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草莓》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A、 逐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XXX,
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 有所剥夺,也有所增加。 C、 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 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
是镇定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 的大厦的落成。
8、面对“剥夺”与“增加”,我们应当怎样做? ——明确:酷爱生命,珍爱时间。
9、面对人生的“变”与“不变”,作者的心态有没有变化? ——引导:品读第5、6段(有过变化)。 “激动不安,……” “虽然曾经“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妙龄] 课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时期。原指女子的青春时期。 [突变] 突然的或急剧的变化。 [如花似锦] 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来比喻色彩绚丽。 [天赋]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格、智力等方面的素养。 [心性] 课文中指性情、性情。
[再造] 课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 [剥夺] 课文中指强行夺去。通常还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 [若明若暗] 比喻对问题或情形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馨香] 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葱茏 Cōng lóng光辉 Cuǐ càn 槲树 hú
盎然 àng
硕大 shuò 韶华 sháo
天赋 bǐng fù 荒谬 dàn
馨香 xīn
沁人心脾 qìn pí 惴惴不安 zhuì
词语注释 [反常] 跟常理相反,跟常情不同。 [疏落] 稀疏零落。 [起眼] 课文中是显眼、引人注视的意思。 [欢歌笑语] 欢乐地歌唱,快乐地笑。形容十分高兴、非常喜悦的场面。 [妖艳] 课文中指明艳,明艳。 [兴味] 趣味、爱好。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硕大] 指非常大,超出一样。 [稀世] 世上少有。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醉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 发了对生活的酷爱,表现了珍爱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然而,六月的气味已经一去不返 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 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 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六月的气味”指青春年华。此段中,“六月的气味”“六月草 莓”已经虚化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 它的馨香就像妙龄十八的女子。 那种年少的滋味是每个人都难以忘记的。然而,“六月的气味已经一 去不返了”,XXX似水,青春一去不再回,我们要珍爱生命,酷爱生 活,由于“前面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办”。结尾这段话总结了全 文,又充满理趣,引人寻思,耐人寻味。
品读课文1—3段
1、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由九月带到了六月? ——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2、六月和九月的乡村有何不同? ——明确:六月:树木翠绿 天空湛蓝 空气芳香
九月:树木“绿→黄” 天空“蓝→灰” 果实芳香
3、是什么原因使得二者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是时间的不同。 4、作者在文中反复描写几乎是相同的景物,用意是什么? ——引导:强调。
“变”。 分析:作者是怎样由自然的“不变”与“变”联想到人生的“不变” 与“变”,请大家找出几组相照管的句子深入感悟。
1、第一段描写了九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反应出来的人的心情是如何的?
借助于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突出风景的“夏意正浓”,人置身于这样 的风景,心情是“轻巧”的。
2、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酷爱生活,珍爱时间。
说明: 《草莓》是融情入景、因物悟理的散文佳篇,为波兰作
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所作。它凝聚着作者提魂 摄魄的感受,寄寓着激动人心的生活哲理。在文中, “草莓”是“触媒”,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触发 了作者对XXX似水、青春不再的慨叹,更触发了他 对人生的深入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 丰富,珍爱过往,重视未来。
并作概括: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 叹、和对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 欢乐,告知人们要珍爱过往,重视未来。
2、草莓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章对草莓着墨并不多。在文中第二段,作者发觉了一颗晚熟的 草莓,这草莓的香甜引发了作者对于生活感受的回味与感悟,草 莓起到了“触媒”的作用。在文末,再次提到六月草莓的馨香, 象征美好的青春岁月。
湛蓝 蓝石 晶莹光辉
欢歌 笑语
九月: 秋的气味
非常的 暖和
绿—枯黄
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
蔚蓝— 灰惨惨
果实 芳香
小结: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 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XXX 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4、文章的4、5两段分别与前文的哪两段想照管?并 找出相应的句子。
4、5两段分别与1、3两段相照管。 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 湛蓝的天,轻巧的心田”与第4段“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 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产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 锦,韶华光辉 ”照管。
从行文思路看,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二(4——6)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4、5由季节更替联想诞生命的演变。(这两段分别与第1、
3段相照管) 6、XXX似水、青春不再,珍爱时光。
朗诵课文初步感知
1、你认为《草莓》属于哪类散文?它表达了什么 主旨?
