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比较研究_陈才兴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2)](https://img.taocdn.com/s3/m/f1491201f8c75fbfc67db240.png)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技能目标: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表达,充分表达比拟法的科学价值。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展标导入【活动一】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师生活动】学生思考答复【设计意图】复习上课所学,为本课内容打根底二、师生互动【活动二】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地形图定义、特点,以及表示的地形形态,总结将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组成了等高线。
【师生活动】设问:地球外表上下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
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展示课本P55图3.16,带着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1〕通常根据等温线延伸的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的差异;〔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读上下温中心。
【活动三】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各题。
【师生活动】〔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4、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1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逐题讲述,大家逐题评判补充,教师逐题点击正确答案。
《地形和地势》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
![《地形和地势》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https://img.taocdn.com/s3/m/d3b0eafe6c175f0e7dd13729.png)
地形和地势教案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根本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开展的根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根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比照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外表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外表上下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上下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ff70660b844769eae009edae.png)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巴西经济学家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即依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水平,分为五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47—1961年),以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为特征。
其中,1947—195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1955—1962年期间为7.1%。
第二个周期(1962—196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3.2%。
第三个周期(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2%。
第四个周期(1974—198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1947-200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及平减指数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西经济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1948-1962年,除了1951年(4.9%)、1953年(4.7%)、1956年(2.9%)低于5%以外,其余年份经济增速都在5%以上,其中1958年达到10.8%,为这一时期的最高增速。
这一阶段,巴西年平均增速在7.6%。
经过1963年(0.6%)、1964年(3.4%)、1965年(2.4%)、1966年(6.7%)、1967年(4.2%)5年左右的经济低迷期后,巴西经济再次步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史称“巴西奇迹”。
1968年,巴西经济增速达到9.8%,此后连续6年经济增速保持在9%以上,其中1973年甚至达到14%!此后,除了1976年曾经达到过10.3%外,迄今为止,巴西经济增速再也没有达到过两位数。
“巴西奇迹”阶段(1968-1974年),巴西经济增速年均达到10.7%,为巴西战后经济发展最快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巴西经济开始出现战后以来的负增长,至2009年,一共出现过6次负增长,分别是1981年(-4.3%)、1983年(-2.9%)、1988年(-0.1%)、1990年(-4.3%)、1992年(-0.5%)、2009年(-0.2%)。
增速在0-5%之间的有16年。
中国、巴西、韩国制造业对比
![中国、巴西、韩国制造业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e42e514ff00bed5b9f31da2.png)
单位增加 值 % 2011 15.96 26.45 19.41 22.15 28.33 5.55 25.70 31.97 17.61 23.68 24.44 21.57 24.40 17.88
单位增加 值 % 2011 30.17% -44.20% -43.39% -45.26% -38.87% -20.52% -41.77% -24.72% -44.38% -31.04% -42.16% -0.44% -47.35% Biblioteka 26.79%中国 低 技 术
中 低 技 术 中 高 及 高 技 术
劳动效率 能源效率 单位增加 研发投入 万美元/ 固定投资 万美元 出口比重 值 人 % % /TJ % % 2008 2011 2009 2009 2011 2011 食品、饮料、烟草 1.72 0.211 43.94 16.22 4.40 24.32 纺织业及制品 0.98 0.220 36.78 10.89 25.19 22.53 皮革业及制品 0.58 0.096 36.39 31.97 25.67 19.75 木材加工及木制品 0.59 0.125 40.30 15.64 4.16 22.45 造纸、印刷及出版业 0.77 0.290 41.78 6.10 2.60 24.19 炼焦石油及核燃料 6.21 0.125 44.68 0.22 3.68 17.80 橡胶及塑料 0.82 0.415 41.97 11.31 13.86 18.70 其他非金属矿物 1.87 0.224 40.99 1.67 4.51 27.44 金属及金属制品 3.75 0.532 45.44 1.51 6.62 19.71 其他机械及设备制造 1.89 0.846 39.86 20.13 14.32 21.04 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 1.90 1.080 42.29 39.89 33.84 16.14 交通设备制造 2.23 1.133 38.26 20.31 11.68 19.47 回收加工及其他制造业 0.901 0.61 49.33 30.53 58.53 22.67 化学及化学制品 2.84 0.642 44.88 2.45 9.85 20.62
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
![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758d4a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e.png)
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韩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但其现代化却是在二战后才开始加速推进的。
经过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韩国已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本文旨在探讨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就。
韩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二战后,韩国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争结束后,韩国进入了重建和复兴的阶段。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例如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和社会福利计划等。
