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杨艾;顾国;王菊;张君鸿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6(000)010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杨艾;顾国;王菊;张君鸿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农经站;贵州省毕节市农经站;贵州省毕节市农经站;贵州省毕节市农经站
【正文语种】中文
随着毕节试验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为进一步掌握试验区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真正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毕节市农经站组成调研组,采取进村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典型调查与面上统计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调查走访了10个县区86个乡(镇、办事处)1750个合作社及当地农户,发放了调查问卷3200多份,收回2765份,对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解。

近年来,毕节市为抢抓“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机遇,紧紧围绕马铃薯、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中药材、烤烟等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全市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012个,注册资金共计90.2亿元,成员数达24.4万人。

共经营流转土地面积71.7万亩,年经营收入34.9亿元,成员人均年纯收入9543元,带动22.6万农
户增收。

经多年的努力培育,合作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农业种植养殖、生产资料购销、农副产品加工、科技推广服务等各行业,加快了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组建形式多样
主要有7种:一是农民自发组建,这类合作社最多,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是村干部带头组建,主要是村支两委人员依托本村产业发展创办。

三是专业大户牵头组建,这类合作社基本属于同类产品的生产者。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五是农村能人牵头组建。

六是返乡青年创办。

七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这类合作社成员入股额度大,严格按股分红和返利。

(二)辐射带动面宽
农民合作社主要是按照产业特色来组建的,一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多个村甚至跨乡跨县农户的发展。

如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范围从一个行政村地域扩大到新房、阳长、百兴、寨落、老凹坝等乡镇,甚至在大方县、七星关区和水城县南开镇等多地都建立了生产基地,已成为纳雍蔬菜产业的领头军和蔬菜生产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新房乡及周边乡镇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经营形式灵活
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状况、群众经济基础及素质高低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式较为灵活。

如威宁县玉龙乡祥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就是结合了当地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猪养殖习惯,群众基础好。

合作社实行入股分红制,以现金入股的社员年终可以参与分红,未入股的社员也可以享受“五统一”服务,获取相应收入。

(四)农民成为主体
农民成为合作社的主体,形成了进退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运行机制。

目前已
发展的70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90%以上的合作社成员全部是农民,另有
部分合作社虽有一定数量的非农民社员和社会团体社员,但成员的80%以上是农民。

(五)产业化步伐加快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涵盖蔬菜、粮食、马铃薯、精品果业、茶业、中药材、烟草、生态畜牧业、核桃、渔业、林业及特色种养业等各类产业,规模经营面积达165.6万亩,经营领域已从单一的生产领域逐步向加工包装、品牌创建、流通销售、休闲农业、农旅休闲观光结合等经营领域拓展延伸,多数合作社形成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统一服务管理模式。

(六)联社成为发展新趋势
目前,已到工商注册的合作社联合社共11个,注册资金共计3.97亿元,成员社
达63个。

联合社的发展实现了合作社生产上的联合、产业间的互补、区域内的合作,解决了单个合作社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生产成本高、产品商品率低、流动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难题,联社现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转变,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推动当地农业板块经济发展
大方县的贵州举利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生产种植、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辣椒产业合作社。

基地覆盖超过6个乡镇,形成了
规模较大的辣椒产业带,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年产干辣椒2000吨以上,带动农户8000余户,种植农户年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

合作社生产的辣椒除供给全县外,还销往周边市县、贵阳市、四川省等地,是全国闻名的“老干妈”原材料生
产基地。

已初步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销一体化为数不多的现代农业合作社,很好体现了“培育一个经营主体,振兴一项特色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发展,富裕一方农民群众”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推动农户精准脱贫持续增收
金沙县联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支书+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积极创新:一是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贷款5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参与合
作社经营,三年分别按6%、7%、8%获得固定收益。

二是贫困户可以在合作社领养能繁母牛,产仔半年后可以出售,所得收益农户和合作社按五五分成;超过半年的,除了每头牛仔上交3000元外,剩余归农户自己。

三是出售时是肉牛的,所得收入农户占60%,合作社占40%。

这种经营模式在解决贫困户及合作社发展融资难问题的同时,降低了贫困户的投入风险,保证贫困户获得“固定收益+二次获利分红”。

(三)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黔西县腾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食用菌种植销售,菌棒销售,供应生产原材料,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社。

在生产方面,合作社综合利用农、林业生产的下脚料木屑、边皮、玉米芯、秸秆等作为原料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在市场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推动合作社向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1200平方米、菌棒培养大棚5630平方米、出菇大棚33682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9台套。

2015年发展香菇周年栽培85万袋、平菇42万袋,产保鲜香菇1378.5吨,全年完成销
售额1350.9万元,创利税311.9万元,每亩每年可带动农户实现利润6.43万元。

