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数字新媒体空间所带来的媒介赋权,使得身为趣缘群体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有了新的文化实践活动空间。
以《红楼梦》在B站上大量的同人二创视频为例,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红迷”基于原著与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特有的互联网思维方式,通过新的赛博空间,对《红楼梦》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造,并且拓展了以往作为严肃主流文化的“红学”研究的内涵与边界,不失为数字新媒体时代一种另类化的“红学”探索实践。
二创视频指的是“以网络与视频网站为媒介,借助搜索引擎、超链接、网络传输等技术,以他人作品为素材、其他网络资源作为数据库,在彼此关联的数据中进行迁徙,调取适合自己的视频素材,在自己所属的趣缘群体中进行二次交互传播。
同人二创视频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视频、影视素材故事化再剪辑视频、广播剧素材混剪等。
其中特点最鲜明的便是影视素材故事化再剪辑视频”。
87版《红楼梦》便成为《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受欢迎也最广为使用的视频剪辑素材。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解说视频,例如视频播放量已经破千万的UP主“木鱼水心”所制作讲解的“《红楼梦》全集”;各种“安利向”视频,如“十二金钗”混剪、“《红楼梦》高虐群像”混剪、“《红楼梦》台词”混剪等等;还有结合原著,对电视剧进行细致入微的服化道品评视频等等。
而近年来《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为火爆的当属鬼畜视频。
“鬼畜”是日文直译词汇,鬼畜视频指的是B站UP主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对素材进行解构与颠覆,并对其赋予新的意义。
鬼畜视频因具有另类审美趣味,不同于传统影像视频的文本特征,受到B站用户的喜爱。
它将严肃正经话题解构,之后再创作,从而达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强化焦点、讽刺社会的作用。
近几年,鬼畜视频以其独特的喜剧感于创造性从亚文化的小众圈突围,走入了大众视野。
在《红楼梦》相关的鬼畜视频中,“顶流明星”当属林黛玉,几乎包揽了《红楼梦》有关的大部分鬼畜视频,这也与林黛玉身上深深的悲剧气质不无关系,这种悲剧与严肃的气质正符合鬼畜视频解构主义与泛娱乐化的需求,有将林黛玉与陈佩斯(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伏地魔(《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最大反派)剪辑到一起形成极大反差感的“拉郎向”鬼畜视频,还有将林黛玉的台词剪辑到一起“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衍生视频等等。
在二创视频之外,周边消费同样作为当代二创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购物建构了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作为巨大IP的《红楼梦》所带动的周边消费也是其数字新媒体时代独特的衍生,如手账本、邮票集、系列徽章、书签、明信片等等。
《红楼梦》在数字新媒体时代同样能够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红学发展整体趋势呈现出一种由娱乐到严肃、由俗到雅的特点,从几年前的颠覆性鬼畜视频爆火,到最近《红楼梦》舞剧火爆全网得以证明;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娱乐化的内容为主,传播更广、更多样,发展得也更好。
数字新媒体时代,红学研究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红学研究者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对《红楼梦》文本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的解读,从而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细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IP,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的推广和开发,比如将红学文化融入到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以此向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红学文化。
同时,也要重视社交媒体在红学研究中的作用。
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红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从中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改进。
(摘自吴笑淼《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与发展》)材料二:
据报道,从1924年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黛玉葬花》至今,已有一百多部以《红楼梦》为题材改编创作的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有30余部,电视剧多达70余部。
《红楼梦》的IP转化应用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歌剧、话剧、音乐剧、舞蹈、评书、评弹、相声、动漫连环画等。
近几年,《红楼梦》的传播越来越产业化。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近些年,沉浸在文字文本里学院派“精英红学”与偏向娱乐与快感的“大众红学”相脱节,使得《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之间产生隔阂。
此外,作品本身内容博大精深,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不强,增加了开发难度,使得《红楼梦》IP在转化应用上还稍显冷清。
移动互联网时代,《红楼梦》的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入挖掘红楼IP文化内涵,让红学研究适应时代发展,也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张庆善表示,当下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融入了《红楼梦》的情节和元素,借鉴《红楼梦》的美学意境,这对《红楼梦》研究有着比较正面的借鉴意义,但是网络文学也有自身的问题,有些把《红楼梦》里的表面东西,贴到当下一些年轻人脑子里想当然的人和事物上,容易让人对《红楼梦》产生误解。
因此,红学研究者在坚持学术品格的同时,还应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中,向社会发出正确的声音,这也是社会还需要红学家、中国红学会的理由。
(摘自苏墨、陶稳《<红楼梦>依旧是“顶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为火爆的是鬼畜视频。
而在《红楼梦》相关的鬼畜视频中,“顶流明星”当属林黛玉,这也与林黛玉身上深深的悲剧气质有关。
B.作为巨大IP的《红楼梦》在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购物建构的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下,带动的周边消费已经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
C.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红学研究者要重视社交媒体在红学研究中的作用。
D.网络文学容易让人对《红楼梦》产生误解。
网络文学把《红楼梦》里的表面东西,贴到当下一些年轻人脑子里想当然的人和事物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肃主流文化的“红学”研究,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对《红楼梦》文本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的解读。
