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最新版[0412]《儿童哲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最新版[0412]《儿童哲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有答案)
[0412]《儿童哲学》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哲学
2、游戏
3、个体精神成长的有限性
4、意识层面的审美
5、儿童艺术
6、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7、利他行为
8、儿童概念的时限 9、张力说理论 10、马修斯
二、简答题
1、简述学习儿童哲学的意义。
2、从人类基因开放性角度简述为什么教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从
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简述儿童认识的发展历程。
4、简述儿童梦想的功能。
5、简述儿童伦
理学的性质。
6、简述如何理解梦想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
7、简述认识进化的阶段划分
8、主客体演进对儿童审美表现的影响是什么? 9、简述游戏与儿童的梦想的关系 10、为什么儿童有自己的伦理学?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理解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建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一种新的儿童观,它倡导导儿童身上存在着对真、善、
美的认识与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超过了成人。
这种观点不是建立在主观臆测的基础
之上,而是有其生物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依据。
2、游戏
游戏是个体自发地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活动,是个体处于游离状态的潜在意识的活动的
外化。
3、个体精神成长的有限性
个人精神成长的有限性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个体精神成长受时空的限制、基因编码
程序的开放是有限度的、个体精神成长受神经机能的限制。
4、意识层面的审美
意识层面的审美是超越生理与本能层面的审美,使审美达到自觉,由意识控制的审美
行为。
5、儿童艺术
儿童艺术是儿童在整体发展过程中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其从情感层面对自身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动表达。
6、儿童精神世界
的丰富性
从认识层面看,儿童可以作为科学家而存在;从道德角度论,儿童有自己的伦理学;
从审美的角度看,儿童是艺术家。
儿童的梦想、游戏、神话、歌谣都体现出普遍的人类精神。
7、利他行为
当一个体对其他个体有利而对发出此行为的个体显然不利时,这一行为被称为利他行
为
8、儿童概念的时限
13岁以后个体的大脑已发育成熟,但其脑结构机能的活动类型尚未形成,直到16至
17岁左右大脑的结构机能类型才确定、稳固下来。
因此,13岁作为儿童时期的下限,此
后至16-17岁作为青春期,以后是成人阶段。
一般说来,儿童概念从广义上讲其时限直抵
成人期下缘,也就是说它包含着青春期,而狭义的儿童概念不包括青春期。
9、张力说理
论
50年代,斯温森提出\张力说”的理论。
她认为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态度是在自我和
社会之间一种不可避免的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这种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我�D 你”间的张力阶段(婴幼儿期)。
(2)\自我�D社会”的张力阶段(童年期)(3)\自
我�D社会间张力的内化”阶段(青年期)从斯温森的这一学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儿童
道德泽披范围是逐步从家庭向社会迈进的。
10、马修斯
加雷斯皮马修斯是美国当代哲学家、麻省理工哲学教授,现已出版至少三部儿童的哲
学方面的专著,《哲学与儿童》、《与儿童的对话》、《儿童时代的哲学》。
前两部书收
录了大量富于哲学意趣的儿童言论。
马修斯还对这些言论中所可能寓含着的儿童发展方面
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他的哲学可以是严肃甚至沉重的思考也
可是轻松愉快的概念游戏,儿童的哲学是他们对理解世界的最好的理性重构。
马修斯为揭
示儿童哲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二、简答题
1、简述学习儿童哲学的意义。
儿童哲学倡导一种新的儿童观与新的儿童教育价值观,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第一,
对教育实践尤其学前教育实现的意义;第二,推动符合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
第三,丰富学前专业的教育理论水平。
2、从人类基因开放性角度简述为什么教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基因编码的近乎全开放的性质,使人类个体有可能在后天环境中习得基因信息以
外的大量信息,使人类有可能在生物学遗传之外,在非生物学遗传的开放性编码中,构筑
起表现为科学,道德,艺术,技术以及其他人类精神的一切创造。
文化是可以传递的。
在
所有文化传递的途径和方式中,有一种是最为重要的。
这就是教育。
教育的天职就是传递
文化,让文化在个体身上成活。
虽然通过大众传媒等其他方式,儿童可以接受一些文化信息,但是若要系统地把握文化遗产并占有近现代形态的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有可能实现。
3、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简述儿童认识的发展历程。
主体和客体是经过建构形成的,它们要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主体的认识结构在对外部
客体的不断建构中不断复杂化,从而逐渐意识到自身,这便是主体的出现。
客体的本质特
性�D�D客观性也是不断建构形成的。