这些计划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1960年代,韩国实行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出口业。
韩国政府还大力吸引外国投资,积极拓展经济建设。
这些政策为韩国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980年代,韩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以至于韩国被誉为“两只老虎”之一。
在1990年代,韩国继续发挥其制造业的优势,开始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扩展。
该阶段的代表性产业包括三星、现代、LG等韩国知名企业。
韩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此时,韩国经济崛起的速度已经赶上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2000年后,韩国的科技创新被认为是该国的新引擎。
韩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许多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的发源地。
同时,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经济和社会水平不断提高。
韩国现代化的主要成就韩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韩国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韩国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一、经济发展韩国现在是世界第十三大经济体,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从经济亚后立足出发,无论是出口、制造业、高科技、电子通信等产业现已发展成熟,并且在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二、军事实力韩国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韩国采取自我保护和国防的措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系统之一,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
三、文化影响力近年来,韩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K-pop、韩剧、韩菜等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关注,韩国的文化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东亚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巴西经济(论文)
![东亚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巴西经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9ee8fa0c22590102029dd2.png)
东亚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巴西经济论文标题:东亚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巴西经济论文作者陈才兴 一 巴西的经济规模相当于阿根廷的3倍或墨西哥的2.5倍,其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整个拉美GDP的45%,达到8000亿美元,居世界第8位,是韩国的2倍,比中国GDP还多。
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巴西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仅次于中国,约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1998年约达250亿美元。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巴西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新兴工业国家外债证券市场上,每天近一半的交易是通过巴西证券市场进行的(注:巴西《圣保罗州报》,1998年9月13日。
)。
在资产总额达8731亿美元的拉美100家银行中,巴西银行最多,有42家,并囊括了前5名,在拉美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
外资银行自1997 年开始大举进入巴西,从1995年的200家增加到1998年的2000 家(注:墨西哥《至上报》,1998年6月27日。
)。
巴西虽在经济结构改革方面不及其他拉美国家早和快速,但自卡多佐总统上台执政以来,积极推动和完善国家的民主制度,深化社会改革,关心社会问题,使国家的政治局势保持稳定。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卡多佐在1994年任财政部长时提出并实施消除通货膨胀的雷亚尔计划,1995年执政后,确保稳定经济的发展计划继续顺利实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战胜了困扰巴西长达10多年的通胀恶魔,使通胀率从1993年的2500%猛降至1997年的4.34%。
巴西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向海外投资者开放市场;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从1991年到1998年7月,已有78 家国有企业被民间收购;降低关税,平均关税率从1988年的55 %降至1995年的12%;同时,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
结果,从1994年起,巴西经济逐渐摆脱困境,连续3年保持年经济增长率4%左右的水平;物价稳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购买力得到很大提高,个人消费急剧增长,储蓄等个人资产开始出现流动,信贷也比以前更容易了,低收入者也开始拥有汽车、冰箱和空调等。
《人口》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
![《人口》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2)](https://img.taocdn.com/s3/m/168bb3f0b7360b4c2f3f6468.png)
人口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目前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能说出我国的人口的根本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重点难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政策自主学习4.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
5.阅读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①从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或慢〕。
②到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说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顶峰。
到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00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顶峰。
③新中国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或慢〕。
6.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影响?7.我国人口多、人口增长快,我国现在实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8.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分析:①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以黑龙江省和云南省市为界。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面积最大的省是。
知识小结人口特点:人口大,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给和____________众带来巨大压力。
多世界上人口的国家的人口国策: ,人根本内容是,口;具体要求是。
人口多少人口密度: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为界,人口东西反响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有关我国人口增长的正确表达是〔〕口开始减少c.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4.现今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A 江苏B 山东C 河南D 上海5.下例地理分界线中是我国人口线的是〔〕A秦岭---淮河 B黑河—腾冲一线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D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6.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国在人口方面的根本国策是〔〕A积极开展人口 B逐渐增加人口 C设法减少人口 D实行方案生育二、填空题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总数为____ 占世界人口的_________,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相适应,我国把___________实行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改革及效果研究_李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改革及效果研究_李洁](https://img.taocdn.com/s3/m/781d537127d3240c8447ef78.png)
