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自测试卷及答案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自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下列关于经线和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但纬线长度不等
B. 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但经线长度不等
C. 经线和纬线都是圆
D.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答案:A
解析: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并与经线垂直,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2.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
B.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
C.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D.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故A正确。
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故B错误。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故C正确。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故D正确。
3.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
B.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
C. 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这个数据是由地壳到地心的距离
D.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核、地幔
答案:B
解析: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故A错误。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故B 正确。
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是指从地面到地心的距离,故C错误。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故D错误。
4.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领土最北端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B. 我国领土最南端在曾母暗沙
C. 我国领土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D.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东岸
答案:B
解析: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故A错误。
我国领土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故B正确。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故C错误。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故D错误。
5.下列关于我国地形区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B.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C.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位于天山以南
D. 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
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故A正确。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故B正确。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面积最大、内含沙漠干旱区和绿洲的复合型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天山山脉以南,昆仑山脉以北,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至罗布泊洼地,故C正确。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地跨黑、吉、辽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
二、多选题(每题4分)
1.关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B. 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C.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极昼极夜的范围
D. 地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
答案:ABC
解析:地球自转确实会产生昼夜更替,公转则导致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
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也决定了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而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5天,两者明显不同。
2.下列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
B. 大气逆辐射是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
C.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的
D. 大气削弱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
答案:ACD
解析:大气的主要热源确实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然后大气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是射向地面的辐射,而非宇宙空间。
大气削弱作用越强,确实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3.关于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B. 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
C. 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但不影响气候
D.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解析: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水循环不仅塑造了地表形态,还深刻影响着气候,如通过水汽输送和降水调节气候的干湿状况。
水循环确实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4.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温度一定比寒流流经的海区高
B. 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渔场
C. 洋流对沿岸气候只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答案:BD
解析: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温度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比寒流流经的海区高,因为还受到纬度、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由于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常形成渔场。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多样的,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而寒流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带来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
5.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
C.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D.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而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的总称
解析:背斜岩层确实向上拱起,如果岩石的岩性坚硬且没有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但如果岩石松软,且受到外力侵蚀,也可能形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如果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也可能形成山岭,但通常情况下会形成谷地或盆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而构造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的总称。
三、判断题(每题3分)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
答案:×
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实际上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自转的基本方向,决定了昼夜更替和太阳东升西落等现象。
2.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完美的圆形。
()
答案:×
解析:地球公转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导致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也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
答案:√
解析: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即热带地区,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因此这些地区一年中会经历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分别发生在春分日和秋分日附近。
4.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答案:√
解析:在地理坐标系统中,经线(或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它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它们指示东西方向。
这是地理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5.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
()
答案:√
解析: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
它的半径约为6378.2公里,周长约为40075.02公里。
6.地球仪上的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和高原。
()
答案:×
解析:在地球仪上,蓝色通常用来表示海洋,这是正确的。
但是,绿色并不专门代表平原和高原,而是更多地用来表示植被覆盖的陆地部分,包括森林、草原等。
平原和高原的表示可能会因地球仪的具体设计和制作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不会只用绿色来表示。
7.地图上的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大。
()
答案:×
解析: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就越大,即图上的单位长度代表的实际距离就越小,因此表示的范围也就越小。
相反,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
8.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
()
答案:×
解析: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因此纬线之间是相互平行的。
但是,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它们相交于地球的两极,因此经线之间并不是平行的。
9.海拔是指某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答案:√
解析: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绝对高度。
它是测量地面高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常用于地理测绘和地图制作中。
10.地图上所有的方向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答案:×
解析:在大多数地图上,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通常会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方向指示。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规则。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地形图、城市规划图等,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向指示方式。
因此,在阅读地图时,需要注意地图上的方向指示标记。
四、填空题(每题3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 ,周期为______ 小时。
•答案:自西向东;24
2.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是______ ,其长度约为______ 千米。
•答案:赤道;40,000(或约4万)
3.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称为______ ,其大小约为______ 度。
•答案:黄赤交角;23°26′(或约23.5°)
4.影响气温日较差的主要因素有______ 和______ 。
•答案:纬度;地形(或海陆位置、天气状况等,但前两个为常见且主要)
5.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______、______ 和地下径流等。
•答案:水汽输送;降水(或凝结、地表径流等,但前两个为核心环节)
五、问答题(每题5分)
1.题目:简述我国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
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
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东北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同时对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增加了降水,使得东北地区东部降水多于西部,气候更加湿润。
2.题目:分析沈阳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原因。
答案:
沈阳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沈阳市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重要枢纽;其次,沈阳市铁路、公路、航空交通发达,有多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如京哈铁路、哈大高铁等,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更是东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港;此外,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进一步促进了其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
3.题目:简述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
答案: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候条件适宜,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二是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特别是黑土分布广泛,有机质含量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三是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灌溉便利;四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这些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粮食产量高、商品率高的特点。
4.题目:解释“辽河平原”名称的由来,并简述其农业发展方向。
答案:
“辽河平原”名称的由来是因其位于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区而得名。
该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农业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二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四是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五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