(四)推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赫章县平山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中寨村流
转荒山草坡4500余亩,建成高效蔬菜大棚1500个2500亩、大樱桃示范种植1000亩、观光示范采摘园500亩。

公司统一进行平整和土壤改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化大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被流转土地农户及农村致富能手到基地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培训合格的农户以零租金返包大棚自行种植、自行管理;合作社统一提供苗木、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等服务,并与种植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产生效益的采取五五分成。

如中寨村农户陈淑琴和朱永琴各租种了两个大棚,到年底每人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五)推动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如纳雍县阳长镇马店村果伟养殖专业合作社,把生猪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联合起来,实行“五统一”管理后,从养殖所需的仔猪、饲料购进到生猪出栏、销售都有专门的队伍来组织,直接面对市场,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社员不需要奔波于市场寻找销售渠道,专注抓好养殖管理,扩大养殖规模,也不担风险,收入稳定,生产积极性高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大部分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升了农民面对市场的话语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时“买难”、“卖难”的尴尬。

(六)推动利益联接机制创新
近年来涌现出的黔西县金碧镇杨勇种植专业合作社“五联”模式、金沙县联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支书+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七星关区兴联蛋鸡养殖
专业合作社“问需式”扶贫模式、黔西县腾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1+9”技术落实模式、织金县恩雄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模式、赫章县平山乡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反租倒包”经营模式、威宁县河镇乡海雀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三变”促“三同”体验式干部培训模式等大量先进典型经营模式,创新了利益共同体等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实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

毕节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集中表现在:一是内部管理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农户带动率有待提高。

二是品牌建设较滞后,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是融资贷款难,政府扶持力度弱。

为此,我们建议:
(一)依托产业培育,类型多样,拓展合作覆盖面
一要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类型多样服务型合作社。

围绕毕节试验区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建设,如马铃薯、商品蔬菜、特色经果林、生态畜牧业、林下经济、中药材、高山生态茶产业等,积极引导发展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运销仓储、电子商务、技术指导、动物防疫、草产品收储供应等专业合作社。

鼓励和支持发展农家乐、农耕体验、采摘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旅结合的新型合作社。

创新产业服务类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要拓展产业生产联合与合作面。

结合当地优势产业,鼓励和引导马铃薯、辣椒、生态畜牧业、中药材、茶叶、林下经济等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开展生产、供销、信用等方面的联合和合作,引导合作社之间跨区域组建产业联盟和合作社联合社,推进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

(二)加强规范管理,品牌创建,提升合作发展质量
一要开展示范社创建,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建立示范社名录和示范社动态监测及项目监管制度,增强示范社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以各级示范社创建为抓手,引导合作社在登记注册、规范章程、明晰产权、完善机构、财务管理、利益联结、统一服务等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真正把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运行规范、管理民主、服务有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要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引导合作社用好毕节试验区打造的“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优先支持申请注册商标,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
牌,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三)创新发展模式,连接机制,增强合作凝聚力
一要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创新户村社利益、贫困户带动联结机制。

支持村两委班子、村委会牵头兴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发展类专项资金(除补贴、救济、应急类外)、项目优先安排到村集体,由村级领办、创办或参股的合作社组织实施。

推广“农户+合作社+村委会”合作模式,强化经营主体与贫
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按照毕节试验区农村“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新思路,探索“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支持和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将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集中折股量化到当地产业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经营,实行贫困户按股分红。

对带动贫困农户发展好的合作社,在项目资金安排、贷款融资、政策性保险上予以倾斜和优惠,把合作社培育成精准扶贫及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二要稳妥建立社员资金互助中心,搭建农村电商和直销平台,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鼓励合作社社员以产业收入及闲置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社员资金互助中心,严格监管、规范运作。

采取政府资助与合作社、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农批对接”、“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网点,畅通销售渠道。

(四)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培训,优化合作发展环境
一要加大财政支持,落实税收优惠。

每年财政预算要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尽快出台扶持政策,细化支持措施,加强合作社在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发展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上,对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服务、组织农户生产销售的合作社免征增值税。

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二要强化金融支持,落实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

一是各个部门要联合开展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将评定结果作为抵押担保、融资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允许合作社以自有动产、不动产及无形资产开展抵押贷款。

二是对经营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市级以上示范社,鼓励政府担保、涉农担保机构担保等,解决大额贷款资金需求。

三是合作社生产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农业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国土资源部门应重点支持。

合作社生产用电、用水实行地方优惠政策。

三要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提升科技水平。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取内引外培的方式,开展合作社理事长、辅导员、经营管理者、财务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在合作社建立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等的试点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申报农业科研推广项目;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农村青年、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村支两委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参与、领办合作社。

同时鼓励合作社科技人员参加职称评定,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