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一) 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
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
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例如,“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出卖人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180两的权利,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所有权;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价银,按照“推头通例”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即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
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
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保人”等。
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
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贫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
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
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
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
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
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
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
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
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
《明律·户律·田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
没有交过契税的白契和已经交过契税的红契长期并存。
清代乾隆年间,土地交易频繁,脱逃赋税现象严重。
因此,清政府开始严厉打击白契,大力推广红契。
清《户部则例》规定:“凡民间置买田宅,于立契之后,限一年内呈明纳税,倘有逾限不报者,照例究追。
”按照《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规定,卖方违背诚信原则,重复典卖土地,中人若知情,则与卖地者同罪。
明清加大了打击契约履行中的违法行为的力度,确保了民间土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
明清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同时辅之以熟人社会网络关系制约,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摘编自姬元贞《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在履行一份土地契约时,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者缺一不可。
B.明清时期出现了买卖、典当等多种土地契约,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C.明清时期,契约出现纠纷,中人应从中进行调解,以尽力解决争端。
中人也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D.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私契由双方合意达成,未交契税;而官契则经政府登记认可并已向官府缴纳契税。
1.A(“三重保障缺一不可”错误,只有个人道德修为不足以化解土地交易中的纠纷时才需要后两者之一或全部来参与解决问题。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总观点,再分别从当事人自觉履约、中人监督协助履约、国家法律规范强制履约三个层面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指出明清土地契约文书已较完备,形成了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并举明代绝卖契佐证。
C.文章分析了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常有“中人”的原因,阐述了“中人”的具体职责和作用,阐明了土地交易时“中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文章列举了明清土地交易时不过割、脱逃赋税、不守诚信重复典卖土地等违法现象的处罚措施,说明国家法律制度在三重保障中最为重要。
2.D(文章并未指出法律制度在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中最重要。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的土地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因此,契约中应写明了交易双方姓名、标的物价格等内容。
B.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
C.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中人”与交易双方均为熟人,扮演中介、担保人、证人等角色,和今天的房产中介相同。
D.在当今的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我们只有借鉴明清的经验,才能保证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
3.A(B项,“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为主观臆断且太武断。
C项,“中人”和今天的房产中介不完全相同。
D项,“我们只有借鉴明清的经验,才能保证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错,条件关系错误。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欲说陈寅恪与张荫麟的有关学术分歧,要先说一下张荫麟这位“史学天才”。
1923年,年仅18岁、考入清华学堂仅半年的张荫麟,在《学衡》杂志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之考证提出异议,史学界一时震动,梁启超也对他大加赞赏。
之后其论著不断问世,被目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深受梁启超、陈寅恪、熊十力等大家推重。
至于分歧之由来,则要从陈寅恪对龚自珍一首诗的评价说起。
也许是善于从“诗史互证”角度看待文学,陈寅恪以为龚自珍诗多有借古讽今之作,他对其《汉朝儒生行》的评价就是如此。
龚自珍此诗写于道光二年,时龚氏正在京城。
杨芳为清朝著名将领,曾于道光元年至三年任直隶提督,而龚氏好友魏源此时就在杨芳家坐馆。
魏源离京赴杨芳处时,龚自珍还曾送行。
因此,龚自珍对杨芳当比较了解。
作为汉人而能受到清廷重用,杨芳可谓罕见,自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满族将领的妒忌。
陈寅恪认为,龚自珍此诗中自托为汉朝儒生,主旨就是讽喻杨芳。
按照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他既然这样解释龚自珍的诗,一般也就等于是定论。
不过,还是有人敢于质疑,当然这“质疑”也要有底气。
1933年,张荫麟在《燕京学报》第12期发表《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表示不同意陈寅恪之说,认为诗中所写之某将军不是杨芳而是岳钟琪。
