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酶的作用本质及特征(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性糖)
2.蔗糖分解 葡萄糖+果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还原性糖)
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步骤 一
试管编号
1
2
变量分析
2ml淀粉溶液
2 ml蔗糖溶液 自变量
二
1 ml淀粉酶溶液 1ml淀粉酶溶液 无关变量
三 结果
分别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振荡,60℃ 无关变量 水浴2min
有砖红色沉淀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意义:使代谢反应高效进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酶具有专一性
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 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
意义: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原理: 1.淀粉分解 麦芽糖+葡萄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
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不变
B. 若在B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C. 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D. 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不活跃, 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活跃, 易发生化学反应
各条件使反应加快的本质:
加热: 提高分子的能量
Fe3+: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更显著地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 效率更高。
2ml 淀粉溶液 2滴 碘液
预测现象 蓝色 不出现蓝色 蓝色
结论
➢ 探究实验: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试管编号
1H号Cl
水2号 NaOH3号
实 加酶
2ml淀粉酶溶液
验 条件处理 2ml HCl 2ml 水 2ml NaOH
步 加底物
2ml 淀粉溶液
骤 加检测试剂
2ml 斐林试剂
预测现象 无砖红色 砖红色沉淀 无砖红色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A. 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 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 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当反应温度由t1逐渐调到t2时,酶活性持续上升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底物分子能量 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增加了反应物的活化能 D.更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多数酶在水解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
A.大多数酶是由或细胞产生的 B.大多数酶是生物催化剂 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大多数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多肽
酶专题
发现历程、定义、作用特点、实验探究
巴斯德之前
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
李比希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 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 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 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 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 挥作用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
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溶解,这说明了酶的作用( )
A.适用低温下催化 B.具有高效性
C.需适宜的温度
D.具有专一性
右图表示某有机物中加入相应的水解酶 后,置于0℃至80℃环境中,有机物被 分解的总量与温度的关系。根据该图判 断把这些物质(包括某有机物,分解的 产物,催化剂)作降温80℃→0℃处理,
B 其关系图应为( )
步三 骤四
2ml淀粉溶液,振荡,静置5min 2滴碘液,振荡
预测现象 出现蓝色 不出现蓝色 出现蓝色
结
高温: 淀粉酶活性下降
论
低温: 淀粉酶活性下降
➢ 探究实验: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实 加酶
验 条件处理 步
加底物
骤
加检测试剂
2ml淀粉酶溶液 2ml HCl 2ml 水 2ml NaOH
①要有合适的温度 ②要有合适的pH
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能水解脂肪酶的酶是 A.淀粉酶 C.脂肪酶
B.蛋白酶 D.麦芽糖酶
酶的作用及原理
酶并未供给过氧化氢能量,而是降低了过氧 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小结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蛋白质 少数RNA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细胞核(真核)
来源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生理功能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一、酶具有高效性
回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萨姆纳
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酶的产 生场所
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
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 有机物,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的 酶的化学 作用 本质
酶
蛋白酶 核糖体
胞内酶
胞外酶
核酶 (RNA)
核内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1.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 应的统称。
2.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3.控制场所:细胞核
酶促反应
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2 H2O2
2 H2O + O2
对照步实骤验
对照组
1
试管实编号验组
2
3
4
变量
一 加入H2O2 各加入3%的H2O2溶液4mL
无关变量
二 控制条件 常温 加热 FeCl3 土豆研磨液 自变量
三 观察结果
因变量
结
过酸、过碱:都会使淀粉酶活性降低。
论
甚至导致淀粉酶变性而永久失活。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蛋白质在高温、过酸、过碱、 辐射、重金属盐的作用下, 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和破坏, 均会导致蛋白质变性。
高温:使淀粉酶变性而永久 失去活性; 低温:使淀粉酶活性下降;
在适宜温度下可以恢 复活性。
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酶的特性⒈具有高效性 ⒉具有专一性 ⒊作用条件较温和
无砖红色沉淀 因变量
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蔗糖分解, 酶具有专一性.
酶活性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在0℃,60℃,100℃三种不同温度下探究温度对淀粉酶的影响.