中国拉美史研究会济南年会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改革及效果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副研究员 李洁[内容摘要]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但多年来却深陷于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中无力自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在经济方面力图摆脱经济危机,建立强健的货币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政策上试图缩小贫富差异,实现社会稳定。
本文对其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了归纳,进而分析和评价了其政策执行效果。
[关键词]巴西 经济改革 新自由化 公平与独立前言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是世界第9大经济实体。
整个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巴西一方面依赖外资外债谋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一直试图通过国家计划干预来纠正因对外依附造成的受制于人,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失调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对外资的爱恨交织贯穿于巴西发展近现代史,这种矛盾与困惑始终萦绕在巴西人心头。
尽管巴西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积累运动对不发达国家影响,并对著名的依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巴西却仍然无力摆脱对外国资本和技术的依附。
在经济全球化的门户开放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界配置成本的降低使各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面临到同样的问题——如何权衡开放的利弊以及引进外资的限度。
国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与处理方法将决定该国今后长期的发展路线,稍有不慎,后果会相当严重。
以巴西为例,大量引进外资,特别是举借外债这种做法固然在早期(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效果明显,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巴西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丧失了某些重要产业自主权,高通胀、高负债、分配严重不公都达到世界之最)——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增长极限,按照巴西人自己的说法,巴西已沦为昔日经济增长模式的“囚徒”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减少国家干预的市场化改革及增强民众参与性的民主改革。
巴西行业简介
![巴西行业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1e89202de80d4d8d15a4fbd.png)
巴西工业竞争力分析苏振兴内容提要巴西是拉美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经过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一方面,巴西原有的工业基本都保存下来,但新增的产业部门和生产能力很少;另一方面,私有化和外资并购导致工业企业产权发生大变动,工业品出口所占世界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但在微观层面,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普遍有所提高。
文章对巴西四大工业部门当前的竞争力状况做了具体分析,并指出了巴西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巴西经济改革工业竞争力分析巴西是“金砖四国”之一,是拉美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
90年代,巴西经济增长率较低,在国际上似乎不大受人关注。
但是,巴西幅员辽阔,人口1.8亿,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矿物资源和水力资源,工业化程度较高,对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和出口形势的改善,巴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新近巴西政府宣布发现重要的近海石油储藏,初步估计储量为400亿桶。
因此,国际舆论对巴西的发展前景普遍充满乐观的期待。
在当前全球化的世界中,巴西经济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本文拟就巴西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进行初步分析。
一、经济改革对工业部门的影响巴西90年代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改革。
改革以前,巴西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把工业化推进到了中期发展阶段。
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放松管制,或称“非调控化”,如停止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控,取消市场保护,取消对外国投资的限制等。
2,对外部门自由化,如降低关税与非关税限制,开放资本账户等。
3,私有化,重点是对制造业和公益性服务业部门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
经济改革对整个工业部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产权大变动。
工业企业产权变动是私有化的结果。
90年代,巴西先后将冶金、矿产开发、石油化工、电力、金融服务、电信等产业部门私有化。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04657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a.png)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学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知识后,相信同学们对此知识又能更好的掌握学习了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外因:(1)美国的援助内因:(2)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3)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5)成立欧盟2、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工业生产已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2)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3、欧洲一体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2007年,欧盟已有27个成员国。
目前有27个成员国(2016年,英国脱离欧盟)4、欧盟成立的影响:(1)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发展;(2)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3)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5、欧盟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二、日本的崛起1、日本崛起的原因:外因:①美国援助日本内因:②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发展教育和科技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等2、现代日本崛起的表现:(1)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3)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拓展延伸1、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点:重视教育;善于引进先进科技;美国的援助;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中国借鉴:(1)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3)坚持改革开放;(4)制定适合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看材料,分析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美苏争霸的加剧,欧洲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到有必要加强合作。