张荫麟文章发表后,陈寅恪以为不确,坚持认为该诗就是写杨芳之事。
张荫麟遂再撰《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进行商榷。
根据张荫麟的论证,从龚自珍诗中所提及时间看,解释为写杨芳确实不如解释为写岳钟琪更加贴切。
不过张荫麟并没有完全否定陈寅恪,相反在陈寅恪说法的启示下,有所感悟。
如此,则张荫麟和陈寅恪之最后观点其实还是基本一致,即认为该诗是龚自珍借历史人物讽喻杨芳。
张荫麟的考证极为精彩和严谨,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是未能结合当时汉族文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来阐释此诗,也就不能悟出该诗更深刻的意蕴。
在陈寅恪看来,也就是未能做到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
龚自珍认为历代统治者对文人无非两种手段,即“约束之,羁縻之”。
所谓“约束”就是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迫使文人就范,而所谓“羁縻”就是以怀柔方式收买文人,使其逐渐丧失自我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能力。
龚自珍以为,可以容忍社会其他阶层平庸和堕落,却不能容忍文人如此,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拯救那个时代的最后希望。
对龚自珍的上述观点,陈寅恪自然理解且有切身体会,戊戌变法以来的社会动荡、陈氏家族的命运还有王国维的自杀等,早已给陈寅恪留下沉痛记忆。
陈寅恪指出该诗为咏杨芳事,就是试图通过阐释龚自珍诗歌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话说回来,不能苛求张荫麟没有理解龚自珍的深意,毕竟他的人生阅历比起陈寅恪来还是简单,假以时日他当会有更大成就。
大概也就是为此,陈寅恪在张荫麟发表《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后,并没有公开回应。
后张荫麟英年早逝,陈寅恪极为悲痛,特撰诗表示追悼:“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曾用牍三千。
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
(摘编自刘克敌《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比闻希白先生言,尊意以为定庵《汉朝儒生行》所咏实杨芳事,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乃指岳钟琪者误。
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更圆满之解释,固不惮舍己以从。
然尊说似不无困难之处。
考本诗作于道光二年壬午《定庵诗自编年》而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已“卅年久绾军符矣”。
然壬午以前杨芳踬后复起,定乱之事,仅有嘉庆十八年平天理教匪一次。
自是役上溯其初由千总升守备(嘉庆二年)相距仅十一年,使所歌者为杨芳,定庵何得作“卅年久绾军符”之语?
然此诗遂与杨芳全无关系欤?似又不然。
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
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
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定庵识之当在此时,因而献诗,盖意中事。
本诗与杨芳之关系,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
今当拜谢先生之启示,并盼更有以教之。
(张荫麟《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据1947年3月3日《燕京新闻》这样评价:“陈先生是一个勤奋的垦荒者,他不多说话,尤其不唱高调,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解决历史上的疑案。
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来,却是一篇一篇的短论文,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
”他虽身体羸弱,在教授学生方面极严格,风雨无阻,绝少辍讲。
他享有“字字精金美玉”之称。
据牟润孙回忆:“陈寅恪在清华大学讲书……专讲个人研究心得,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
”
(《陈寅恪传》)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荫麟十八岁即引起史学界瞩目,后被视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得到梁启超等多位大师的赞赏和看重。
B.陈寅恪评价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是借古讽今之作,希望借此诗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C.陈寅恪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结合古人创作时的背景来阐释。
D.张荫麟去世后,陈寅恪撰诗表示追悼,叹其潜心著书、学术深厚,与之交流时常常忘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4.C(“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错。
)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以“诗史互证”的方法研究《汉朝儒生行》,认为龚自珍写此诗时在京城,杨芳在直隶,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
B.张荫麟是考证了龚自珍作诗的时间和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以及杨芳的有关经历,从而推断陈寅恪的结论有不当之处。
C.陈寅恪与张荫麟的学术分歧是龚自珍《汉朝儒生行》一诗中所写某将军是指杨芳还是岳钟琪,学术共识是都认为该诗讽喻了杨芳。
D.陈寅恪与龚自珍虽处于不同时代,但面临的社会状况、自身经历相同,所以对龚自珍的有关不能容忍文人平庸和堕落的观点感同身受。
5.C(A.“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错;B.考证了“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错;D.“但面临的社会状况、自身经历相同”错。
)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寅恪和张荫麟两位大师共有的学术品格。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术品格:①治学严谨。
陈寅恪在清华讲学时专讲个人研究心得,有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张荫麟撰文质疑陈寅恪观点时考证极为严谨。
②态度谦和,尊重学术争鸣。
陈寅恪与人有学术分歧时并不直接写文章和对方论争;张荫麟从陈寅恪的说法中悟得启示,表达了对陈寅恪的谢意并期盼得到更多的教诲。
③思想独立。
在张荫麟提出质疑后,陈寅恪坚持
自己的观点;张荫麟根据自己的考证得出观点,敢于质疑权威,并撰文商榷。
(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五九
老舍
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
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
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
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
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
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
无论怎说!”
