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
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
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________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
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________的碰撞。
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________的现实性。
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越。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________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
”(),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
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
________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可能性。
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即使我们不想象未来,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过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赋予兴味盎然触手可及埋伏所以
B . 探索意味深长方寸之间隐藏所以
C . 赋予意味深长触手可及隐藏但是
D . 探索兴味盎然方寸之间埋伏但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
B . 人是被文学关注的,而“面对着未来”的人则是被科幻文学关注的
C . 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而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
D . “面对着未来”的人被科幻文学关注,人则被文学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
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即使我们不想象未来,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B .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可能。
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我们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C .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
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D . 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有可能很快就要到来。
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我们即使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下·山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在叙事文学的话语结构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比如在叙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古典话剧的一幕,便是如此。
但就整体而言,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
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通常人们相信,“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
编年史式的故事(如典型的史传文学)明显地体现出这种一致性来:叙述的前后从整体上来说便显示出故事的前后顺序。
情节性强的故事突出的是逻辑顺序,而根据“前为因,后为果”的习惯观念,逻辑顺序应当同时间顺序是一致的,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之间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对逆时序的叙述方式极为推重,他向人赞扬荷马的叙述方式:“他写狄奥墨得斯回家不从墨勒阿格尔的死写起;他写特洛亚战争也不从头写起。
他总是尽快地揭示结局,使听众及早听到故事的紧要关头”。
荷马这种从中心事件开始然后倒叙起源的做法实际上成了西方古典叙事的一种传统结构。
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因缺乏时间标志而变得暧昧不清。
本文时长只有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
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的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速度与节奏特点来。
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
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严格地讲,生活中不会有完全重复的事件,太阳终岁常见而光景常新。
但在叙述话语中却可以抓住两个事件中的相似特征而形成重复,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
如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重复出现同大鱼搏斗的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恒定的母题,启示人生的一种永恒意蕴——无尽的渴望与追求。
话语的重复是指对某一事件反复讲述若干次。
事实上叙述一个事情的话语原原本本地反复插入故事中,这在叙事中是很少的。
典型的话语重复是反复讲述同一件事,但每次讲述的角度、层次等都有不同,从而使一个事件的意义得到多方面的展示。
(摘自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间是叙事文学话语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时序、时长和频率是体现叙事结构节奏性的三个要素。
B . 编年史式的故事使用的是“自然”的叙述顺序,本文时序和故事时序一致,叙述过程时刻显示出故事的前后顺序。
C . 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包括故事时长和本文时长。
“匀速叙事”是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的理想叙事。
D . 叙述频率包括事件的重复和话语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
严格地讲,生活中没有完全重复的事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情节性强的故事突出的是“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
B . 荷马从中心事件开始然后倒叙起源的做法成了西方古典叙事的一种传统结构,可见,在西方“逆时序”比
“顺叙”更为人看重。
C . 为了比较各种叙事作品的速度和节奏特点,可以假设一个“匀速叙事”作为参照物,来解决故事时长和本文时长难以进行量化比较的问题。
D . 叙事中很少反复出现叙述一个事情的原话,如果典型话语重复,文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讲述,让一件事情的意义得到多方面的展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有时却表现出不同的性质、长短和顺序。
因此,就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
B . 贺拉斯十分赞赏荷马采用的“逆时序”叙述方式,认为他快速揭示结局,让读者了解故事紧要关头的做法是可取的。
C . 虽然有的叙述因缺乏时间标志而模糊不清,但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
而本文时长则是难以测量的。
D . 作者认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重复出现老人同大鱼搏斗这一事件,是为了揭示“渴望与追求”这一永恒的人生意蕴。
3. (9分) (2016高三上·滕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
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
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
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
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这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
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
“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管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
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查学习时,每个员工发的福利。
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
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
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
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
”另一个声音说。
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
”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
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
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
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
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
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24小时从不停歇。
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
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
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
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
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圈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
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
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闻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
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得留在当地再找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
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名单。
秦浩听到了熟悉的那个名字。
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
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
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遗忘在大山里了。
(有删改)
(1)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②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
路灯已没几盏好的。
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
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秦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孤儿”为题目的好处。
4. (12分)(2019·太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
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
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
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
”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
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
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
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
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
“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
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
”“那你跟谁过?”
“弟弟妹妹,还有奶奶。
”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
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
“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
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
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
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
”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
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
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
“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
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
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
【A】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
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
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
“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
”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
B . 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
C . 全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真实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
D . 标题“山音”意蕴深厚。
既指山里自然的声音,也指小女孩内心的渴望,更指大山的呼唤: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A】句子。
(3)画眼睛是小说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
文章画线的①②③三处描写分别体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
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19·绍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两浙观风诗》序
【明】王阳明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
古者天子巡狩而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
春秋之时,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
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
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
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
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
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① ,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之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
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
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
赖公之才,明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
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
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
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
以公之才器,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
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
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布:宣告,实施
B . 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柄:权力
C . 悬者呼而望解悬者:受困的人
D . 赖公之才,明知神武明:清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天子巡狩而至诸侯之国吾尝终日而思矣
B . 以观民风作《师说》以贻之
C . 公之始至吾浙句读之不知
D . 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代帝王就有通过下级官员献上的诗歌来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
B . 陈公初到浙江任职就遇上旱灾,百姓难以生存,情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平安渡过了这段艰难时期,靠的是陈公处事得当。
C . 文章既赞赏陈公能够采取慰劳百姓劝勉学习的利民政策,也赞赏他落实政策后能够游览美好江山的修身养性的行为。
D . 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感情真诚饱满,用词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达,体现出情理结合的写作特色。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
②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