《祖国的首都——北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6)
![《祖国的首都——北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6)](https://img.taocdn.com/s3/m/9faa5313700abb68a882fb9d.png)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北京的位置、范围,并能对北京的地理做出简要评价。
2、能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3、让学生学会了解一个城市的根本认识方法和思路。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应该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对于北京的自然环境应抓住其区位优势的分析,正是位置优越才会悠久历史,才会成为首都;对于北京的历史,应抓住悠久历史与今天北京的无数名胜古迹及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对于北京的开展应始终以北京的城市职能为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合理开展区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北京的区位优势、悠久历史。
2、北京的城市职能与城市开展。
教学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大家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她处在哪个位置,主要职能是什么?指导预学: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1、说一说:北京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2、北京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哪些?3、北京未来的开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交流探究:1、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答案更准确。
2、活动〔一〕〔1〕读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观察图6.3,描述一下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地势特点。
活动〔二〕〔1〕阅读: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2〕了解北京的局部名胜古迹。
〔3〕古城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有效保护的问题。
近年来,参观北京故宫的游客数量剧增,给故宫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说说你的看法。
精导: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有选择性的精讲局部内容一、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北京,各种国际会议在此频繁召开,北京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正日益密切。
二、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市我国历史文化古城和古都之一。
巴西与韩国迁都成败之比较
![巴西与韩国迁都成败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1c4db6943323968011c928f.png)
巴西与韩国迁都成败之比较作者:刘宁来源:《世界文化》2015年第07期巴西成功迁都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全称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东濒大西洋。
巴西国土北部是圭亚那高原、西部是亚马逊丛林,西南部是查科平原以及巴西高原,南部为坦荡的高原牧场。
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国土面积为851196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21亿。
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
巴西迁都动议巴西第一个首都是萨尔瓦多(1549一1763)。
1763年巴西迁都于风光秀丽的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
两百年来,由于不加控制,过度开发,使这座城市急剧发展,不仅是巴西的政治、行政管理由心,而且成了经济、文化中心。
城区内工厂林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经济、文化活动不断增加,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环境恶化,使里约热内卢在人口、交通、能源、环境污染等方面不胜其负,难以履行首都作为政治、行政管理中心这一真正职能。
为了使首都彻底摆脱上述沉重负担和压力,也为了开发西北广大内陆地区、使内陆与沿海的经济得以均衡发展,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迁到巴西高原中部。
于1960年4月21日在一片红土荒草上新建成了一座拥有八个卫星城市、占地5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万的新首都——巴西利亚。
有一种观点认为首都应该设立在国家版图的中央为佳。
因为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命脉之所在。
从国防和国家中枢安全考虑,首都周围理应有一些领土为屏障,使得门户不至太开敞。
巴西把首都从滨海城市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高原中部的巴西利亚,当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但是重要的原因还是借助首都作为行政管理中心的作用,以她的繁荣和发达,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使原来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得以均衡发展。
这也是巴西政府迁都的初衷。
巴西政府在选择新都位置时,十分注重自然和人文条件。
城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的方法确定的。
当时政府提出,新首都选址应充分考虑气候、水源、地形、土质、交通、能源、风景资源等条件。
从“巴西、韩国”看我国的协调发展
![从“巴西、韩国”看我国的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c7407e1a37f111f0855b77.png)
从“巴西、韩国”看我国的协调发展摘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但在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上,受资源环境状况、改革与调整的进程、社会稳定程度以及国际市场等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会陷入一种瓶颈状态。
本文通过对巴西、韩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走上的不同发展道路进行比较,试图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巴西;韩国;中等收入陷阱;我国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在迈向人均 GDP在1万美元以上高收入国家行列时,由于经济发展仍然过分依赖外部因素,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中集聚的社会矛盾在此时期集中爆发,贫富分化和贪污腐败严重,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并难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停滞徘徊期。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韩国和巴西逐渐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2008年韩国跻身高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行列。
与此对照的是,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科技创新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要素1.实施科技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先决条件。
上世纪90年代,面对国家竞争力提高日益依赖科学技术和国际技术转移环境逐渐恶化的形势,韩国政府为了减轻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技立国”战略,开始重视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韩国政府工业化中后期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韩国政府工业化中后期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ced7bde915f804d2a16c123.png)
