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叶、果壳浸提液对大豆、花生种子的化感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 眯,陈 凯,雷小林,等.油茶叶、果壳浸提液对大豆、花生种子的化感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108-11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17.019
油茶叶、果壳浸提液对大豆、花生种子的化感作用
黄 眯1,陈 凯2,雷小林3,孙 颖3
[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江西南昌330032;2.江西省宜春市林业产业发展管理(油茶)局,江西宜春336000;
3.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油茶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32]
摘要:以花生、大豆为试验对象,研究油茶叶、油茶果壳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种子萌发及生长是否具化感作用,从而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为油茶林地套种作物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试剂对大豆和花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都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油茶叶水浸提液的抑制作用高于油茶果壳水浸提液。
油茶果壳对花生的生长指标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浓度为0.01g/mL时花生的胚根长、下胚轴长、鲜质量值最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整体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
本试验仅从大豆、花生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来判断油茶树体器官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是否有化感作用,具体的化感成分还需进一步鉴定。
关键词:油茶叶片;油茶果壳;浸提液;农作物;化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S344.3;S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7-0108-05
收稿日期:2019-11-06
基金项目:科研院所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编号:20161BBI90009)。
作者简介:黄 眯(1996—),女,浙江衢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E-mail:1045011306@qq.com。
通信作者:孙 颖,博士,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E-mail:120189271@qq.com。
油茶(Camelliaoleifera)别称茶子树,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种子含油率较高,具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和
栽培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1-2]。
研究证实,在油
茶林地中套种作物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还能提高油茶产量,“油茶树+农作物”组合的新模式成为油
茶产业发展的热点[3-4]。
化感作用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机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5-9]。
目前,油茶叶片、凋落物浸提液在前人的研究中发
现具有化感作用[10],但油茶果壳对林下作物的化感
作用研究较少。
花生、大豆是常见的油茶林地套种
作物[11-13]
,但油茶化感作用对花生、大豆种子的发
芽及生长情况研究鲜见报道。
本试验以油茶叶片水提取液和油茶果壳水提液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浓度的2种水提液对油茶林常见间作农作物(大豆、花生)的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从而在植物化感作用方面为油茶林地套种作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
油茶叶片采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山茶园内8年
生油茶树,品种为赣无2,油茶果壳为2018年赣无系列油茶果壳。
植物种子(太谷县农业科技市场购入):大豆品种为中黄13,花生品种为四粒红。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8月7日开始,8月14日结束,历时7d,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试验。
试验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步骤参考李
建波等的研究[14]。
1.2.2 试剂制备 试剂A:油茶叶用蒸馏水清洗后放入烘干机内80℃烘干24h至恒质量,用粉碎机打成粉末保存备用,按每1000mL蒸馏水40g干物质的比例室温下浸提4
8h(每8h用玻璃棒搅拌1次),用双层纱布过滤2次,得到浓度为0.04g/mL的油茶叶水浸提液母液,然后将一部分母液用蒸馏水分别稀释成浓度为0.02、0.01g/mL的叶、壳提取液,置于4℃冰箱内保存备用。
试剂B:将油茶叶换成油茶果壳,制备方法与试剂A方法相同。
1.3 测定方法及计算公式
用游标卡尺测定种子胚根长、下胚轴长,电子分析天平称量种子鲜质量,每个处理随机选取20粒种子,取平均值。
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计算方
法参考彭晓邦的方法[15],化感作用效应指数参照Williamson等的计算方法[16]。
当T(对照值)≥C
(处理值)时,化感效应指数(RI)=1-C/T;当T<C时,RI=T/C-1。
