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 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 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D
【解析】解: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所以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正确。

故选:D。

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fracK2时增长最快
B. 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 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 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解析】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fracK2时增长最快,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B错误;
C、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用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
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C正确;
D、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Ⅳ中起始酵母菌数量较多,其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也先下降,D正确。

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B
【解析】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A错误;
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与环境的变化
有关,B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D错误。

故选:B。

4.某学习小组利用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实验,第四天取样并稀释100倍后所观察到的结果如图乙,连续观察7天结果如图丙。

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A. 图甲中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应有16个中方格
B. 由图乙可知,本实验中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约为7.5×\ 10^7个/mL
C. 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和进行重复实验
D. 实验时每天应从同一支试管定时定量取样观察检测,其中第5~7天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B
【解析】
解:A.图甲中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应有25个中方格,A错误;
B.由图乙可知,稀释100倍后,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0^−4 dm^3,即
10^−4mL)中共有75个酵母菌,故本实验中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约为7.5× 10^7个/mL,B正确;
C.该探究活动中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进行重复实验,避
免实验的偶然性,C错误;
D.实验时每天应从同一支试管定时定量取样观察检测,其中第3∼5天种群数量最多,
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选:B。

5.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
B.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C.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
D.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
【答案】D
【解析】解: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
A错误。

B.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C错误。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D正确。

故选:D。

6.如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
物来源。

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
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B. A和B的关系一定为竞争
C. 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D. 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答案】D
【解析】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
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开始A和B是同一物种,不属于竞争,后来也不一定是不
同的物种,B错误;
若A、B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由于进化方向不同,因此基因库不完全相同,C错误;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7.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常常以“J”形曲线增长
B.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常常以“S”形曲线增长
C. 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某亚热带植物园中芒果树的种群密度
D. 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草原上猎豹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解:AB.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常常以“S”形曲线增长,A错误,B
正确;
C.标志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
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不能用于调查某亚热带植物园中芒果树的种群密度,C
错误;
D.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不能用于调
查某草原上猎豹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B。

8.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 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
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
C. 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
D. 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A
【解析】A、样方调查种群密度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
A错误;
B、由于动物的生活范围大,所以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B正确;
C、酵母菌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要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C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因此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进行,D正确。

9.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
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
B. 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答案】B
【解析】解: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正确;
B.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
C.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正确;
D.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正确。

故选:B。

10.如图表示某田间老鼠防治前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防治前老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_1
B. 对老鼠进行防治的最佳时间是\ t_2
C. 防治后老鼠种群的数量将维持在 K_2
D. A、B 两曲线在\ t_3时的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
【答案】B
【解析】解:A.由曲线分析可知,防治前老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K_1,A正确;
B.对老鼠进行防治的最佳时间是 t_1之前,B错误;
C.由曲线分析可知,防治后老鼠种群的数量将维持在 K_2,C正确;
D.A、B 两曲线在 t_3时各自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B。

11.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
C. 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D. 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解:A.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下降,使种群年龄组
成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
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出现生长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
D.由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12.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
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
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A
【解析】解: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A 错误;
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
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
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
C.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
相似,C正确;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
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正确。

故选:A。

13.生态学家将生物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即R对策和K对策。

R对
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
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

制约
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也大体分为两类: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
因素包括食物、生殖力、抑制物分泌以及疾病、寄生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
大寒、洪灾等自然灾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K对策、R对策
B. 蝗虫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灾发生前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
C. 羚羊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种群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且易爆发传染病
D. R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对策的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解:A.分析题意,R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是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故熊猫和蟾蜍的生活史对策分别为K对策、R对策,A正确。

B.蝗虫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蝗灾发生前往往是第一年洪灾,第二年干旱,B正确。

C.羚羊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如种群群密度过大时,资源匮乏且易爆发传染病,C正确。

D.据材料推测,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而K对策的生物种群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D错误。

故选:D。

14.如图表示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已知到第5年时,该种生物已发展到1000只,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环境对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大约为2000只
B. 在0~9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后降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
D. 该生物种群在第4年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在第6年时则为衰退型
【答案】A
【解析】解:A.由图可知第五年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达到K/2,因此环境最大容纳量大约为2000只,A正确。

B.0~9年该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而增长速率是先增后降,B错误。

C.取样器取样法只适用于个体微小的生物,该生物并不知道个体大小,因此不能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

D.该生物种群在9年内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B. 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群一直呈“J”形增长
C. 当种群数量达到\ 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 种群中某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答案】A
【解析】解:A.对于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

B.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在初期才会呈现类似“J”型的曲线,B错误。

C.当种群数量达到 \dfrac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D.种群中某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属于空间特征,D错误。

故选:A。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6.(1)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________(填字母)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2)可通过________法调查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密度,在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调查结果如图乙所示,该结果显示在自然界中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
________现象。