淀粉 淀粉酶 碘液
0℃
50℃ 100℃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实一
2ml淀粉酶溶液
验 二 0℃,5min 50℃,5min 100℃,5min
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的场所是( )
A.细胞质
B. 线粒体 C.核糖体
D. 内质网
能够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是(
A.淀粉酶
B.脂肪酶
) C.蛋白酶
D.肽酶
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2.蔗糖分解 葡萄糖+果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还原性糖)
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步骤 一
试管编号
1
2
变量分析
2ml淀粉溶液
2 ml蔗糖溶液 自变量
二
1 ml淀粉酶溶液 1ml淀粉酶溶液 无关变量
三 结果
分别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振荡,60℃ 无关变量 水浴2min
有砖红色沉淀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意义:使代谢反应高效进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酶具有专一性
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 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
意义: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原理: 1.淀粉分解 麦芽糖+葡萄糖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
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 若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不变
B. 若在B点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
C. 若在C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D. 若在A点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
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不活跃, 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活跃, 易发生化学反应
各条件使反应加快的本质:
加热: 提高分子的能量
Fe3+: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更显著地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 效率更高。
2ml 淀粉溶液 2滴 碘液
预测现象 蓝色 不出现蓝色 蓝色
结论
➢ 探究实验: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试管编号
1H号Cl
水2号 NaOH3号
实 加酶
2ml淀粉酶溶液
验 条件处理 2ml HCl 2ml 水 2ml NaOH
步 加底物
2ml 淀粉溶液
骤 加检测试剂
2ml 斐林试剂
预测现象 无砖红色 砖红色沉淀 无砖红色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A. 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 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 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当反应温度由t1逐渐调到t2时,酶活性持续上升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 A.降低了底物分子能量 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增加了反应物的活化能 D.更显著的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多数酶在水解过程中,通常能得到多肽,最后能得到氨基酸,这说明 ()
A.大多数酶是由或细胞产生的 B.大多数酶是生物催化剂 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大多数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多肽
酶专题
发现历程、定义、作用特点、实验探究
巴斯德之前
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
李比希
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 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 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
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 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 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 挥作用
毕希纳
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
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溶解,这说明了酶的作用( )
A.适用低温下催化 B.具有高效性
C.需适宜的温度
D.具有专一性
右图表示某有机物中加入相应的水解酶 后,置于0℃至80℃环境中,有机物被 分解的总量与温度的关系。根据该图判 断把这些物质(包括某有机物,分解的 产物,催化剂)作降温80℃→0℃处理,
B 其关系图应为( )
步三 骤四
2ml淀粉溶液,振荡,静置5min 2滴碘液,振荡
预测现象 出现蓝色 不出现蓝色 出现蓝色
结
高温: 淀粉酶活性下降
论
低温: 淀粉酶活性下降
➢ 探究实验: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实 加酶
验 条件处理 步
加底物
骤
加检测试剂
2ml淀粉酶溶液 2ml HCl 2ml 水 2ml NaOH
①要有合适的温度 ②要有合适的pH
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能水解脂肪酶的酶是 A.淀粉酶 C.脂肪酶
B.蛋白酶 D.麦芽糖酶
酶的作用及原理
酶并未供给过氧化氢能量,而是降低了过氧 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小结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蛋白质 少数RNA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细胞核(真核)
来源
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生理功能 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一、酶具有高效性
回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萨姆纳
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酶的产 生场所
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
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 有机物,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的 酶的化学 作用 本质
酶
蛋白酶 核糖体
胞内酶
胞外酶
核酶 (RNA)
核内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1.概念: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 应的统称。
2.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3.控制场所:细胞核
酶促反应
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2 H2O2
2 H2O + O2
对照步实骤验
对照组
1
试管实编号验组
2
3
4
变量
一 加入H2O2 各加入3%的H2O2溶液4mL
无关变量
二 控制条件 常温 加热 FeCl3 土豆研磨液 自变量
三 观察结果
因变量
结
过酸、过碱:都会使淀粉酶活性降低。
论
甚至导致淀粉酶变性而永久失活。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蛋白质在高温、过酸、过碱、 辐射、重金属盐的作用下, 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和破坏, 均会导致蛋白质变性。
高温:使淀粉酶变性而永久 失去活性; 低温:使淀粉酶活性下降;
在适宜温度下可以恢 复活性。
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酶的特性⒈具有高效性 ⒉具有专一性 ⒊作用条件较温和
无砖红色沉淀 因变量
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蔗糖分解, 酶具有专一性.
酶活性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示:在0℃,60℃,100℃三种不同温度下探究温度对淀粉酶的影响.
淀粉 淀粉酶 碘液
0℃
50℃ 100℃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实一
2ml淀粉酶溶液
验 二 0℃,5min 50℃,5min 100℃,5min
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的场所是( )
A.细胞质
B. 线粒体 C.核糖体
D. 内质网
能够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是(
A.淀粉酶
B.脂肪酶
) C.蛋白酶
D.肽酶
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