《草莓》是一篇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哲理散文。掌控本文主旨, 抓住文章关键句,如“直到那时……不同的色彩和形状”、 “有 所剥夺,也有所增加”、“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 后,……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等,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 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 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歌颂》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 阶层人物的命运,反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 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 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更多的是强调暖和的天气不是一种常态,树木的碧绿不久就会枯黄,天空的蔚蓝也将成为 灰色,借此突出“秋的气味”。
3.摸索:能不能揣测作者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明确:“每一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特殊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 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追问:强调什么? ——强调自然景物看似“不变”实质在“变”。
用课文原话就是,“每一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都有它自 己特殊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 觉!”
“不变”只是我们的感觉,“变”是没法遏制的自然规律。 再追问:作家的想象力常常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由自然的“不变”与
“变”联想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自然的“不变”与“变”联想到人生的“不变”与
第3段“ 每一月,每一周,乃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特殊的色 调 ”与第5段“ 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 状”照管。
第3段“ 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 样。” 与第5段“ 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期呼吸的空气,与今天 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样”照管。
5、作者是否是一味的沉醉在逝者如斯的消 极感伤里呢?找文中原句回答。
同义词辨析 (1)硕大 高大 庞大 三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很大的意思。 主要区分:“硕大”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出一样规 模和水平,没有局限于高度、规模、数量等。“高大”的 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庞大”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 本课例句:“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觉了一颗晚熟的硕 大的草莓。”
(2)思绪 思路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思想的线索的意思。 主要区分:“思绪”除了具有“思路”的基本含义以外,还有一层意 思,即指情绪、心情。如:思绪不宁。 本课例句:“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 光。”
高中语文 北师大版 必修一
草莓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
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 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
方法与进程: 1、在朗诵、感悟中掌控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
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爱时间,珍爱生命。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文题解读 文题中的“草莓”有两层含义:一实指大自然中的草莓;二虚 指青春,暗指XXX似水,青春易逝。以“草莓”为题,既点明 文章的写作对象,又反应出文章的思路。
文章结构 一(1——3)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 1、夏意正浓的秋景和轻巧的心情。(天气、树、天空、农村) 2、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回想六月。(过渡) 3、秋的气味,另一番滋味 第1至3段的作用:一表现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二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为
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
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一颗硕大的草莓” 因而可知,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
有过渡的作用,还有点题的作用。
天气
树木
天空
农村
九月: 夏意正浓
反常的 暖和
轻巧的心田
碧绿 葱茏茂盛 生机勃勃
况味。
说明: 《草莓》文质兼美,文章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皆可作为
教学内容。但教学不宜四平八稳。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章 写作方法上,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还有利 于把我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涵。 由于文章蕴涵着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那种对青年期和中 年期两个人生阶段的感喟,以及由自然之变化到人生之变 的联想,均带有强烈的个体经验色彩,需要读者调动自己 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积累才能领会。
[消逝] 消逝。 [察觉] 发觉,看出来。 [色调] 课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 的色彩及浓淡。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幻觉] 课文中指虚幻的、不真实的感觉。原指在没有外在 刺激的情形下而显现的不正常的知觉。幻觉有多种,如幻 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 [隐瞒] 课文中指否认、不承认。原指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教师可以此“触媒”为教学抓手,进行教学 设计,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文 中许多语段优美如诗,琅琅上口,教师在课 堂中应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反复吟味,深化 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思路,
感受文章构思之精妙;学习本文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2、难点:品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
高中学生多不具有这样的人生经验,如果过于重 视对文章内涵的发掘,恐怕难以获得好的成效。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 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论对“变化”的理解, 循循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蕴。
作家档案
伊瓦什凯维奇:即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波兰作家(诗 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 《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 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 (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 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酷爱之情。
7.人生的“变”究竟是种怎样的“变”呢?作者在第5段中有一句 话写的非常好,“有所剥夺,也的所增加。”请大家结合文章 感悟,“剥夺”的是什么,“增加”的又是什么? ——明确:剥夺的是岁月(生命、青春),增加的是 事业。
再追问:同学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来证明“剥夺与增加”之 “变”? ——引导:①镭的柔弱蓝光,剥夺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的容貌, 却增加了她跨过百年的美丽。 ②官场的争斗,剥夺了苏轼的仕途,却增加了他“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潇洒。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叶子有长柄,花白 色。果实为红色,肉质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 的地方也称其为杨梅。
导入新课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 的生活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 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 卡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 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