16.(3)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______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a, d, J,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解析】解:(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

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

【答案】(2)标志重捕, 多, 波动
【解析】(2)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塔斯马尼亚绵羊的种群密度。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会使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数减少,则调查出的种群个体总数要比实际数多。

调查结果如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3)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解析】(3)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是年龄组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17.(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X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

假设A点时某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________。

17.(2)若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曲线Y,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________型。

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

在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

据此可以估算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________只。

17.(3)若曲线Y表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________,由此降低种群的________,从而有效防止蝗灾;也可以通过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措施使C点下移。

【答案】(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 50times 1.35^20
【解析】解:(1)图中曲线X为“J”形增长,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也就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1+35%)倍,即λ=1.35,根据最初数量为50只,可以计算 N_20=50\times 1.35^20。

【答案】(2)增长, 800
【解析】(2)图中B点时种群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该区域某动物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再捕个体数/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故B点时该动物种群的数量是(80×100)/20=400(只),B点时的
种群数量等于K/2,故该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800只。

【答案】(3)性别比例, 出生率, 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
【解析】(3)诱杀雄虫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数量。

使C点下移的实质是降低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以通过向环境中引入蝗虫的天敌、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等措施实现。

18.(1)科学家多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统计,绘制出了加拿大森林中野兔和猞猁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野兔与猞猁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其中图中代表野兔的曲线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曲线可知,两种群数量具有定的波动起伏,这种变化的周期大约是________年。

18.(2)为了探究食物供应和天敌对野兔种群密度的影响,科学家在野兔和猞猁共存的区域设置了面积相同、天然生境条件相同的样地,并进行如下的分组处理:
样地1:仅用带电篱笆阻止猞猁进入;
样地2:仅对样地施加化肥;
样地3:既阻止猞猁进入,又施加化肥;
样地4:对照样地。

①样地4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样地2施加化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学家从1987-1995连续8年调查各样地野兔的年平均种群密度,统计并处理后的结果如图2。

样地1、2、3的数据显示,三地的野兔种群密度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具体对比,发现样地2的野兔种群密度比样地3的________(填“大”或“小”),推测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标志重捕法, 捕食, A, 野兔数量先增长,猞猁数量随即增加, 10
【解析】解:(1)调查野兔种群数量用标志重捕法,图中A曲线代表野兔,B曲线代表猞猁,野兔数量先增长,猞猁数量随即增加,当猞猁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野兔数量下降,说明野兔和猞猁是捕食关系,两种群数量波动周期是10年。

【答案】(2)①既不阻止猞猁进入,也不施加化肥, 使(被捕食者)野兔食物供应增多, ②种群密度高于对照组,随年份不通不断波动, 大, 猞猁的存在使该生态系统组成更丰富稳定性更高,并与兔子等协同进化使数量都增加
【解析】(2)①样本4既不阻止猞猁进入,也不施加化肥,向样本2施加化肥的目的
是使(被捕食者)野兔食物供应增多,1、2、3地野兔种群密度共同点为:种群密度
高于对照组,随年份不通不断波动;样地2比样地3野兔种群密度更大,可能是猞猁
的存在使该生态系统组成更丰富稳定性更高,并与兔子等协同进化使数量都增加。

19.(1)调查鸟类的丰富度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填写“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森林的鸟类有59种,灌木的鸟类有36种,草原的鸟类有25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森林复杂的________结构为鸟类的生存提供
了更加多样的食物和________,避免了生活习性相近的鸟类之间过分激烈的。

19.(2)调查表明森林中各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可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森林具有较强的________。

19.(3)某个食虫鸟种群的能量流动关系如表所示(单位:kJ/ m^2 \cdot a)
a b c d
该食虫鸟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 m^2 \cdot a,该种群与其捕
食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times 100\% 。

【答案】群落, 垂直, 栖息环境(或栖息空间)
【解析】调查鸟类的丰富度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

群落中植物的存在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及栖息空间。

且动物在群落中分层的原因是植物
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这种分层避免了生活习性相近的鸟
类之间过分的激烈的竞争。

【答案】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调查表明,森林中各种鸟类的种群密度也比较稳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森
林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a-b-c, dfracda-b
【解析】该食虫鸟种群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摄食量a-粪便量b-呼吸散失c。


a-b-c.该种群与其捕食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流向下个营养级d\div 食虫鸟的同化量(摄食量a-粪便量b)\times 100\% ,即\dfracda - b\times 100\% 。

20.(1)为确定放牧量,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________(回
答两点)。

20.(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
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
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
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②甲图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
因是________;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________。

③乙图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甲图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④牧民为减少田鼠数量,在甲图所示的某时刻向草原投放了灭鼠药,但一段时间后田鼠种群数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试卷第11页,总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