韩国政府工业化中后期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启示韩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其工业化进程加快,到1970年代末,韩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由于其重化工业化过程,主要是靠政府主导与推动下重机、重化工业一边倒的投资强行实现的,导致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此后,韩国政府对其产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经济”逐渐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大大减少对于企业活动的直接干预,积极改善市场环境与增进市场功能;政策重点也从促进重化工业的集中的投资,转向以经济手段支持引进设备的国产化、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升级,进而实施“科技立国”战略。
这些政策调整实施后,韩国经济很快从危机的泥潭中脱身而出,在又经历近20年的快速增长以后,到1996年时韩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一、韩国政府工业化中后期促进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一)韩国促进工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政策思路第一,恰当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韩国早期推行的是政府主导的1/ 7市场经济模式,注重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政策调整更多地重视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了行政力量对产业结构形成的干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发生了转变,新的产业政策是,通过自由竞争,诱导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坚持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同时,实施“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采用经济手段加速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是在具有资本密集性质的重化工业领域积极支持企业“技术革新、提高效率”与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依据国际市场变化,鼓励传统重化工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同时重点发展计算机、精密仪器、精细化工、电子机械等新兴产业;三是整顿轻纺、纤维、染色等低附加值产业,着力促进电子工业为核心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
第三,鼓励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成为产业政策的重中之重。
试论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
![试论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232fa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9.png)
试论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试论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非经济因素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室教授陈才兴内容提要: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及之后的结构性改革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课题,并进行了大量研究。
论文在论述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拉美国家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历史因素、人口和地理因素及政治因素进行了剖析。
这对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及之后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二战后拉美工业化非经济因素对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曲折变化,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视角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论述。
但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大国的拉美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且各国和各地区间差异很大,只考察经济因素就显得非常不够了。
拉美国家的复杂性决定了该地区进行的工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相当艰难的过程。
因此,单纯用经济因素来解释20世纪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及之后的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金融危机等诸种经济现象,有很多方面就解释不通,或不能完全解释通。
所以要借助历史的、政治的、社会和文化的各种非经济因素,综合到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把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中诸多问题弄明白。
本文力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索。
一、二战后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特征20世纪30年代开始,特别是二次大战后,许多拉美国家几乎先后都走上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道路。
但拉美国家的这种工业化既与早发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也与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采取的“进口替代”政策有别。
智利经济学家菲尔南多·法贝尔把拉美国家这种工业化说成是一种“被扭曲的工业化”(la industrialización trunca);1美国的费雷特里克·斯勒顿·韦弗把它说成是“进口替代和半工业化”(Import Substitutión and semi-Industrialización)。
韩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韩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ed133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4.png)
韩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韩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2013-01-28 12:16:12)转载▼分类:转载其他标签:杂谈一、战后韩国经济腾飞史1、积蓄势能时期(50年代)建国时的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
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
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
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
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
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
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
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
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
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
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
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
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了势能。
2、势能开始转为动能时期(60年代)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
这是一个对后来韩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人物。