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的。
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
......,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
“打架来着。
”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
“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
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
”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他呢?”
“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
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
”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
“那自然我也想到了。
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
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
得疼,而忘了动作。
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
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
”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
”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
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
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
”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
B.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眼睛的刻画,“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
“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D.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7.C(“并没有流露出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分析有误,从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等语句可知。
)
8.从全文看,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小说借此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
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作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不惧强暴、打抱不平的勇敢形象。
③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9.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对话描写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
象,以及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
②使情节紧凑集中。
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推动,不枝不蔓,简单高效,线索清晰。
③契合人物活动。
故事写张丙和“我”喝茶聊天,以对话展开合情合理。
④巧点小说主题和时代背景。
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⑤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通过独立成段的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绘,字敬文。
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
未逾晦朔,遂通《急就章》,内外以为非常儿。
后敕撰五礼
..,绘与太原王乂同掌军礼。
魏静帝于显阳殿讲
《孝经》《礼记》,绘与从弟
..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俱为录议,简举可观。
每霸朝文武总集,对扬王庭,常令绘先发言端,为群僚之首。
音词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文襄益加敬异。
又掌仪注。
李绘,字敬文。
六岁时就请求入校读书,家人因为逢双的年龄是民俗忌讳的,不准许,于是李绘便偷取他姐姐的笔和写字板来使用。
不到一个月,便读懂了《急就章》,家人及外人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
后来皇帝下令编撰吉、凶、军、宾、嘉五礼,李绘与太原人王乂共同主掌军礼的编撰。
魏静帝在显阳殿讲解《孝经》《礼记》,李绘和堂弟李骞、裴伯茂、魏收、卢元明等记录旨意,李绘的记录简要而周全,值得一看。
每次称霸于王朝文武百官大会,在朝廷面君奏对时,常命李绘最先发言,为百官之首。
言辞华美雅正,风度仪态闲雅,听的人都肃然起敬,文襄帝更加敬重他。
又主持礼仪。
武定初,兼散骑常侍,为聘梁使主。
梁武问高相今在何处?黑獭①若为形容?高相②作何经略?绘敷对明辩,梁武称佳。
与梁人泛言氏族,袁狎曰:“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姓.在十四之限。
”绘曰:“兄所出虽远,当共车千秋③分一字耳!”一坐皆笑。
前后行人皆通启求市,绘独守清尚,梁人重其廉洁。
武定初年,李绘兼任散骑常侍,担任访问梁的使者中的正职。
梁武帝询问他高相现在在哪里?黑獭是怎样的外表?高相作了哪些经营谋划?李绘奏对特别清楚,梁武帝称道。
李绘和梁人随意谈论宗族谱系,袁狎说:“都不如我本出自黄帝,我的姓在黄帝的十四个后裔之内。
”李绘说:“老兄的渊源虽然久远,当与车千秋共分一个字吧!”举座皆笑。
前后使者都通书信请求贸易,李绘独守清高,梁人敬重他的廉洁。
使还,拜高阳内史。
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
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
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
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
”竟不听。
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
瀛州三郡人俱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
出使回来后,李绘任高阳内史。
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
李绘打算修建栅栏,猛兽竟因为相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
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
李绘说:“猛兽因相斗而死,只是偶然,贪图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破我。
”终究没有听从。
高阳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湖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农正官,专门负责鼓励督促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丰足。
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
河间太守崔谌,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
绘答书曰鸽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时文襄使暹选司徒左长史,暹荐绘,既而不果,咸谓由此书。
及文襄嗣业,普代山东诸郡,其特降书征者,唯绘与清河太守辛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