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立嗣——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立嗣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生于1654年,卒于1661年,8岁即位。

1723年,69岁的康熙皇帝大行,在位近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东征西讨、南攻北略,初步奠定了中华帝国的辽阔版图。

1661年,正值青春年华的顺治因病去逝,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玄烨继位,在其祖母(皇太极之后妃、顺治之母)孝庄太皇太后的辅助下,开始了他治国平天下的帝王生涯,16岁时,康熙亲政,辅政大臣鳌拜专横跋扈,日甚一日,因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其政见不同,竞被鳌拜矫诏处死,为确保政权的稳固,康熙计除鳌拜,掌握了绝对的统治权。

可是,奸佞刚除,藩乱又起,且势力日渐强大,已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生死存亡,康熙果断颁诏,决心“撤藩”。

撤藩令下达后,1673年,吴三桂率先起兵反清,耿精忠、尚之信也先后响应,反清势力占据了半个国家。

清王朝再次面临挑战,康熙运筹帷幄,以剿抚并施的策略分化尚、耿,力剿吴三桂,经过6年战争,一举荡平“三藩”之乱。

此时,郑成功之子郑经趁“三藩”之乱,出兵攻占福建、广东沿海7府,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水师出战澎湖,一举攻克台湾。

1690年,噶尔丹组织力量东征,深入内蒙古乌珠穆沁,并在乌尔会河打败清军骑兵。

对清廷构成了具大威胁,1695年,康熙兵分三路,御驾亲征,噶尔丹迅速溃退,后因军粮不继,大军班师。

1697
年,康熙临宁夏,指挥对噶尔丹的剿灭,兵分两路,扫平了噶尔丹势力。

1685年至1688年,康熙为收复领土雅克萨,与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最后,双方派使节反复谈判,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平等条约的形式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可以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噶尔丹是康熙在位之时为巩固政权,维护统治而演绎的精彩妙笔,这些成就充分反映了康熙武治上的超凡能力。

另一方面,康熙在文攻上的卓越才能也为大清平定四海、稳定人心、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做出了贡献,为此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一系列亲民、爱民措施,使清朝统治阶层在中原大地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也由此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人们认为,康熙帝前无难事。

可以说,他心想事成,一路顺风。

但是,在皇储选择的问题上,这位英明的皇帝却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的决策屡屡造成重大失误,这给他本人精神上以极大的刺激,真可谓外患易平,萧墙难测。

平民百姓有句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为“立嗣”这一挠头的“家务事”殚精竭虑,终难定夺。

最终的结果证明其不愧为一代英明君王。

康熙采取的是汉民族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汉民族宗法制度的核心,即至高无上的皇位应该由正皇后所生的嫡长子继承。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

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

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

满族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权位继承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金,称汗。

他在生前发布谕旨明示,在他死后,他的汗位由八大贝勒共同议定,而不由他本人生前指定。

他死后,经八大贝勒的明争暗斗,四贝勒皇太极即汗位,是为清太宗。

皇太极建立大清,称皇帝。

他不幸突然死亡。

关于接班人,死前他没有留下片言只语。

经过激烈的斗争,皇太极之子6岁的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帝死前立下遗嘱,立8岁的次子玄烨为皇太子,没有立长子福全,原因很简单,因为玄烨出过天花,而福全没有出过。

当时天花是不治之绝症。

总之,在此之前的满族,没有形成一个规则固定的权位继承制。

康熙皇帝先后拥有55个儿女,皇子35人,公主20人,其中长大成人的皇子20人,公主8人。

康熙十四年,22岁的他就册立了不满2岁的皇二子胤祉为皇太子,这样早地册立皇储,是由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当时三藩之乱正炽,又有朱三太子一说,不免蛊惑人心。

为稳定政局,遂诏告天下,正式地册封了皇太子。

康熙帝册立皇太子,是清朝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当时,康熙皇帝只有2位太子,皇长子4岁,但其母尚无封号,地位低微,而皇二子是皇后所生,为嫡长子,因此被定为皇太子,即皇储。

