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聪明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与ET-1及CGRP水平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聪明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与
ET-1及CGRP水平影响
刘金榜;李筠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连续服用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以及内皮素-1 (ET-1)、CGRP水平,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LV、ARVA、BA、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T-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d及7d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50%优于对照组84.80% (P< 0.05).结论益气聪明汤能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治疗疗效,并且能改善患者的血流速度,调节机体的ET-1和CGRP水平,安全可靠.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8(027)012
【总页数】4页(P2123-2125,2128)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益气聪明汤;血流速度;内皮素-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作者】刘金榜;李筠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000;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陕西宝鸡7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5
眩晕临床患病率达20%~30%[1]。

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较为多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指由于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障碍,导致大脑后循环缺血、脑部血流不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头重、耳鸣、胸闷等,并可伴随有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视力缺失等症状。

该病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可最终导致脑梗死[2],因此早期有效的干预治疗非常有必要。

长期以来眩晕病的诊疗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在规范诊断、精准治疗方面有所欠缺,现代医学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扩血管、增强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等,但是疗效并不理想[3]。

近些年来,关于眩晕的研究有了重要突破,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热点。

中医学在该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传统方剂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速度及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4]和 2017 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5]。

中医诊断标准及气虚血瘀证候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眩晕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入组前均经颅多普勒检查(TCD)提示有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者;其他疾病
所致眩晕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发性硬化等;有意识障碍、痴呆、严重精神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


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44~71岁,平均(50.21±6.03)岁;病程(5.16±3.42)个月。

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5~69岁,年龄(49.16±5.82)岁;病程(4.59±3.81)个月。

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参照相关文献[7]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 mg×20粒/盒)口服治疗,每次10 mg,每日2次,症状缓解后
调整为每次5 mg,连续服用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聪明汤加减:黄芪15 g,党参15 g,葛根20 g,蔓荆子 10 g,升麻 10 g,白芍 15 g,黄柏10 g,炙甘草5 g。

头胀痛者加天麻10 g,钩藤10 g;恶心、呕吐者加旋覆花
10 g,代赭石15 g;胸脘痞闷、纳呆者加陈皮 10 g,木香 10 g,苏梗 10 g;耳鸣者加石菖蒲 10 g,远志10 g;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10 g,夜交藤10 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周。

1.4 观察指标血流速度测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测,检查指标
主要为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
速度变化。

ET-1、CGRP水平测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
血测定ET-1、CGRP水平。

1.5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相关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判定。

痊愈:眩晕等主要症状消失,证候改善≥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证候改善≥70%,且<90%。

有效:眩晕等症状略有改
善,证候改善≥30%,且<70%。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证候改善<3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中医证候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对于眩晕的中医症状分级评分量表进行评分,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 d及治疗后7 d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眩晕气虚血瘀证的中医症状主要包括:自身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神疲乏力,心悸少寐,健忘,精神不振,面色白,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其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为:以上每项中医症状按权重积分,记0~3分: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最后评定总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重。

1.6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1。

治疗后两组LV、ARVA、BA 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下同组别时间 B A L V A R V A观察组治疗前2 3.6 7±4.9 1(n=4 6)治疗后 3 5.9 1±3.7 6*△对照组治疗前 2 4.1 8±5.3 2 2 0.4 7±5.0 1 2 1.3 9±4.1 6 3 2.5 1±3.9 4*△ 3 4.5 7±3.5 9*△2 1.5 6±4.2 3 2 0.4 3±4.5 7(n=4 6)治疗后3 0.8 6±4.1 7*2 9.6 4±3.1 9* 2 8.6 1±5.2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T-1、CGRP水平比较见表2。

治疗后两组ET-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变化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T-1及CGRP水平比较(ng/L,±s)组别时间 E T-1 C G R
P观察组治疗前1 8 5.7 1±9.9 4 1 3.7 3±3.6 2(n=4 6)治疗后1 3 1.7 6±1 1.4 7*△ 3 3.4 8±3.5 1*△对照组治疗前1 8 4.3 7±1 1.4 6 1 4.0 7±3.6 4(n=4 6)治疗后1 4 0.5 8±1 0.5 1* 2 5.6 1±2.9 7*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3。