RI>0为促进作用,RI<0为抑制作用,绝对值的大小即为化感作用的强度。
表1 试验处理组
处理试剂试验对象
处理10.01g/mL试剂A大豆
处理20.02g/mL试剂A大豆
处理30.04g/mL试剂A大豆
处理40.01g/mL试剂B大豆
处理50.02g/mL试剂B大豆
处理60.04g/mL试剂B大豆
处理7(CK1)蒸馏水大豆
处理80.01g/mL试剂A花生
处理90.02g/mL试剂A花生
处理100.04g/mL试剂A花生
处理110.01g/mL试剂B花生
处理120.02g/mL试剂B花生
处理130.04g/mL试剂B花生
处理14(CK2)蒸馏水花生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20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试剂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处理对大豆的发芽情况具有明显的化感抑制效应,随着试剂浓度的升高,大豆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逐渐下降。
试剂A、B处理后发芽率大小顺序依次为处理7>处理5>处理4>处理6>处理1>处理2>处理3,种子的发芽速度和整齐度用发芽势来表示,处理5的发芽率大于处理4,但是发芽势却比处理4低,说明试剂B在0 02g/mL时延迟了发芽速度。
发芽指数反映的是种子的活力,表格中不同处理的发芽指数显著小于CK1,表明试剂A、B对种子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试剂A浓度为0.04g/mL时(处理3)的种子活力最低,受抑制作用最强,此时的化感效应指数绝对值最大。
试剂B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下降了14.00~18.00百分点、4.67~32.00百分点、10.09~28 88百分点,受抑制作用显著。
大豆各个萌发指标对试剂B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敏感程度最高的是发芽指数,发芽势次之,发芽率最小,3个浓度处理发芽率均与CK1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浓度试剂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
从表3可知,试剂A、B处理的花生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发芽指数的化感效应指数均为负数,可以得出试剂A、B对花生的发芽具有抑制作用。
试剂A使花生发芽率降低了14.00~18.67百分点,与CK2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8的花生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最低,此时种子活力受抑制作用最强;试剂B使花生的发芽率下降了4.67~7.34百分点,与CK2差异不显著。
发芽指数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13的发芽指数比CK2低出23.97,种子活力最低。
2.3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2.3.1 试剂A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由图1、图2可知,大豆种子胚根、下胚轴长随着试剂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胚根、下胚轴长与CK1差异显著。
不同浓度试剂A处理过的大豆胚根长度较CK1降低了9.29~18.10mm,其中浓度从0g/mL(CK1)升高到0.01g/mL(处理1)时,胚根长度下降最快,下降了9.29mm。
浓度为0.01g/mL(处理1)时大豆的下胚轴长约为CK1的1/2,当浓度提高到0.04g/mL(处理3)时的下胚轴长则降为CK1的1/3左右,各处理差异显著。
试剂A对大豆的鲜质量有促进作用,使大豆的鲜质量较CK1增长了0~0.23g。
除了浓度为0.02g/mL(处理2)大豆鲜质量与CK1相
表2 不同处理下大豆种子发芽情况
处理发芽率
(%)
化感效应指数
发芽势
(%)
化感效应指数发芽指数化感效应指数
处理142.00±1.15b-0.43236.00±1.35cd-0.50526.53±1.90cd-0.548处理240.00±1.55b-0.45933.33±1.79cd-0.54122.97±4.00d-0.609处理318.00±3.46c-0.75619.33±1.61d-0.73412.61±2.57e-0.785处理460.00±1.72ab-0.16768.00±2.36a-0.06448.67±1.98b-0.172处理564.00±1.56a-0.13556.67±1.72ab-0.22040.18±1.08b-0.316处理656.00±1.91ab-0.24340.67±1.03bc-0.44029.88±3.53c-0.491处理7(CK1)74.00±2.00a—72.67±2.14a—58.76±3.45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同。
表3 不同处理下花生种子发芽情况
处理发芽率
(%)
化感效应指数
发芽势
(%)
化感效应指数发芽指数化感效应指数
处理878.00±2.04d-0.19376.67±2.35c-0.19662.33±3.16bc-0.324处理982.67±1.18bc-0.14581.33±2.06b-0.14770.24±2.97b-0.238处理1079.33±1.65cd-0.17977.33±1.27bc-0.18962.57±2.44bc-0.321处理1189.33±1.72ab-0.07684.67±1.61ab-0.11274.79±3.05b-0.188处理1292.00±2.11a-0.04890.67±1.58a-0.04972.40±1.61b-0.214处理1390.00±1.69ab-0.06990.00±2.73a-0.05668.17±1.92b-0.260
处理14(CK2)96.67±2.17a—95.33±2.25a—92.14±3.09a
—
等,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余2个处理鲜质量均高于CK1,0.04g/mL(处理3)大豆鲜质量值最高,为0.96g,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3.2 试剂B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从图3、图4可以看出,经过试剂B处理后,大豆的胚根、下胚轴长均下降,下降幅度与浓度成正比。
