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赏析[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赏析
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5、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6、《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孤独寂寞之情。
8.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整体赏析(主题):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3、、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5、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6、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
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二、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
答: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么,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却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2、“乡里人”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答:“乡里人”的回答,是一个无情的事实:家中的亲人早已尽入黄泉。
3、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4、全诗通过描写老兵的遭遇,揭露了什么?
答: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答:杨花,子规
2、诗人闻布谷鸟的叫声抒发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诗中寄托对友人关切与牵挂之情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诗中用拟人手法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
6、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7、“杨花/落尽/子规/啼”赏析: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叫声凄凉哀婉,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诗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
8、“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10、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五、《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六、《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古诗文期末复习
七年级语文古诗文期末复习
一、古诗文默写。
(2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足蒸暑土气,。
(4),非是藉秋风。
(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7)征蓬出汉塞,。
(8)乱入池中看不见,。
(9)江山如此多娇,。
(10)无情有恨无人觉,。
(11)日暮乡关何处是,。
(12)多谢浣溪人不折,。
(13),赢得生前身后名。
(14),但惜夏日长。
(15),关山度若飞。
(16)待到山花烂漫时,。
(17)雨昏青草湖边过,。
(18)俱往矣,,。
(19)妇姑荷箪食,。
(20),。
沙场秋点兵。
二、名言警句积累。
(6分)
1。
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
(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勤劳俭朴:诊视友谊: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
(1分)
1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
(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3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4)技止此耳( ) .
(3)蹄之( ) .
(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句中省略的词语。
(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8、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2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濯清涟而不妖(.(3)濯清涟而不妖(.(5)可爱者甚蕃
.(7)亭亭净植.
(
))
(2)香远益清
().(4)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 )( )
)
()
(8)宜乎众矣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或: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或:《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3.用波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
(2分)
4、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__________(2分)5. “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2分)
6、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5分)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莲花正直、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莲花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品格。
(4)《爱莲说》揭示全文中心的一句是(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出了莲的哪几个优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1、《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木兰诗名句默写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古诗文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黔之驴
1、(1)偷看(2)渐渐(3)用蹄子踢(4)只,仅(5)咬(6)逐渐(3分。
答对两个给1分。
意思对即可。
)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2
4
分,意思对即可。
)
3、(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3分,对1处1分。
)
4、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4分,对1处1分。
)
5、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
(2分,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
6、心理活动: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耳。
动作:蔽、窥、遁、视、近出、荡倚冲冒、跳、阚、断、尽。
作用:细腻、逼真、传神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
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
驴很笨,它对身边的危险毫无觉察,麻木迟钝,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
8.蔽、窥、稍
爱莲说
1(1)美丽而不庄重(5)多
(2)更加(3)洗涤(4)亲近而不庄重(6)少
(7)树立(8)当
2、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4、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5、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6(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庄重而高雅(4)莲,花之君子者也(5)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①出淤泥而不染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中通外直④不蔓不枝⑤香远益清⑥亭亭净植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或: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诩;通达整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芳名远播;不可轻侮。
)
5
8.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菊虽不及莲但好过牡丹。
爱牡丹之人是追求富贵,为作者所不齿的,所以把牡丹单独放到后面。
9、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虽然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自己保持高尚的情操,严以律己,就能够在世俗中像一株莲花一样高尚傲岸。
)
10、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3.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无志同道合之人的慨叹。
木兰诗答案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
《童趣》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
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 山市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七年级上册:
4、《世说新语》两则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
5、智子疑邻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唐――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6、塞翁失马
二、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
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5.《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十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AAPP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15《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6《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任不习乎?”,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
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
”
2、《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