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析星座与爱情_对校园_星座文化_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星座文化”是特指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以西方星相学为基础的,以出生日期所在的星座来推测性格、运程,尤其是爱情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概念和体系,形成以“星座”为核心的文化丛。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星座文化”可谓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大学生谈恋爱过程中表现突出。
据某大学BBS调查,选择“不相信星座与爱情有任何关联”的,仅占接受调查大学生的10%。
在各大高校BBS的星座专栏上,都有相当具体的星座知识,其中也有众多星座迷们独特的见解与体验。
比如,合肥某高校的BBS中的Astrology(星座)专栏上,不仅有许多星座的相关知识和众多星座迷的讨论帖子,而且每天都有星座迷贴出每个星座第二天的相应运程,其中有“爱情、理财、速配星座、注意事项、总体运程”等等项目,相当详细。
“星座文化”不仅在网络上有充分的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尤其是寝室内部的“卧谈会”中,星座与爱情从
◎ 校园“星座文化”的界定与表现◎ 校园“星座文化”的特点
◎ 对校园“星座文化”流行原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结论
“星座文化”是一种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流行的文化现象。
本文拟从社会
心理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分析“星座文化”流行的原因——校园“星座文化”自身、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群体,指出校园“星座文化”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并最终会由流行文化转变成“平民”文化。
星座文化;感染;模仿;从众;时尚
摘 要:关键词:来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在女大学生群体中。
校园“星座文化”的流行,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女生是校园“星座文化”的主要信徒和推动者。
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别及爱情观的差异有关。
男生性情相对率直,看重实实在在的爱情;女生则感情细腻,向往理想中的浪漫,或更相信“缘分”。
而“星座知识”其中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一个人了解与之有缘(相配)星座的情况,以及为什么它们相互之间会相配,这正迎合女生的“缘分”情结。
所以,相比于女生,男生中有不少人对“星座文化”无所谓,或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女生却对之偏爱有加,甚至把星座指示奉若“爱情宝典”。
校园“星座文化”的主体是“单身贵族”或在情感边缘徘徊者。
“单身贵族”在实际生活中未找到爱情,则转而寻找虚幻中的理想爱情;而在情感边缘徘
□ 何华莉
星座 爱情
——对校园“星座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与校园“星座文
化”的界定与表现
校园“星
座文化”的特点
徊者往往处于选择的两难境地,需要寻找一些帮助自己作决定的非自身因素。
至于已确立稳定恋爱关系者则认为:重要的不是两个人的星座是否相配,而在于实际中能否走到一起,所以“星座文化”对这一群体影响不大。
校园“星座文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因为涉及到个人的爱情,尤其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爱情模式,属于个人隐私,所以大学生大多不太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露,只与“自己人”交流。
虽然在校园BBS上有大规模的集体讨论,但那与现实世界不同,所有人几乎都处于一种匿名状态。
在现实世界中,校园“星座文化”一般只在初级群体(寝室或亲密朋友圈)中传播。
往往一个初级群体中有个别“文化精英”,他们不仅自己熟谙“星座文化”,而且向其他人“传道”。
这一点在卧谈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人发表“星座演说”,众人倾听或提问。
“星座文化”便成为“寝室文化”的一部分。
以这种形式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星座文化圈”,彼此之间很少交流、融合。
而在网络上,星座迷们则形成了另一种大得多的、相对统一的“文化圈”,处于圈中的是使用同一话语系统表达不同观点的个体,相互之间有着较有深度的交流。
同其它文化一样,校园“星座文化”也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演变成潜意识,并被不自觉地应用于与异性的交往中:关注对方的星座,以星座学去推断对方性格或干脆直接套用星座性格说;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即对某一星座的人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联想到互配指数,从而对不同星座的异性区别对待,对星座爱情说中与自己相配的星座的人青眼有加。
校园“星座文化”现象及其相应的特点,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星座文化”本身而言。
其一,“星座文化”有一定的天文学渊源和理性基础。
它是以星相学为基础的。
星相学,或称占星术(ASTROLOGY),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中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后作出解释,以预测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所以“星座文化”有一定的天文学渊源。
而且它并不是完全以太阳星座来判断两个星座是否相配,而是根据希腊神话中相应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赋予星座以不同的性格,然后通过分析星座的性格——即援引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现来推定各个星
座之间的配对指数;因此看似深奥的玄学就演变成通俗的文化,使人们更易于接受。
其二,“星座文化”有极大的弹性。
即便是同一星座的人,性格也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星座”性格所概括的是共性。
出生于两个星座交界处的人,被认为具有双重星座的性格,而后一星座的性格往往是前一星座的互补性格,所以非此即彼,或既此又彼。
至于那些正好出生于某星座中间的人,若星座说概括的性格与此人完全不符,则可理解为此人为该星座的非典型。
这样的情况一般并不常见,一旦出现,对此人的分析就会回归到一般的心理学知识范畴,如此人的社会阅历、早期经历等等,因而也就不再难以解释了。