胚根下降的幅度较小,仅下降了2.20~5.37mm,浓度为0.04g/mL(处理6)时胚根长度与CK1差异显著,其余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大豆下胚轴下降的幅度最大,浓度为0.01g/mL(处理4)时下降了10.11mm,浓度为0 04g/mL时(处理6)则下降了17.73mm,所有浓度处理均与对照呈显著性差异。
大豆鲜质量与胚根、下胚轴长的反应不同,鲜质量增加了0.07~0 11g,增加速度最快的是0.01g/mL处理(处理4),之后浓度升高,增长速度下降,浓度由0.02g/mL上升为0.04g/mL时,鲜质量仅增加了0.01g。
2.4 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2.4.1 试剂A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从图5、图6中可以看出,试剂A对花生胚根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促进作用减弱,浓度为0.01g/mL(处理8)时花生的胚根长为CK2的1.45倍,浓度为0.02g/mL(处理9)、0.04g/mL(处理10)时,与CK2的胚根长比值下降为1.19、1.003,长度逐渐接近于CK2。
下胚轴长受到试剂B的抑制,0.02g/mL(处理9)时的下胚轴长受抑制最小,与
CK2无显著差异。
浓度为0.01g/mL(处理8)、0 04g/mL(处理10)2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与CK2差异显著。
试剂A对花生鲜质量表现为抑制作用。
浓度为0
.04g/mL(处理10)时花生鲜质量为各处理中最小,比CK2低0.57g,浓度为0 02g/mL(处理9)时与CK2
无显著性差异。
2.4.2 试剂B对花生生长的影响 从图7、图8中可以看出,试剂B对花生的生长指标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浓度为0
.01g/mL(处理11)时花生的胚根长、下胚轴长、鲜质量达到最大值,分别比CK2高出2.47mm、1.46mm、0.14g,随着浓度的升高,胚根长、下胚轴长、鲜质量下降,整体呈现出低浓度促进、
高浓度抑制的趋势。
3 讨论与结论
用植物各部位水浸提液研究植物化感作用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在很多树种上运用并被证实
具有可行性[
17-19]。
本试验结果表明,油茶叶片、油茶果壳对大豆、花生种子的发芽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对种子的生长指标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油茶叶片水浸提液处理抑制了大豆的胚根长、下胚轴长和花生下胚轴长、鲜质量,提高了大豆鲜质量以及花生的胚根长。
油茶果壳水浸提液处理抑制了大豆胚根长、下胚轴长,对大豆的鲜质量具有促进作用,花生的胚根长、下胚轴长及鲜质量在浓度为0 01g/mL时高于对照,其余浓度下均低于对照。
本试验中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胚根长、下胚轴长随着试剂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试剂A浓度为0.04g/mL时大豆胚根长、下胚轴长比浓度为0.01g/mL时分别下降了8.81、12.00mm,差异显著。
张新叶等发现,油茶水浸提液对紫苏的化感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化感效应的强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油茶叶浸提液浓度为0
.04g/mL时,紫苏种子发芽数量急剧下降[20]。
汪贵庆等的试验证明,油茶水浸提液对紫
茎泽兰的化感作用与浓度成正比,低浓度时对发芽率无显著影响,高浓度(
0.03g/mL)时发芽率下降为0,抑制效果显著[1]。
以上研究证实,油茶的化感
作用强弱与试剂(浸提液)浓度有密切关系。
试剂A
、B处理的大豆种子发芽率在浓度为0 04g/mL时分别比对照CK1下降了56、18百分点,同一浓度下试剂A的发芽率仅为试剂B的发芽率1/3左右,证明试剂A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试剂B。
向福等分别将油茶叶、油茶凋落物水浸提液作为供体,紫苏作为受体,研究发现油茶叶、凋落物水
浸提液对紫苏发芽以及生长具有化感作用,油茶叶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油茶凋落物[21]。
本试验中同浓度的油茶叶、油茶果壳水浸提液对花生、大豆种子萌发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但油茶叶的化感抑制作用比油茶果壳的抑制作用更强,说明化感作用的强弱还与树体部位有关。
试剂A在浓度为0.01g/mL时对花生的胚根长、下胚轴长表现为促进作用,但是同等浓度处理下大豆的胚根长、下胚轴长则受到抑制;试剂B在0.02g/mL时,花生的鲜质量小于CK1,大豆的鲜质量则大于CK1。
在其他试验中发现油茶水浸液对桔梗种子发芽以及根茎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2];油茶凋落物浸提液对绿豆种子发芽无抑制作用,但会减少绿豆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增加绿豆幼苗中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从而抑制绿豆幼苗的生长[23];不同浓度油茶叶浸提液处理对猴樟地径生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对猴樟幼苗地上、地下部干质量均表现出抑制效应。
表明油茶浸提液对不同的受体植物产生的化感效应会有所不同[24]。
在林农种植的模式下,林分对农作物是否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以及抑制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套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本研究中发现油茶叶的化感作用大于油茶果壳,各浸提液对花生的抑制作用较小。
目前关于油茶分泌物的成分鉴定主要集中于根系分泌物中。
叶思成等鉴定出油茶根系分泌物中含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正十六烷、正十七烷等物质[25]。
这些物质都已经被证实为化感物质。
本试验只是从种子的发芽以及生长上去推测油茶叶、果壳中含有化感物质,是否含有化感物质以及化感物质的种类需要进一步测定。
参考文献:
[1]汪贵庆,孙运刚,刘济明,等.油茶、板栗、构树的化感作用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的影响和综合评价[J].贵州林业科技,2010,38(4):17-21.