B.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融入《红楼梦》的情节和元素,借鉴《红楼梦》的美学意境,这对《红楼梦》研究有着正面的借鉴意义。
C.通过数字媒体的推广和开发,可以向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红学文化,因此《红楼梦》成为了一种文化IP。
D.《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不强,使IP在转化应用方面有开发难度。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刊发了有关《红楼梦》文本研究、学术史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及新书推介的文章。
B.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造就新经典,两年17万人观看,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C.上海越剧院在宛平剧院的驻场版《红楼梦》演出,曾引发了座无虚席、人头攒动的火爆气象。
D.网易与上海越剧院携手推出“绝对演绎×越剧《红楼梦》联动”手游,文学人物与二次元手游完美融合,将传统越剧元素注入游戏情境。
4.在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推广上,材料一、二侧重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要使《红楼梦》在当下视听文明时代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红学研究者应怎样做?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我挡住了什么
刘亮程
又刮起了风,天空什么都没有。
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
那些残墙上的土,一点一点地被风抠下来,刮走,让我看着心疼。
我知道我无法阻止——许多年前我把房后面的一棵榆树移到屋前面,把纷涌向西的一群羊迎头拦住,赶向东边河湾的草滩时,我以为我能改变许多东西,能阻挡住那些事物的流散与消逝。
我确实曾经阻挡住了什么。
至少,我止住了我的心,让它永留在这个村庄里。
我止住了我日渐淡忘的记忆——我自己不能留住的,我扔在风里。
这个世界无法留存的,我存放在心中。
我不管别的。
我的心中只存放一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
我走过院子,站在以前院门的豁口处时,吹到身上的风突然猛烈了,风扯我的衣服,往后扭我的头,发着狂要把我推开——许多年前的那些深夜里,风就是这样在推刮那两扇院门。
它们支撑不住了,便猛地敞开,风呼啸着灌进院子,踢翻地上的筐,扯走绳子上的衣服,一把一把撕垛上的干草往天上扔……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风进院子啦!风进院子啦!我们在梦中迷迷糊糊听到喊声。
“院子里有响动。
”三弟拿脚蹬醒我。
我推醒大哥。
大哥压低嗓子喊父亲。
母亲醒来了,正摸火柴点灯。
多少年后我知道那扇风中的院门承受了什么。
现在,几乎所有的院子不复存在,院门消失。
村庄大敞在旷野。
只有不多的一些旧土墙仍在阻挡和挽留着什么。
我想再看一眼这个村子。
我真的该离开了。
村里已经没有我的事情。
他们一车一车往家里收东西,拉过去一车苞谷棒子,运过去一车草,再拉过去一车苞谷杆。
我站在路边上,闲甩着手。
他们见了我总要拉一把牛缰绳,车停下来跟我说几句闲话。
有时牛不愿意停,一甩头,走过去几丈远才慢腾腾停下。
“到房子里去嘛。
”他们对我喊。
“不了。
我没事。
快忙你的吧。
”我说。
“也没啥忙的。
就一点点粮食。
”他们说着车又开始走动了。
我让他们的收获迟缓了一会儿。
我轻脚慢踏地走过村庄走向那片田地时,还是惊动了他们。
他们停住摘棉花的手、掰苞谷的手、割草平埂子的手,目光迟疑地望着我——秋天在这一刻慢了下来,像一辆车缓缓停住,其他地方的秋天如期运行,为同样一点点粮食那里的人们忙个不停。
只有在黄沙梁,这车装得满满的玉米棒子会晚几步走进院子。
那几朵雪白的棉花在人手边多开放了一会儿。
剩在地里的半车棒子会多等一阵子,或许会留在地里过夜。
我一个人站在路边,就让一个村庄的秋收稍稍推迟。
那时候,许许多多的树木站在村里村外,许许多多的墙和门,许许多多的人和牲畜们,它们延迟了什么,让早该发生的哪些事情,迟迟没有发生。
每一场风后,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我就知道村庄留住的比这更多。
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庄。
文本二:
作为“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透过对村庄事物的观察,显示出独有的家园意识,并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揭露出人生在世不可避免所要面对的孤独感和宿命感。
作家还将目光聚焦在家园的生态上,凸显了万物平等的生态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生态智慧。
面对家园的荒芜之景,作家从时间、空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刘亮程将这种反思建立在“时间观”上,建构了“黄沙粱时间”,同时,作家还在空间维度上用文字建构了一座可供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以期达到精神还乡的永恒追求。
作家对艺术形式的追求集中在语言风格的诗化方面,以强调“万物有灵”的生态思想以及表现村庄从“热闹”到“荒芜”的变化。
刘亮程散文“诗化”的语言风格呈现出简洁凝练的特点,又饱含深厚质朴的地方风韵,使得散文透露出理性的思考。
(摘自杜一诺《刘亮程散文创作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写村庄的人和物,表达了作者对岁月的追怀,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字里行间透露着些许苦涩。
B.“这片大地早已经被风搜刮干净,只剩下土”,形象具体地展现了时光流逝的过程,直接表达了记忆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C.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被风推刮的院门终究阻挡不了时光的侵袭,文章通过村庄的事物传达一种对时代、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
D.文章以“而我,只留住了一个村庄。
”结尾,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发了读者对于村庄的没落与时代的发展的思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那些偎在墙根院角没有刮跑的土、草叶、布条、虫子和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在村庄日子的悠然自在。
B.“院门拼命扇动、啪啪直响,像个吓傻的人乱挥着双手大声喊叫”,运用了比喻等手法,生动地描摹了风突然猛烈的情状,表达对过去的时光无可挽回的伤感。
C.本文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种舒卷自如、无拘无束的的美感。
许多句子独立成段,借助这一方式使文章节奏舒缓有致。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最细腻深沉的情感,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8.文中画线句是否矛盾?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艺术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或)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
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
然山东不能易其路,兵弱也。
弱而不能相蠹是何秦之知山东之愚也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
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
故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
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愿王熟虑之也。
”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之。
今南攻楚者,恶三晋之大合也。
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
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
’楚王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
