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小说中的对比手法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专题--小说中的对比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习小说中的对比手法。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回顾九年级学过的几篇小说,参考课后“思考探究”与“阅读提示”,梳理下表。
2.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 (1)对比是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
(2)设问方式中最常见的关键词是:“变化”、“对比”。
3.什么是对比?
对比就是把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
你知道这些对比手法在小说中有什么作
用吗?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
案例1: 阅读九上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思考: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和“我”眼中的于勒有什么不一样?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我”什么形象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
作用: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和“我”眼中的于勒的对比,突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无情。
案例2:阅读九下课文《故乡》,思考:闰土从少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请主要从外
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找出依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要点:
作用: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突出了以中年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善良的人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变成“木偶人”的痛苦遭遇。
(二)归纳策略
1.对比手法的类型: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①横向对比:把A与B对同一人物或相同事物不同态度进行比较,即A——B。
把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和“我”眼中的于勒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属于横向对比。
②纵向对比:把某一人物或事物的前后不同进行比较,即A——a。
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从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属于纵向对比。
2.对比手法的作用:运用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或人物的矛盾,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主题思想。
3.答题格式:方法+内容+效果。
即:运用对比手法,通过XX和XX的对比(文章内容),突出(表现、强调、体现、烘托、衬托)了......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阅读课文《范进中举》,思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表格里的提示,勾画出相关语句,完成表格。
答案要点:
作用:运用对比(纵比)手法,通过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的对比,突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形象。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三个目标之后》,回答问题: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贝林先生与中国读者、中国大多数企业家的对比,既衬托了贝林先生投身慈善,付出大爱的高尚,也表现了现在中国人追逐名利的社会现实,同时希望人们能早日悟出目标应该要超越个人功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2.阅读《阳光的疤痕》,回答问题:文中作者多处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我和父亲在耕种中的不同感受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强的品质,也表现了我在经受锻炼前脆弱,怕吃苦的一面。
3.阅读《卖伞姑娘》,回答问题: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写出其中两组来。
参考答案:①小姑娘为挣生活费雨夜卖伞与拾金不昧进行对比。
②“我”对卖伞姑娘前后情感态度进行对比;③“我”买伞的刻意挑拣与小姑娘极有耐心的服务形成对比。
④街头小贩的弄虚作假与卖伞姑娘极有耐心的服务形成对比。
五、归纳总结
1.对比手法的类型:横向对比、纵向对比。
2.掌握对比手法的主要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主题思想。
3.掌握答题格式:方法+内容+效果。
即:运用对比手法,通过XX和XX的对比(文章内容),突出(表现、强调、体现、烘托、衬托)了......
六、板书设计
横向对比
对比作用: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主题思想纵向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