他统治韩国约20年,是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政治上独裁专制,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左翼的二十年。
正是在这20年中,韩国的人均GDP超过了朝鲜。
(1960年,朝鲜人均GDP是253美元,而韩国只有82美元。
1970年时,朝鲜人均GDP是400美元,而韩国达到了410美元。
到1976年,朝鲜人均GDP是530美元,而韩国到达了1000美元。
从1962年开始,在朴正熙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苏联发明的那个概念:“五年计划”。
这种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似乎已经成为苏联乃至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招牌。
但不必因为听到韩国这种反共急先锋的国家也采用这东西而感到惊奇。
论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用
![论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1d4493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8.png)
论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用
程晶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33)5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源源不断地供应盟军战略物资,派兵作战,积极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总页数】3页(P642-644)
【作者】程晶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77.52
【相关文献】
1.农业在巴西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基于巴西人均GDP突破万美元视角 [J], 陈春生
2.不同类型液体水化作用下海相页岩巴西劈裂破坏特征 [J], 杨海; 李然; 石孝志; 尹丛彬; 梁兴; 赵金洲; 李军龙; 朱炬辉; 耿周梅; 伍洲
3.探析电视体育解说的心理引导作用——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中国对阵巴西)为例 [J], 李子豪
4.探析电视体育解说的心理引导作用——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中国对阵巴西)为例 [J], 李子豪
5.巴西含羞草不同试剂提取物对3种蜜源植物的化感作用 [J], 袁洋;杨绍堂;石洪峰;刘贺贺;黄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拉美史研究会济南年会论文二战后巴西与韩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室教授 陈才兴20世纪8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债务危机后,原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拉美国家被东亚“四小龙”迅速赶超越。
从那时起,拉美现象就成为国际比较研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负面案例。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经济发展战略或发展模式的视角,发表了大量文章,往往把拉美一些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起伏和东亚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简单地归结为一方采取“进口替代”内向发展,另一方采取“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的结果。
但仔细研究发现,离开各自具体的历史和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光从政府采取的战略措施来论述,很难说清楚。
实际上,拉美国家和东亚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都采取过许多形式相似的政策措施,只是由于双方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受诸多不同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体制、机制等的不同所致。
本文拟以两个地区有代表性的国家巴西和韩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为例,剖析历届政府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形成后果的异同,究其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二战后,巴西和韩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都呈现出如下特征:一、两国工业化发展都由政府主导,具体制定每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巴西自二次大战后开始制定全国性发展计划。
在1956-1961年,库比契克政府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包括5个部门30个项目的目标计划(发展纲要),在巴西建立了汽车工业、造船工业,以及重型电机制造业等,同时,钢铁、有色金属、重化工业、造纸和纤维生产等部门也取得很大的发展。
1968-1974年,巴国内生产总值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获得空前的发展和扩大。
1972-1974,巴西政府制定了第一个赶超发达国家的全国发展计划。
韩国政府于1963年设立了经济企划院,后更名为经济计划部,由副总理直接领导,是韩国最具权威性的经济代理机构。
自1962年起,韩国连续不断地制定“五年计划”。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时期。
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
韩国的五年计划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经济发展计划。
巴韩两国在普通日用消费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转向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并对此都采取各种类似的鼓励重化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如限制进口,以出口业绩给予进口特权,以及低利贷款等。
在推进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两国政府都大力扶持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两国政府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曾交替采取过“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政策措施同所有后发的工业化国家一样,巴、韩两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都是从进口替代开始的,不同的只是,由于国家大小和经济发展基础和历史有别,两国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起止时间、经历的长短及保护政策水平高低不一而已。
巴西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大危机导致国际贸易萎缩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外部条件变化,迫使巴西加快发展原先需进口的本国工业消费品。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国内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只有在农村进行根本的结构改革后才会出现),因此,当本国的普通日用工业消费品很快饱和后,加上朝鲜战争结束,世界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下跌,而机械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于是,巴西政府遵循发展主义理论,工业化由国家直接主导,加速发展重化工业,重点集中于建立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这被认为是走向经济独立的一个必要步骤,也是工业发展长期规划的基础。
为此,政府不仅对汽车、钢铁工业和家用电器等一些基础工业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还为保护这些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幼稚工业”,制定了严加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
到60年代末,由国家高投入,靠高保护和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推进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导致民族工业失去了发展活力,造成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工业产值增加主要来自电力、钢铁、汽车家电等国家重点保护的行业。
而为大众消费用的工业品供应量却增加不大.出现了高档消费品工业快速发展,而大众化的消费品工业却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另一方面,巴西国内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外债的增加,由此引发的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严重困扰着巴执政当局。
