科学 院相继成立。19世纪中期,政治学院和社会学学院也加入到其中。现为瑞士第二 大公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