随着主体活动的逐步深化和内化,主体就愈加接近对客体的把握。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认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体一体化、主客体
的互渗、主客体相互独立。
4、简述儿童梦想的功能。
儿童梦想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梦想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第二,儿
童梦想是其形式思维的启蒙者和培育者;第三,儿童梦想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有的世界;
第四,梦想使儿童进入到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宏大的诗意世界。
第五,儿童的梦想有助于
儿童人格的成长;第六,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是儿童生活的永恒主题。
5、简述儿童伦理学的性质。
儿童的伦理学是一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能动的体系,是儿童的道德范畴编织的体系。
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期具有相对稳定的伦理学;儿童伦理学与其所处的道德泽被范围和
道德境界相互规定;儿童的伦理学是以其整体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系统演进的,是对其外部
规则的建构;儿童的伦理学是从无意识的自在状态稳步走向意识水平的自觉状态。
6、简述如何理解梦想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
梦想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梦想是向世界的开放,造
就了一个新我。
面对真实的世界,当人们感受到世界的灰暗与消极时,梦想可以使我们从
现实中解脱出来,它保护人类的心理机制不受外在非我的所有粗暴行为的侵犯。
第二,梦
想是对现实世界的同化。
它是一个巨大的消化系统,将外部世界消化,变成适合自己成长
的养分。
7、简述认识进化的阶段划分
根据认识的进化史,可以把认识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物感应的认识阶段:微生物的认识;第二阶段,生物感应�D�D行为适应的认识阶段:植物和一般动物的认识;第三阶段,生物感应�D�D行为适应�D�D运算系统的认识阶段。
8、主客体演进对儿童审美表现的影响是什么?
(1)儿童主体的发育过程体现在儿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演进中。
审美是主体的审美,因而主体的发育程度做为一种内部根据而影响着儿童的审美水平。
(2)儿童出生后,完全是无意识的,并处于主客一体化的\非二元论”阶段。
这一阶段还不有意识层的
审美。
(3)儿童1岁半时掌握了客体永久性概念,于是他处于主客体互渗阶段,这一阶段
出现了儿童绘画的最初形式�D�D涂鸦。
(4)涂鸦消失后,儿童进入前样式化阶段(4-7岁)。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了解到画面与实际事物的关系,不过儿童所画的并不同于他所见的。
儿童使用符号时是随意的,其客
体是可以随意改变的,这实际是主客体互渗状况在这一阶段儿童绘画中的表现。
(5)进入绘画的样式化阶段(7-9岁)后,儿童开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式样表现客体。
这种式样实际上是儿童建构的对客体的概念,不过这种概念是感性的概念。
(6)在写实主义的萌芽阶段(9-11岁)后,儿童欲表现事物的细节。
其绘画中客观
因素增强了。
(7)在推理的拟似写实阶段(11-13岁)儿童开始以三维空间表现物体,追求写实,这是其主客体相对独立的必然结果。
(8)综上所述,儿童在成长中绘画中的主观因素逐渐减少,12岁前后其主客体独立
后儿童便试图客观描绘客体形象了。
到了写实阶段,由于缺乏技巧等因素,大多数儿童会
失去绘画的热情。
9、简述游戏与儿童的梦想的关系
(1)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于梦想的世界。
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与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中,儿童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
中构建着外部世界游戏离不开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游戏。
(2)儿童游戏是现实性
与超现实性的统一、严肃性与非严肃性的统一
儿童的游戏一方面依据现实,另一方面又是超现实的。
只要有\典型情景\,只要”典
型情景触动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就会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中。
从游戏中走出的儿童
自己也知道他在游戏中做的一切都是假装的,所以游戏不是严肃的,但游戏者要把梦想的
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并真实的生活于梦想中,从这方面讲游戏又具有高度的严肃性。
10、为什么儿童有自己的伦理学?(1)儿童伦理学定义
(2)儿童在很小的年龄就对某些行为产生了具有朴素道德意义的认识(3)儿童在追求真的同时也在探究着善(4)儿童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5)儿童就是道德哲学家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理解儿童的道德认识是儿童对\外部道德主体”之行为规则的建构。
道德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构建,道德认识的客体是人。
人是规则的制定者、倡导者或体现者,确切的说是道德主体,着仪道德主体相对于个体而言也就是外部道德主体。
儿童貌似与道德规则相互作用而实际上他在与道德规则的制定者、倡导者发生相互作用。
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做为道德客体的\外部道德主体程之于规则,恰如物理客体之于其物理特性。
儿童认识他的头鼻耳也可以是物理客体。
(2)儿童建构外部道德主体的规则时也不一定能获得\等价的”规则,因为构建是主体的构建,要受主体发育水平的制约。
例如,对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一年纪儿童在老师讲了之后未必真正理解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