[2]陈永忠,罗 健,王 瑞,等.中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3,38(1):10-12.
[3]陈 彪.不同套种模式和施肥处理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3):89-90,93.
[4]廖云蓉,刘昊轩.油茶幼林套种山稻管理技术及效益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7(4):66-67.[5]李建波,方 丽,郝 雨,等.野老鹳草水提取物对大豆、玉米、花生的化感作用[J].杂草学报,2018,36(1):31-36.
[6]DingYM,OfodikeAE,ZhangJQ,etal.Theeffectofchemicalreactionkineticparametersonthebench-scalepyrolysisoflignocellulosicbiomass[J].Fuel,2018,232:147-153.
[7]魏 进,刘 霞,张 静,等.地桃花提取物对10种植物的抑制活性[J].杂草学报,2018,36(3):24-28.
[8]李雪枫,王 坚,胡 坚,等.瓜类蔬菜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9(16):136-145.
[9]李文红,张朝显,曹 丹.6种杂草水浸提液对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杂草学报,2018,36(1):25-30.
[10]向 福,程 超,何乾坤,等.油茶叶及凋落物浸提液对紫苏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J].北方园艺,2015(12):1-4.
[11]艾华明,朱少云,吴 强.大豆在幼龄高效果(油茶)园套种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5(2):91.
[12]冯金玲,郑新娟,杨志坚,等.套种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5,35(4):324-330.[13]明廷柏,李爱华,袁知雄,等.油茶幼林不同套种模式与综合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4):98-101.
[14]李建波,方 丽,郝 雨,等.野老鹳草水提取物对大豆、玉米、花生的化感作用[J].杂草学报,2018,36(1):31-36.
[15]彭晓邦.核桃叶水浸液对不同产地丹参种子的化感效应[J].种子,2011,30(7):26-30,34.
[16]WilliamsonGB,RichardsonD.Bioassaysforallelopathy:measuringtreatmentresponseswithindependentcontrols[J].JournalofChemicalEcology,1988,14(1):181-187.
[17]田 楠,刘增文,时腾飞.12种林(果)粮间作树种枯落叶分解对玉米的化感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5):1000-1008.
[18]全国明,金春莲,章家恩,等.两种入侵植物凋落物对夏堇的化感作用[J].北方园艺,2018(20):76-83.
[19]赵 新.苹果砧木根系分泌物中酚类物质与连作障碍抗性关系的初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0]张新叶,陈慧玲,李振芳,等.油茶水浸液对紫苏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2):42-44.[21]向 福,陈 盼,周 烨,等.油茶叶及凋落物浸提液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636-2639.
[22]陈慧玲,张新叶,杨彦伶.油茶水浸液对桔梗种子的化感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3):61-64.
[23]李世升,程 超,何乾坤,等.油茶凋落物浸出液对绿豆种子和幼苗化感作用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7):2311-2315.
[24]何佩云,张 樊.油茶叶浸提液对猴樟幼苗生长的化感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187-190.
[25]叶思诚,谭晓风,袁 军,等.油茶根系及分泌物中有机酸的HPLC法测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