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我的教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我的教育故事
不只是柳叶儿
“局里三月下去视导,你作为送教老师,准备一节课。
”
接到电话,我有些茫然。
说真的,从来都是我去观摩别人的课,要我去别人的学校去上一节示范课,我有点不敢接受。
长期在乡下任教,都不习惯出门了。
分管领导对我说:“很好嘛,这也是对你的一次锻炼。
”
同事对我说:“去上吧,我们山区的教师也有自己的特色。
”
既然如此,我就好好准备吧。
按照进度,其他学校三个年级语文应该是在第二单元,把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找来,再琢磨琢磨哪一课是我的最爱。
七下的《柳叶儿》、《月迹》,八下的《陋室铭》、《散步》,九下的《给我的孩子们》、《台阶》都是名篇,别人也上过多次。
选哪一课好呢?站在教学楼上,看着池塘边的垂柳,嗨,就是它了——《柳叶儿》。
《柳叶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走进它,品的不只是柳叶儿的滋味,更是品作者童年的丰厚内涵。
根据教研室要求,我也打算利用学案,以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为是送教到校,不熟悉学情,我还打算“学案”、“巩固案”印为“一体”,课前同时下发,课堂巩固训练材料就可以做巩固案(或部分)。
教学的设计流程为:走进一个故事——感受一种滋味——获得一点启示——提升一种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充分进入文本,
研究、揣摩、感受、领悟。
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和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与作品以及作者的共鸣:苦乐相伴,珍惜幸福。
第一次试上是在本校的七(5)班,随听指导的是分管语文教学的校长和我们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的三位同事。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对流程把握生涩,没有完成预期的内容。
我很灰心:“这样的课,怎么好意思拿出去呀?”他们鼓励我:“把导语设计的简略些,把问题设计精巧些,你一定可以上的更好。
”面对他们真诚的目光,我点点头继续修改教案中的问题设计。
最后定为四个问题:
1作者是围绕“柳叶儿”写了哪几件事情?在这几件事情中,作者感受是怎样的?
2抢柳叶儿吃,这本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
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
3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说一说为什么会喜欢。
勾画出文章的美点。
4我们今天的生活乐趣与老一辈当年有什么不同?本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我就可以在板书时,体现本课的内容和主题:
走进一段故事: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感受一种滋味:苦乐相伴
获得一点启示:珍惜幸福
感在感悟中逐渐升华,能力在探究思辩中得到提高,阅读课堂也因此而更加迷人亮丽。
上课结束时,我即兴赋诗一首:
早春三月柳丝扬,攥出苦涩方感香。
苦乐相伴人生味,珍惜幸福祝成长。
赋诗环节纯属即兴发挥,这首诗紧扣文本而作,暗合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也展示了教师个人魅力,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在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我想起了给我上课机会的老师,想起了陪我一起上课的学生,想起了无私献策的同事……
没有春花红艳艳,哪来秋果沉甸甸?没有汗水的浇灌,哪来美好的明天?
在和煦的春风里,我眼前浮现的不只是柳叶儿……
作者简介:
杨梅,女,32岁,赣榆县班庄第二中学语文学科一级教师,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曾获“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园丁”“赣榆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在《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发表文章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