有谋发使之赵,以燕饵赵,而离三晋。
”
“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
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
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则挈马俛[E]而西走。
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
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则挈马俛而西走。
秦与梁为上交,秦祸安移于赵矣。
以强秦之有韩、梁、楚,与燕之怒,割必深矣。
国之举此,臣之所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
”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
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愿王之熟计之也!”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
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而多求地。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注】俛fǔ,同“俯”。
屈身:低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弱而不能【A】相壹【B】是何【C】秦之知【D】山东之【E】愚也【F】是【G】臣所为【H】山东之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B.山东,战国时期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本文中代指崤山以东六国。
C.“两敝而归其国于秦”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D.“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与“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美”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赵国谋臣认为,赵、韩、魏要联合抗秦,绝不可与秦联合,那样只会落得个被秦逐一击破的下场。
B.文中赵国谋臣以老虎与一般鸟兽做比喻,形象地指出秦的强大和野心,以及六国君主的不明智。
C.文中赵国谋臣认为,秦向南进攻楚国,目的是借此阻止赵、魏、韩三国联合,实现取周而代之的理想。
D.秦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不断侵略其他诸侯国,却想要与楚国联手,攻打韩、魏,收回楚国的失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
②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
14.文中导致赵国谋臣所说“事有可急为者”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并州虽非家乡,但离开并州再往边关,竟也产生一种类似离乡别故地的思绪。
B.颔联写孤城,是典型的边塞之景。
作者并未直接写愁,但傍晚的号角声更增加了孤城的惨淡之气。
C.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营造了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同的意境。
D.尾联写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又开始了,可见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16.本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抒发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
“”的赞叹。
(2)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的句子是
“”。
(3)小明在听到习总书记讲话时,感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中包含的中国智慧,不禁想起荀子《劝学》中的名句“”也以行路为喻讲述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安全性一直受到国际质疑,日本国内和周边邻国的抗议
①_______,国际社会的反对之声不断。
日方本应认真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尽一切努力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
然而,日方却热衷于文过饰非,妄图通过在国内外掀起密集公关攻势,营造核污染水排海安全无害的假象。
这种做法将其不关心全球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私心暴露无遗。
日方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周密策划的公关攻势。
日本许多报纸、电视台围绕以核污染水的所谓安全性为中心向民众开展一轮轮的宣传行动,还加大对部分国家、国际机构和组织的公关水平,试图拉拢各方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背书。
无论是在国内大搞舆论攻势,还是在国际上进行游说拉拢,日方的力气都用错了地方。
有关各方强烈反对日方将核污染水排海,要求日方停止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以真诚态度同包括周边邻国在内的利益攸关方充分沟通,切实以负责任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接受严格国际监督。
但迄今为止,日方一意孤行推
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不但没有充分研究论证其他处置方案,也没有认真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其②_______的做法令国际社会失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增殖放流,即以人工方式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期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生态环境。
增殖放流的物种既有经济物种,也有珍稀濒危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增殖放流坚持生态优先,兼顾效益,逐步加大珍稀濒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种群放流比重,同时在适宜区域继续增殖放流经济物种,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增殖放流不是一放了之。
①_______,科学确定物种,切实发挥增殖放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确“在哪放”,不同区域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状况不同,②_______。
放流点适宜选择在大江大湖、资源衰退严重的水域等,还要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的情况,防止出现重复放流。
鱼儿回归江海,生活得如何?增殖放流之后,③_______。
就中华鲟来说,监测放流后的生存状况,对保护并恢复种群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分子遗传标记、芯片标记、体外标记、声呐标记、荧光标记、卫星标记6种标记技术实施效果评估。
开展增殖放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让我们齐心守护,让更多鱼儿畅游江海。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维护地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B.面对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班会上班主任鼓舞大家:“让我们一同前进,永不停息,为梦想!”
C.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D.武契奇说:“我们没有核武器和石油,这就是西方认为可以对塞尔维亚为所欲为的原因。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