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阅读答案【一】
春望
杜甫
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
(以下为08年大庆中考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阳中考题)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
什么?
9.对“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

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阅读答案】
1.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忧中思家
4.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D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
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D
春望阅读答案【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

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

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