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 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 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 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
2.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 “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明确:主要是描写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 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秋果。(即: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 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 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 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 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 很特别。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 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 界。
主页
三、教读赏析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 层次、大意,并划 记有关词句。
层次结构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 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那么,秋天呢?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 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 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 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 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 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 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 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参考意见: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 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 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 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明确:(1)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 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 (2)从行文章法来看,这一段宕开文笔,纵横议 论,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宕dànɡ)
6、统观全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 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 用了怎样的写法?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 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 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二、有关资料(作者、背景、题解)。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 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3、品味词句: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 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 (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 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 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4、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 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 答声中。
5、分析11段的议论。
问: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 秋诗文的说明?
明确:对比。开篇和结尾都提到南国之秋, 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其目 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 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回主页
四、扩展总结
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 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 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 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 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 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主页
导入新课
教读赏析
有关资料
总结扩展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 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 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 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 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 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 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 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
2.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 “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明确:主要是描写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 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秋果。(即: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 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 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 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 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 很特别。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 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 界。
主页
三、教读赏析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 层次、大意,并划 记有关词句。
层次结构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 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那么,秋天呢?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 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 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 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 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 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 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 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参考意见: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 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 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 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 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明确:(1)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 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 (2)从行文章法来看,这一段宕开文笔,纵横议 论,显出灵气和开阔的思路。(宕dànɡ)
6、统观全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 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 用了怎样的写法?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 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 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
二、有关资料(作者、背景、题解)。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 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3、品味词句: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 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 (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 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 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4、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 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 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 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 答声中。
5、分析11段的议论。
问:本文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 秋诗文的说明?
明确:对比。开篇和结尾都提到南国之秋, 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其目 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 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回主页
四、扩展总结
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 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 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 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 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 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主页
导入新课
教读赏析
有关资料
总结扩展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 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 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 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 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 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