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却要大量进口工厂成套机械设备,但债务的增长意味着必须要增加出口量。
从外部看,当时世界贸易正异常活跃,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充裕,能提供低息贷款资助巴西的进出口,促使其经济高速增长。
正如巴西经济学家马里奥·西蒙森所指出的:“巴西很难缩减它的进口率,而出口额的增加是巴西能够吸收外资的必要条件。
”1为此,巴西政府决定改变1马里奥·西蒙森、罗伯托·坎波斯:《现代巴西经济》,里约热内卢,1979年版,第16页。
原有的经济发展方略,“立足于自己的发展思想被抛弃,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模式。
”其“政策的重点从国内市场转向国外市场”2。
政府通过税收、信贷、补贴、价格、汇率等各种财政手段,刺激工业品出口,争取外汇和外资,以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韩国的工业化进程明显晚于巴西,它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生存和发展,才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其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工美国援助的小麦、皮棉和原糖为主的所谓“三白产品”(即面粉、棉花和糖),当其“进口替代”初级阶段生产发展因国内市场饱和而达到极限时,正逢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限制外资,实行国有化的机遇;及时转向了市场化发展取向的“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模式。
它充分利用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本地相对比较优势,大力吸收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许多行业在国际市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
进入70年代,随着其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困难时,它继续捕捉发达国家提供的各种有利“机遇”, 采取进口替代政策,发展重化工业,将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造船、电子和机械这6个部门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对其加以有力地扶持。
政府发展前3个部门是为了实现工业原料的自给自足,发展后3个部门则是为了出口,以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品结构的升级,让大量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1981年,其重化工业品出口已超过了轻工业品的出口。
三、两国都实行过军人统治,在军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两国经济都出现过“奇迹”。
巴西军人于1964年上台执政后,继“制度重建与现代化”、“重新取得经济增长”的任务完成后,进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图按计划目标,将“巴西提升到发达国家行列”。
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获得空前的发展。
1968—1974年巴西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0%(其中1973年高达14%),被誉为“巴西奇迹”。
1961年,韩国的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开始了长达18年的军人统治。
期间韩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1961—1972年,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则被誉为“汉江奇迹”,并于70年代韩国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
那时,两国经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标志是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工业所占比重扩大.而且,都已建立起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由于巴西和韩国国情不同,国家大小和国力底基不同,工业化发展的起步有早有晚,2 米尔顿·布拉格·富尔塔多:《简明巴西经济》, 里约热内卢1984年版,第173页。
各自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与世界体系的联系程度不一,适逢的机遇也有大有小,加之,不同时期两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所以在各自工业化发展中呈现出了如下不同的特点:一、 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遗产不同巴西独立后,同其他许多拉美国家一样,走上了主要发展出口农矿业的道路。
1930年革命前,巴西的当权者是农业——贸易寡头集团的代表,政府对发展工业基本上是漠不关心的,有时甚至表现为公开的敌视。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咖啡业寡头集团失去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但强大的大庄园主等传统势力依存。
一批以经商起家,而后将经营活动扩展至金融和工业生产领域,实现其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私人工业垄断财团,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期间,它们的活动特别活跃。
这些财团同大庄园主和传统寡头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主要集中在巴西经济发达的东西部三角地带。
其中半数以上在圣保罗州和圣保罗城。
在里约热内卢州及里约热内卢城,大财团也较集中,米纳斯吉拉斯州和维洛奥里藏特也有少数大垄断工业财团。
据1961年统计,在巴西全国6818家大公司中,资产在100万克鲁萨洛以上的公司有66家,它们的资产总额占全国大公司资产总额的46%,在巴西,工、商业及金融领域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
在这66家公司中,32家为外资企业,其余34家为巴西企业,其中15家为民族私人资本大财团。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国有企业虽有较大规模发展,但这并没有改变民族私人大财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是其经济活动的领域有所改变而已。
大批中小民族私人企业特别弱小,这也是政府在发展重化工业时,大力创建国有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国历史包袱比巴西少,反对工业化力量比巴西弱得多。
其工业财阀企业最早出现在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前,80%的财阀企业获得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人遗留的财产。
财阀企业的兴起与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李承晚政府在发放美援的过程中,有能力接近政府的企业获得了特殊的照顾。
朴正熙上台执政后,基本改变了财阀企业的这种不正当的资本积累方式,并通过‘出口导向’的市场化改革,使他们在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不断革新和现代化。
进入70年代后,随着重化工业的兴起,在政府倾斜政策的鼓励和刺激下,财阀企业迅速积极参与,其重型化与国家的重工化始终紧密结合,并同国有企业一起更加积极而有力地介入世界市场。
二、 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同巴西独立后,由于长期推行农矿业出口方针,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它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从此,巴历届政府领导人通过对本国多灾历史命运的反思,经济民族主义3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第123页。
不断高涨,力图寻求自强、自立发展的决心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战后,巴政府决定以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中心,对本国脆弱的经济基础加以改造。
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为了迅速改变出口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品的不利局面,尽快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处境;另一方面,指望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巴西经济独立、政治自主的大国构想。
巴西政府在第一个全国发展计划中提出,巴西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跨入发达国家行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