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教研究
农业科学
N O N G YE KE X U E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
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马庆凤伊川县科技局李成
摘要: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高危性的病害,该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具有分布广、侵染性强、传播快、危害重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现已成为影响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并呈逐年加重趋势。
笔者自2016年起,已连续3年对该病田间症状、发生特点、致病因素、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对该病的识别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是中牟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采用大蒜—玉米或小麦—玉米1年2熟制种植模式,全县玉米年种植面积1.3万hm2,总产9.75万t。
由于玉米连年重茬种植,致使土壤中遗留大量菌源,尤其是2018年6月份以来,连续几次降雨后,不少农民反映自家种植的玉米茎秆出现软腐,叶片干枯,经现场调查鉴定,为细菌性茎腐病。
由于该病在玉米田属偶发性病害,常被人们所忽视。
据6月23至28日对全县玉米病情调查结果,该病在中牟县韩寺、官渡、黄店、刁家等乡镇部分地块发生,发病田块呈点片发生,一般田块发病株率为8%~23%,严重田块达50%,现已成为影响中牟县玉米安全生产的危险性病害。
一、症状识别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又叫烂腰病,主要危害玉米茎秆基部、叶鞘和叶片。
玉米茎基部受害时,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第一茎节有不规则的坏死斑,并逐渐向上部茎节蔓延,初呈灰褐色至黑褐色,随后病部组织逐渐软化,伴有腥臭味,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呈黑褐色腐烂并有黄褐色菌脓溢出,茎基部气生根坏死,须根少,剖开茎基部维管束呈黑褐色,易在病部折断。
叶片受害时,一般在玉米第9至
11片叶发生,初在叶鞘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条形水渍状,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
发病轻时,植株叶片叶缘和中间叶脉呈紫红色,似缺磷状,剥开叶鞘,可见茎秆呈灰褐色至黑褐色,叶片微卷、扭曲。
发病严重时,若遇高温阴雨、田间湿度大时,
玉米植株心叶呈青枯状、萎蔫,似开
水烫,随后病斑向上向下迅速扩展蔓
延,侵入茎秆和心叶,造成组织变色
腐烂、坏死,用手易拔出,有难闻腥
臭味。
二、病原及发病特点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属细菌性病
害,病原为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
种。
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或田间遗留
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气孔或伤口
处侵入,可随气流和风雨传播。
该病
属高温高湿性病害,温度低于20℃时
病菌停止发育,30~35℃时最适宜发
病,尤其是连续高温干旱突遇大雨,
田间相对湿度80%以上,病情扩展迅
速,易暴发流行。
该病通常在玉米长
至60cm高时易发病,因为此时玉米植
株组织柔嫩,易受玉米螟、棉铃虫、
玉米蚜、蓟马、粘虫、莹叶甲等害虫
为害,利于病菌由虫害造成的伤口侵
入。
同时,携带病菌的害虫也起到传
播和接种的作用。
三、致病因素
(一)品种抗性
调查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及品种
抗病力不同,普通型玉米>爆裂型玉
米>甜玉米;玉米茎秆矮、叶片紧
凑、蜡质较少的品种发病较重。
(二)连作
病菌可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存活
2~3年,连作重茬时间越长,菌源积累
基数越多,病害发生越严重。
研究表
明,连作1~4年的病株率分别为
18.3%、22.6%、28.4%和29.6%,病
情指数分别为2.8、5.7、9.8和10.3。
(三)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
2016
年玉米播种后,因降雨频繁,雨水充
足,当年病害发生十分严重。
2017年
整个玉米生育期雨水较少,该病发生
较轻。
2018年玉米播种期间连续阴
雨,特别是玉米拔节期遇高温降雨天
气,6月份有3次大的降雨过程,进入
7月份又连续阴雨,使得该病发生较
重,传播蔓延较快。
(四)施肥方式
调查发现,玉米田施用未腐熟的
有机肥和偏施氮肥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发生严重,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
32.3%、8.9和23.6%和5.57;而玉米
田施用配方肥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
别为6.7%和2.35。
同时,近几年秸秆
禁烧以来,多数玉米秸秆直接还田,
没有经高温发酵腐熟,致使土壤中存
有大量病菌,病原基数较高,病害发
生严重。
四、防治方法
在防治策略上应贯彻“预防为
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
防治为基础,多措并举,适时开展药
剂防治。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防治玉米
细菌性茎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可选用植株高矮适中、叶片较厚且蜡
质较多的品种。
目前,生产中推广的
迪卡653、郑单958抗性较强。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高畦栽
培,避免在低洼地种植玉米,合理密
农业科学
N O N G YE KE X U E
(四)多关注、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年制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经常不被教师关注,学习自信心不强,所以,对于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学生,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还要做到细致、耐心,多关注、鼓励学生。
教师讲解时要多讲几遍,多请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多表扬,平时成绩给予加分,答错了也不要责备嘲讽,要做到耐心细致讲解。
总之,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多关注学生,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五)更正观念,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榜样是仿效的楷模,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学时期,评判学生优秀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好,学生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榜样。
进入五年制
高职院校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停
留在上学就是要学习成绩好的观念中。
但是,五年制学生成绩差是普遍现象,而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所以,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明白成绩不是评判成才的唯一标准。
同时,要注重榜样的力量,选择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取得瞩目成就的年轻人的故事激励他们,让他们明白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自己感兴趣,愿意去学,有恒心、有毅力、肯钻研,自己也能够成功。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更正学生成才的观念,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开设化学课是很必要的,通过化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
目前,五年制非化工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加上学生本身素质较差,非化工专业化学的教学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改进,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论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姚丽霞.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
大学,2010.
作者简介:徐强(1987-),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化学化工教学、职业教育。
陈树芳(1985-),女,河南襄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无机化学教学、学生管理。
(责任编辑李赫蛮)
(上接第47页)
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妥善处理病残体,减少菌源数量。
3、轮作倒茬。
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玉米易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大量积累,造成逐年发病严重,采用与大豆、花生、水稻、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
4、合理施肥。
多施腐熟的有机肥,推广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实践证明,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可减轻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
同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也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二)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
于玉米播种前,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抗霉菌素水剂600倍液,浸种12h ,可减少种子带病。
2、土壤消毒。
于玉米播种前,撒施生石灰粉50kg /667m 2,进行全田消毒,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3、灌根。
于病害发生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灌根;发病中期,用98%恶霉灵2000~3000倍液灌根,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4、茎秆涂抹。
于田间发病初期,剥开玉米植株的叶鞘,用熟石灰1kg ,兑水510kg ,搅匀,涂抹发病部位,可起到杀菌的效果。
5、茎叶喷雾。
在玉米拔节后、雨季前,用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0%噻菌酮悬浮剂500~600倍液、20%噻唑锌悬溶剂500倍液预防。
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12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于田间发病初期,每667m 2枯唑水分散粒剂30g+20%的噻森铜悬浮剂60g ,兑水60kg ,每周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效果良好。
在虫害发生重的田块可选用10%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虫菊.苦参碱微囊悬溶剂有效成份0.5~0.6g /667m 2兑水喷雾防治蚜虫、蓟马;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莹叶甲等,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降低介体昆虫导致的发病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守信,谢燕飞,冷大宾.阜南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8).
[2]刘清瑞,张好万,张延梅.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种业导刊,2012(3).[3]徐月华,郑永权.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植物医生,2014(2).[4]李英,钟文.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5(6).
[5]李翠英.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6(14).作者简介:马庆凤(1975-),女,河南中牟人,农艺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及农技推广。
(责编编辑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