当然, 在实际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般都会首先将其归因于解释者星座知识的不足,至于是不是星座知识本身有错讹之处,则往往被忽略不记。
其三,“星座文化”的外来性是其流行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天、海、冥三王星发现之前,传统命理中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和西方星相学非常相似,虽然各自算法不同,但结论大多相似,只不过彼此侧重点不一样。
星相学重心理、个性分析,传统命理学重后天发展和论断。
大学生虽说是“新新一族”,但并没有完全舍弃传统,只不过与来自西方的星相学相比,传统的命理学知识往往被抛之脑后。
“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新鲜的文化形态尤为大学生所青睐。
在新旧因素的影响下,“星座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一种亲和力。
对校园“星座文化”
流行原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其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
其一,校园“星座文化”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
主要有:1.在作决定(主动或接受)时的参考之一。
2.为个体提供心理安慰和“合理”解释:当发现自己与恋人属于相配星座时,心中更是愉悦;当自己与所爱之人不能在一起时,往往会归咎于星座不配。
这就是归因,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即以星座爱情说来推断爱情成败与否的原因。
严格说来,这里出现的是一种归因偏差,即将原因归于外在的、自己不可改变的“命运之说”。
3.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处于校园“星座文化”中的多数大学生只是对星座爱情说感到好奇,把它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或谈资。
其二,个体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对产生心灵共鸣,引起共振的部分印象深刻,而对于与自身或周围情况不符的部分则往往忽略,所以容易产生星座爱情说“很有道理”,“很准”之类的感觉。
其三,“星座文化”给不同星座的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通过这些标签,大学生明确了角色期望,即自己是属于某星座的,应该具有该星座的特征——这显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期望——在这种角色期望下完成角色扮演。
当产生角色冲突时,即实际的特征与星座所期望的特征不一致时,则会暗示自己向星座所期望的角色靠拢。
同时,这些标签也使大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变得简单、程式化,因为“星座文化”已概括出各星座的特征。
其四,初级群体中“星座文化精英”的存在,使得其他个体受到感染,产生“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
校园BBS也会产生相互感染的效果。
继而,其他个体开始模仿,有意或无意地模仿“精英”的思维方式,即将星座引入考虑事情的范围,尤其是爱情问题。
这种模仿有时因为迫于群体压力而带有适应性的特征——周围的群体环境中所充斥的主要文化就是“星座文化”,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单独个体而言,为了避免孤立而与大多数群体成员保持一致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从众行为的一种表现。
最后,对大学生群体而言。
其一,校园“星座文化”符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
爱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既美好又让人痛苦,既充满诱惑力又不好把握的事物。
借助“星座文化”,大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理想伴侣的特征,在难以预料结果的爱情道路上,为自己提供一些指导和慰藉,削弱爱情的不稳定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慌,从而在心理上可以相对确定地了解和把握极具不稳定性的爱情。
其二,校园“星座文化”符合校园爱情的特点。
象牙塔里的爱情被认为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纯洁、简单、完美,而“星座文化”就提供了这样一种理想的爱情模式。
即便对那些在校园里找不到如此唯美爱情的人来说,“星座爱情”也是一种心灵的彼岸。
其三,大众媒体对星座的宣传和炒作对校园的冲击很大。
尤其是网络上各种各样有关星座的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内容多样。
许多网站都设有“星座”或“星相”专栏,提供各星座的资料和星座互配信息,还有各星座的联盟,即讨论区。
畅销杂志上也每期推出本月主打星座和各星座在本月的运势(包括爱情),更有杂志上会刊登星座爱情故事。
这些都为大学生与“星座文化”提供零距离接触。
外部的刺激加上内部的感染,“星座文化”成为校园一大时尚,为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这一“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加以随从和追求。
大学生无疑是时尚意识很强的一个群体,所以“星座文化”在校园中形成一股流行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特定条件下,“星座文化”具有一定的正功能,有类似于宗教的定心作用。
当然,“星座文化”也是有负功能的,对其过分相信甚至尊崇,只能活在幻想的爱情中,在现实中极易碰壁或错失良机。
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不能以共性去涵盖所有的个性,性格毕竟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配与不配是要自己去实践的,不是星座说了算的。
现实的爱情要远远复杂的多。
所以,对于校园“星座文化”,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爱好,不能强迫个体信与不信,也不能剥夺个体相信的权利。
其次,要相信大学生是相当理性的,不必担心“星座文化”会在校园中泛滥开来。
大学生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星座文化”只能处于校园文化的边缘和隐秘状态。
最后,要冷静对待校园“星座文化”,它有一天也会成为与生肖文化一样的“平民”文化,“星座”也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大多数人只知道有这样一种文化存在,或识得这一符号,但不会受多大影响。
■
何华莉:安徽大学社会学系2003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守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