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海市市西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市西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
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
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
“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
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
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
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
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材料二: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竟争力认识不清。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是人类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
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
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
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
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
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
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验的机会不够,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景,进行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话活动。
而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承载大量生命活动信息的奇异容器,装载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异、剧烈,受众体验就越好。
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把各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激发到极致,产生情绪爆炸效应。
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
对于大众文艺来说,能否令受众得到过瘾到位的情感体验,帮助读者建立精神秩序,是作品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对读者是否有价值的基础性评价标准。
正因为大众文艺创作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所以大众文艺也必然是类型化的。
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类个体需要在某些作品中,专门体验某些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所以大众文艺的一个类型就是指向人类一个愿望情感群组,这使得人类的情感体验更加高效集中。
(摘编自《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材料三:
如果寄望于把网络文学当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之一,就不能过早地为它套上枷锁。
虽然具有多重角色,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作者与读者不能被资本太过束缚,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荣,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
有些影视导演就曾直言,现在许多改编自高点击率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缺乏应有的深度。
正如尼尔·波兹曼认为的,造成文化枯萎的原因,不光是对精神的约束,还有可能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其中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此外,在确立评价机制和建立理论研究框架的过程中,还要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多一些包容。
当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刻意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趋势。
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更重要的在于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
作为“一种为揭露和批评自己的局限性而存在的艺术机制”,文学总是在现有框架或者同一题材下去探索如何超越前人,隐含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新”与“旧”永远都是相对的。
不仅如此,在文学理论发展方面,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其也早已摆脱文学自身的的局限。
这说明目前的文络文学的无力感,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话语体系和批评模式的落后,而是文学理论发展早已与这个时代拉开了“代差”。
不要过早地为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它的多样性,就是文化领域繁荣的最大源泉和前进动力。
(摘编自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而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B.材料一的“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印证了材料二的“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
C.当下,网络文学急需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从而创作出文学佳作。
D.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愉悦,因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自我肯定、确认与完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影响。
B.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络文学的内驱力来自人们对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使受众得到过瘾的情感体验,帮他们建立精神秩序。
D.要想让网络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就不要让它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同时要多多包容它,保持它发展的多样性。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拘泥于读者的好恶,紧密关注着读者的投票和作品流量,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呢?”
B.“以前,网络文学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但是未来,它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种。
”
C.“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都是文学,只是平台和载体不一样。
”
D.“网络文学更像是一种大众化、草根化的写作,是读者本位,它与读者的距离更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为什么不能用传统的文络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并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轨迹上仍存在低俗、庸俗、媚俗、批量生产、原创匮乏等问题,其整体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要素仍无法完全做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就是要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创作出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共鸣共振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描摹时代现实画卷。
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产业赋能都对网络文艺的发展提
出现实性和经典化诉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体现出网络文艺创作的观念调整和美学转向。
如,根据阿耐同名网络小说《欢乐颂》改编的电视剧至今已播出两季,引起很大反响。
可见,这类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全民热烈讨论的文艺形式。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还不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文艺创作格局,网络文艺要真正有一番作为,需要在数量积累的基础上呈现质的提升。
我们要警惕当前网络文艺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倾向,充分发掘创新创造活力和想象力,长期不懈地做好广阔的现实时空和国家民族的宏大命题的对接。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绘写时代精神图谱。
盛唐诗歌有磅礴浑厚之气,晚明戏曲小说追求思想解放之风,“五四”新文学吹响启蒙与救国的号角。
那么,网络文艺又将如何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呢?当前的网络文艺呼唤精品,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在深入描摹社会生活现实、传递时代价值观和精神力量上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一些网络文艺作品的精神价值追求让位于娱乐经济效益追求,存在过度商业化低俗化、平庸化等问题,高度预设的快感传播机制背离了人们对多层次、高品质阅读的期待,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当前的网络文艺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去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气象万千的现实生活,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有道德的文艺作品。
唯有如此,网络文艺才能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
网络文艺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以文化自信为文艺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构建出与当代中国的国家实力相匹配并具有持续发展活力和引领力的文艺生态。
近年来,中国网络游戏、网剧、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但客观而言,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
因此,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络空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敏锐、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节选自刘桂茹《网络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光明日报》2019年7月24日)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网络文艺存在低俗、庸俗、媚俗、原创匮乏等问题,与其处于高度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B.现实题材的网络文艺因关注时代现实生活及人物命运起伏常常成为全民关注的文艺形式,网络文艺《欢乐颂》即为一例。
C.作者举盛唐诗歌等实例意图有二,印证文艺须反映时代精神的观点,引出下文对网络文艺须绘写新时代精神图谱的论证。
D.网络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唯一途径就是助推中国网络游戏、网络剧等走出国门,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概括了网络文艺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然后提出了当前网络文艺的使命。
B.文章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论证了网络文艺如何与时代共鸣共振。
C.后三段论证思路基本一致:提出分论点、指出了正确做法、点明存在的问题、阐述注意点。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理论分析也有事实论证,既有对比论证也有比喻论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渐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的网络文艺,其未来发展将更加规范,其在我国当代文艺建设的主力军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B.目前,现实题材的泡沫化、同质化倾向,过度商业化、低俗化、平庸化导致精神价值追求弱化以及对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不够等问题,已成为网络文艺发展的瓶颈。
C.网络文艺如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就要展现新时代人民生动丰富的精神风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气象,不要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
D.尽管近年来国家顶层设计对网络文艺发展提出现实性要求,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但是现实题材数量的简单增加尚未真正改变现有文艺创作格局。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
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
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在此情形之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
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
”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
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
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
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
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
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
这是出乎西方人恋料的。
”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
《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
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
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
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摘编自十一贝子《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材料二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集中展示故宫六百年建筑、艺术、文化成就,让人们有机会从遗产地和博物馆双重视角认识故宫的文化价值。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作为皇家御用建筑,紫禁城堪称我国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结了上千年的建筑工匠的智慧,将传统设计艺术和建筑完美融合。
如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构成“镜框”,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使画面构图完美。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能从古建筑中理解并发扬自己的文化。
”反观当下,一些盲目跟风模仿甚至“奇葩”的建筑出现,究其根源,是这些城市建设中没有系统研究传统文化,也没有做好挖掘本土文化的功课,为“雷人”建筑提供了温床。
另外,建筑设计存在贪快、出奇的心理,这样用力过猛,就容易“奇奇怪怪”。
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既要画皮更要画骨。
建筑设计应与当地城市乃至区域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让建筑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
这次展览用“丹宸永固”作为主题,展示了故宫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
那么,六百年故宫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后世设计师们提供中国的建筑文化素材。
(摘编自乔妙妙《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如诗词曲赋等;“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如建筑车舆等。
B.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理论名著,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及西方建筑名著。
C.千年华夏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是因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等的流行。
D.燕京大学和中山陵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融入了传统建筑造型与文化内涵。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
所以主要由匠人来制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界巨匠辈出提供了可能。
B.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建筑,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可见古代政府从不关心建筑界。
C.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的序言,既说明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出乎西方人意料,又说明《华夏意匠)难能可贵。
D.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前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建筑文化素材。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故宫建筑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
B.殿亭楼台布局巧妙,彼此呼应
C.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D.拥有我国建筑特有的“过白”
12.为什么说“《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13.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越者,字仲。
常渔鉅野泽中,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
”少年强请,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
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
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
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
”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
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候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
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
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梁王恐,欲自往谢。
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梁王不听,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