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裴多菲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2.欣赏本诗反复咏唱的艺术美与音乐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

3.从爱情的无私奉献与不遗余力精神延伸到对友情、亲情的体验上,启发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感悟“爱”的真义。

三、教学难点
1.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析本文与《致橡树》的异同,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前面我们学习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感受了她独立平等、甘苦与共的爱情誓言,今天我们继续在爱的海洋里徜徉,一起来感受裴多菲的爱情,看看这位热恋中的男性诗人,他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裴多菲:(1823-1849)是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贫困的屠夫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的“抒情之王”,著名长诗有《使徒》、《亚诺什勇士》、《农村的大锤》等,他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风格清新,语言通俗,富有民歌味。

其作品不仅对匈牙利民族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

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

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

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和尤丽娅结婚不到三年,期间裴多菲给她写了120多首健康感人的爱情诗。

1849 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

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三、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
要求:(1)标注生字词。

(2)从朗诵的节奏、停顿、重音方面体会美感。

四、感知课文
1.诗中有哪些意象?可怎样概括分类?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
常春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两组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3.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

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4.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怎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引出对比,描绘了诗人心目中生死相依、纯洁忠贞的理想爱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

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

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

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

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

但“只要”爱人
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

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

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

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

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

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

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

“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

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

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展现了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

诗句回环反复,整齐而富有韵律。

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默
默奉献的炽热情感得到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五、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诗中的“我”和“爱人”还可能指什么?诗歌还可能有怎样的主题?
提示: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明确:本诗可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委婉表达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

歌颂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对理想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精神,对信念的坚定不移。

六、比较《我愿意是激流》和《致橡树》,说说自己的爱情观。

参考:
1.相同点:
(1)主题相同,即“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理想的爱情”。

(2)都采用了以物喻人的手法。

2.不同点:
(1)对“理想的爱情”的认识不同。

《我愿意是急流》:牺牲自己、无私奉献。

疲惫孤独困顿中追求美好的爱情,单方面付出纯真浪漫的爱情童话。

《致橡树》:独立平等、互相依存、同甘共苦。

理性的表白,人格尊严的抒情。

表达两个平等的灵魂怎样面对生活的现实内容,体现出女性的自我、自立、自尊、自重。

(2)民族、时代、性别不同。

问题设计:当女人沉浸在男人们裴多菲式的爱情表白所营造的浪漫多情的氛围中时,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可想想:你愿意作“废墟”上的“青青长春藤”,还是站起来做橡树旁边的挺拔的木棉?
七、作业
1.请模仿《我愿意是急流》的艺术表现手法,尝试写一首小诗。

2.汉乐府民歌: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誓言八、课后反思: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一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二是充分运用小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发挥学科的形象思维和形象表达的特点,实现了语文服务专业的渗透功能。

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学生在诵读方面的表现力还有待加强;二是学生在情感表达时对意象的分析拿捏还需要强化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