治疗后3 d及7 d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观察组总有效率9
3.50%高于对照组8
4.80%(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别
治疗后3 d 治疗后7 d观察组8.6 7±3.5 4*△ 6.5 9±2.3 7*△对照组1 2.2 4±2.8
9* 1 0.0 3±1.7 2*n 治疗前4 6 1 5.8 6±3.0 5 4 6 1 6.9 1±2.3 7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 n 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 4 6 1 3 3 4 3(9 3.5 0)△对照组 4 6 1 5 7 3 9(8 4.8 0)痊愈显效1 1 1 9 7 1 7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丹溪心法》曰“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位为脑,其证多为本虚标实。

其虚为肝脏、肾脏、脾脏之虚损,其实为风、痰、瘀、火等邪气为实[8]。

明代张景岳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气血亏虚,运化乏力,血脉瘀滞,致脑窍失养,清阳不升,或经脉受阻、清窍被扰而发为本病[9]。

因此,气虚血瘀为眩晕的重要病机之一。

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功能补气升阳,聪耳明目。

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补中,升阳健中;葛根、升麻具升阳之功,可升发清阳;蔓荆子具有清利头目之效,配合升麻、葛根,可使阳气上达头面;白芍为肝家要药,具平肝、柔肝、敛肝之效,黄柏可清下焦虚热,泻肝肾相火,二药以防升发太过。

诸药合用可令清阳上升,中气健运,如此则清窍得以滋养,精血得以濡养脑窍,从而使眩晕目障、
耳鸣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而眩晕自止[10]。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黄芪
能调节免疫、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减轻微血管病变[11];葛根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同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的作用[12];党参具有改善机体微循环以及机体血液流变学的作用[13]。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且疗效维持时间长,提示益气聪明汤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中医治疗疗效。

经颅多普勒检查(TCD)是一种能灵敏、有效的反映颅内动脉血流状态的检测手段,它能简便、快速、无创的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力学变化,从而为临床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可靠、客观的依据[14]。

本研究的检查指标主要为LVA、RVA及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
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益气聪明汤能使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状况。

ET-1和CGRP作用相反,分别具有舒张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参与眩晕的发病过程。

其中,ET-1能够促进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加速钙离子内流,从而导致血管痉挛,
造成动脉供血不足[15];而CGRP可以激活K+-ATP酶细胞通道、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从而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16]。

生理状态下,ET-1与CGRP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调节血管的舒张与收缩,维持血管形态。

当二者表达水平失去平衡则可引起椎动脉纤细、扭曲,导致眩晕发作[17]。

本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治疗后
的ET-1降低、CGRP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且观察组二者水平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因此笔者推测益气聪明汤可能通过对ET-1和CGRP水平的调整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聪明汤能减轻气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
临床症状,提高中医治疗疗效,并且能提高患者的血流速度,降低ET-1水平、升
高CGRP水平,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Neuhauser HK.The epidemiology of dizziness and vertigo[J].Handb Clin Neurol,2016,86(137):67-82.
[2]杨春霞,徐静,臧东静,等.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191-1192.
[3]单希征.眩晕医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武警医学,2018,29(2):109-112.
[4]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6.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
神经科杂志,2017,62(50):805-81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18-21.
[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2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7.
[8]李涵,杨明会,李绍旦.眩晕症病因病机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2):136-139.
[9]曹洁,齐瑞,王辉昊,等.颈性眩晕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38(9):1416-1421,1435.
[10]桂明进,鲍远程,张波.益气聪明汤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60-262.
[11]朱莉萍.黄芪的药理研究及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3):98-99.
[12]黄晓巍,张丹丹,王晋冀,等.葛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吉林中医药,2018,38(1):87-89.
[13]孙政华,邵晶,郭玫.党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3):174-176.
[14]孙明媚,焦富英.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5):154-156.
[15]李永凯.天麻素辅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浆ET-1和CGRP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2):162-165.
[16]孟祥峰.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RP、ET-1及 CGRP水平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572-1575.
[17]符传庆,廖兴富,郑庆扬.和解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浆NPY、ET-1、CGRP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6):1805-18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