康熙帝
对皇太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安排学识渊博的硕彦大儒为皇太子的老师。

皇太子2岁起养尊处优,他是皇帝之下第一人,是未来的皇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熏染,皇太子逐渐由一个纯真的童稚蜕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人,有点像个冷血动物。

对于精心呵护他的皇阿玛康熙帝,他也没有表现出些许应有的子对父的回报之情。

康熙给过他表现的绝佳机会,但他竟然毫无察觉,这只能说明他已经形成了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怪僻的个性。

康熙二十九年,37岁的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因患病滞留在塞北行宫。

他十分想念17岁的皇太子,于是召其前来行宫,不料,从京城赶来的皇太子对病中的皇父毫无关切体恤之情,神态冷漠,行同路人,这使热望中的康熙非常失望立即命其回京。

康熙帝不知道,皇太子非常厌恶在皇父身边,因为这里没有他所要的个人自由,管你生病不生病,关心的只是自己。

这件事,使康熙帝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生性宽厚的康熙总认为皇太子是可以教育好的,因此,康熙帝采取了打击其党羽以警醒其本人的作法,希冀皇太子能够自觉转变。

但此举并没有遏止皇太子的恶行。

康熙四十七年,55岁的康熙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废掉33岁的皇太子。

皇太子当了31年了,废掉他,说明自己31年的教育、心血、熏陶、希冀,完全付诸东流,同时,从此自己的爱
子皇太子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可想而知,当时的康熙作出此决定是多么地艰难!
上谕是在京外打猎时颁布的。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于行猎驻地,召集群臣于行宫前,命皇太子跪于地,愤怒地训斥他,斥他“专擅威权,纠集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

当即将其拘执,将其党羽6人正法,4人发配盛京。

回京后,诏告全国。

康熙帝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

他对皇太子是又爱又恨。

颁布上谕时,他痛心疾首,“痛哭扑地”,“涕泣不已”。

此时的康熙帝心力交瘁,痛不欲生。

一个事业成功的伟大皇帝,怎么就教育培养不好自己的亲生儿子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储君空缺,为诸位皇子争夺储君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各位皇子,以及围绕各个皇子形成的一个个皇子党,便展开了激烈的党争。

心力交猝的康熙不断地召见诸皇子,对他们谆谆告诫,让他们“勿令生事,安分而行”。

但是,在巨大的皇权的诱惑下,众皇子不但不收束脚步,反而变本加厉,铤而走险。

这使康熙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下一步怎么办呢?环顾诸太子,没有他中意的接班人。

这中间,他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一次“官”意测验,结果也不令他满意。

万般无奈,在废掉皇太子只有两个多月后,康熙下令释放了皇太子,并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日,复立皇太子。

复立的皇太子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依然我行我素,放荡不羁,沉湎酒色,结党营私。

并时常对皇父发出怨恨之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经3年零7个月的观察等待,认为他“怙恶不悛”,“毫无可望”于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废掉了皇太子。

此时,康熙帝59岁,皇太子39岁,这位皇太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至此,康熙下诏,任何人不得再议立嗣之事,违者立斩!可每每独卧歙辇,苦苦无所,其心累又有何人知?事实上,康熙的一生太英明,太优秀,哪一个儿子也无可与其比拟。

那一时刻,不仅仅是康熙本人,所有的内大臣都已为立嗣之事茫然无措。

康熙五十八年冬,万般无奈的康熙帝在畅春院召见几位跟随自己近一生的张廷玉、方苞等几个老臣,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征询各位大臣对立嗣的看法,此举完全让跟随他几十年的老臣惊呆了!
当众位大臣轮数各位皇子的种种优点之后,倔强的康熙质问方苞:历来皇上只有一个,你给朕一个唯一的答案!当伏身在地的方苞一字一句道出:为保大清三代江山,此时皇上选皇子不如选皇孙!
一代明君康熙皇帝,如梦方醒,仰天长啸——朕,终可以安心了!来人,上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