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恰当的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培养严谨、科学的态度,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恰当的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PPT出示图片及新闻。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就像嫦娥奔月的传说一样悠远,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一步步变成现实。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杨利伟把他的这段独特经历写进了他的自传《天地九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天地九重》的一段文字《太空一日》,和杨利伟一起搭乘文字的飞船来一次天际遨游。

出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chì kuò kàn áo jǐn
炽热轮廓俯瞰遨游严谨
chóu zhuó fǔ jūn
稠密烧灼五脏六腑千钧一发
2.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千钧重负:比喻很重大的责任。

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三)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对于这样的长文章,我们应该要学会浏览,把握主要信息。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师巡视)(浏览后简述):这一天,短暂又漫长。

掩卷沉思,你对杨利伟的哪些经历印象深刻?那么你知道全文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
——事情发展顺序(火箭升空——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生阐述,引导学生关注小标题。


(四)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
①失重、神秘的敲击声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②时不时出现敲击声--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
①归途险象环生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②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

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五)扩展延伸
1.正因为这样杨利伟获得了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是: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
好的梦想。

学生自由诵读,指名诵读,师示范朗读。

2.说说你知道的航天英雄:
3.资料展示:学生上台展示收集的有关航空航天的资料。

(六) 自主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从内容、方法、主题、启示等方面)
(七)作业
1. 网络搜索,整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神一”到“神九”)
2. 拓展阅读美国总统里根的演讲词《真正的英雄》,感受人类探索的艰险和无畏,感受英雄的勇敢和可敬。

板书设计:
22 太空一日
火箭升空——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
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22《太空一日》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炽热(zhì)过载(zài)一刹那(chà)五脏六腑(fǔ)
B. 确凿(zuó)剥落(bō)整流罩(zhào)亲眼目睹(dǔ)
C. 负荷(hè)俯瞰(gǎn)棉絮状(xù)本末倒置(mò)
D. 共振(zhèn)舷窗(xián)逃逸塔(yì)惊心动魄(pò)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轨道轮廓一目了然不可思意
B. 嘱咐眨眼应复自如五脏六腑
C. 漫长猜测亲眼目睹如释千斤
D. 分辨共震惊心动魄本末倒置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4.根据原文,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I.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①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II.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力②这种错觉。

III.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③听了一年多。

A. ①引发②修复③断断续续 B. ①诱发②克服③连连续续
C. ①诱发②克服③断断续续
D. ①引发②修复③连连续续
5.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概括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优秀品质。

22《太空一日》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炽热(zhì)过载(zài)一刹那(chà)五脏六腑(fǔ)
B. 确凿(zuó)剥落(bō)整流罩(zhào)亲眼目睹(dǔ)
C. 负荷(hè)俯瞰(gǎn)棉絮状(xù)本末倒置(mò)
D. 共振(zhèn)舷窗(xián)逃逸塔(yì)惊心动魄(pò)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轨道轮廓一目了然不可思意
B. 嘱咐眨眼应复自如五脏六腑
C. 漫长猜测亲眼目睹如释千斤
D. 分辨共震惊心动魄本末倒置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神舟五号”在起飞阶段持续26秒的共振现象是可以通过改进飞船技术工艺来解决的。

B. 杨利伟在太空中经过几次努力也没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长城。

C.“神舟六号”舱体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是为了避免宇航员“本末倒置”的错觉。

D.“神舟五号”归途中舷窗上的玻璃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了细细的碎纹。

4.根据原文,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I.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①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II.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能完全靠意志力②这种错觉。

III.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③听了一年多。

A. ①引发②修复③断断续续 B. ①诱发②克服
③连连续续
C. ①诱发②克服③断断续续
D. ①引发②修复③连连续续
5.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概括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优秀品质。

《太空一日》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

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

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

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

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太空一日》效果分析
上完《太空一日》这堂课后,总体感觉是基本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并筛选重要信息即“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训练了学生读思结合的能力。

2.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感悟并归纳杨利伟的优秀品质,朗读他的2003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进一步体会杨利伟精神的可贵,并由此扩展到所有的航天人,让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3.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表达能力,学生的自我展示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太空一日》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天地九重》第六章,分立四个小标题,各有侧重,又形成
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篇章:从火箭发射写起,以飞船落地结束。

从内容上看,第一、四小节以记叙为主,分别写升天、落地的过程;中间两小节以描述为主,写
了在太空的见闻。

教学时要重点把握以下一些内容:
(1)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

第一节的标题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指的是“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这是本节叙述的重点。

在“那难以承受的26秒”,“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好在有惊无险,“我”的眨眼,地面指挥大厅里欢呼鼓掌,表明“我”渡过了难关。

第二节的标题为“我看到了什么”,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的。

首先看到的是呈现出弧状的地球,其次是由“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与河流的形状”判断出的各大洲的方位,然后写“到中国上空时”,仔细辨别到了哪个省,哪里是北京。

然而“我”却“没看到长城”,作者在失望之余得出了结论:“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

”第三节的标题为“神秘的敲击声”,先写了“‘本末倒置’的错觉”,再写神秘的声音; 前者后来由于对飞船舱体的改进得到了缓解,后者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第四节的标题为“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重点写了飞船舷窗出现了裂纹给“我”带来的紧张、压力和恐惧。

(2)根据“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要求,找出作者在太空中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除了上面列举的每节的重点内容外,大大小小的意外情况还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

比如,哪些是训练中经历过的,哪些是“突发的、没有预案的、原因不明的”;哪些是后来解决或理解了的,哪些至今仍然未解。

(3)根据“思考探究”第二题的要求,举例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严谨、科学态度”。

如“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听录音“不是当时的声音”就不签字等。

(4)根据“思考探究”第三题的要求,拓展开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这包括“我”对祖国山河、亲人的热爱,对同事(新航天员)的热心指导,地面人员对“我”的关心,等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挖掘本文的内涵。

(5)体会本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根据以上的内容概括和问题研讨,教学时可以以板书的形式画出课文的结构图:第一、四节为纵向式叙述,第二、三节为横向式描写。

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第一、四节一个写升空,一个写降落,篇幅相当,内容相近,风格相同,都以核心内容为支撑,构成了一个“相反对称”的叙述模式;第二、三节都写空中所见所感,突出了太空景物的美妙和神奇,构成了一个并列互补的描写模式。

对比照应也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比如,第一节结尾写地面指挥人员呼喊“杨利伟还活着”,第四节结尾( 也是全篇结尾)写杨利伟的心理活动:“他们找到了飞船,外边来人了!”一个写“大家庭”的成员关心太空中的“我”,一个写返回地面的“我”急切地想回归“大家庭”。

再如,杨利伟给新航天员讲解太空险情,与俄罗斯航天员的“不讲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们能见出双方工作方法、为人处事的不同,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太空一日》课后反思
《太空一日》这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既要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做得还不
够,以致于学生在找意外的时候漏掉了一个,在我的引导下才找到。

对于这些重点的句子我感觉读的还不够充分,学生仅仅是了解了人物还没达到走进人物内心的境界。

在以后的教学还是要重视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升华。

《太空一日》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有: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针对课标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在教学中我这样体现课标要求:
1.朗读、默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运用速度和跳读,筛选重要信息即“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
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4.在此基础上感悟并归纳杨利伟的优秀品质,朗读他的2003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进一步体会杨利伟精神的可贵,并由此扩展到所有的航天人,让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5.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表达能力,学生的自我展示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