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广州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复习习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广东广州人教版高考专题地理高考复习
1.选择题
第1题.
杆秤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衡器,其制作轻巧、使用便利。
我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已使用杆秤。
因手工制秤是一项技术活,包括选料、包铜皮、定位、钻秤星、安装秤基等几十道工序。
其中安装秤基是最难的一道工序,直接决定杆秤的精确度。
20世纪80年代以前,杆秤一度兴盛,20世纪80年代后,手工制秤逐渐没落。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安徽铜陵古镇百年老字号秤店精致的小杆秤又焕发了生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前,相较于天平,杆秤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 天平尚未普及
B: 杆秤称量精准
C: 杆秤使用便利
D: 制秤作坊增多
(2)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手工制秤逐渐没落的原因是()
A: 制秤工艺流失
B: 电子秤广泛使用
C: 制秤原料不足
D: 商品交易量减少
(3)精致小杆秤重新焕发生机主要得益于()
A: 占用空间小,携带便利
B: 制作精细,称量更加准确
C: 原料消耗少,绿色环保
D: 文化底蕴深厚,寓意美好
【答案】CBD
【解答】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天平已经使用;杆秤比天平制作轻巧,使用便利,市场
对杆秤需求量大,所以杆秤一度兴盛。
故选C。
(2)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秤逐渐普及,对手工制秤行业产生强大的冲击,且电子秤使用更方便,称重更精准,导致手工制秤行业逐渐没落。
故选B。
(3)杆秤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衡器,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许多顾客买杆秤已经不把它当作一个度量器具,而是当作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来收藏。
故选D。
第2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按照各地区发展差异将国家划分为四大地区。
图为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三种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统计
(单位:个)。
完成下列小题。
(1)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东北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D
【解答】
(1)从各等级城市数量统计来看,甲地各个级别的城市数量都是最多,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甲地。
故选A。
(2)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有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份,面积较小,在四大地区中,东北地区各级别的城市数量最少,所以丁是东北地区。
故选D。
第3题.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
(简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③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A: 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B: 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
C: 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D: 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
(2)对上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B: 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 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答案】DC
【解答】
(1)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①是从黄土高原地区调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煤炭资源,为矿产资源。
②是从南方地区调入北方京津地区,是南水北调,为水资源。
③是从西南地区调入南部沿海地区,是西电东送,为能源资源。
故选D。
(2)A.资源跨区域调配能改善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也能改善调出区与沿线地区的能源结构,A错误;
B.促进资源开发,不能判断是否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B错误;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正确;
D.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D错误。
故选C。
第4题.
近30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湖泊趋于萎缩。
研究表明,不同面积湖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
下表示意部分因子对该地区不同面积湖泊的影响程度。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程度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直接成因关联的因子是()
A: 气温
B: 潜在蒸散量
C: 有效灌溉面积
D: 放牧强度
(2)从水循环角度,原煤开采导致该地区湖泊萎缩的关键环节是()
A: 地表径流
B: 降水
C: 蒸发
D: 地下径流
(3)降水量对大面积湖泊的影响程度较低,主要因为大面积湖泊()
A: 补给方式少
B: 调蓄能力强
C: 集水面积大
D: 受人类干扰小
【答案】BDC
【解答】
(1)由表可知,气温、潜在蒸散量、放牧强度的影响程度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但气温、放牧强度与湖泊面积无直接因果关联。
湖泊面积越大,蒸发面的面积越大,潜在蒸发量就越大,反过来也会加速湖泊的萎缩,因此潜在蒸散量的影响程度与湖泊
面积不仅呈显著正相关,而且具有直接成因关联。
故选B。
(2)采煤导致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地下径流对湖泊的补给减少甚至缺失。
故选D。
(3)大湖泊往往流域面积也大,不仅依靠湖盆附近的降水,更多依靠的是全流域不同区域的降水及其他水源补给,因此降水量对其面积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
故选C。
第5题.
暑假期间,小明到某城市旅游。
其中某一天报名了当地旅行社的一日游出行,跟随旅行团前往三景点观光旅游。
出行当天的行程计划为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
下图为该旅行团当日行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小明暑假期间出游的城市,最可能是()
A: 乌鲁木齐
(43°N,87°E)
B: 上海
(31°N,121°E)
C: 成都
(30.5°N,103°E)
D: 武汉
(30°N,114°E)
(2)该日出游时,途中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的风景,小明应挑选的座位是()
A: 酒店至观光点1,左侧靠窗
B: 观光点1至观光点2,右侧靠窗
C: 观光点2至观光点3,右侧靠窗
D: 观光点3至酒店,左侧靠窗
【答案】DC
【解答】
(1)根据材料可知,出行当天的行程计划为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即5:40日出,19:10日落,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2:2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且东早西晚,故小明暑假期间出游的城市最可能是武汉(30°N,114°E),故D正确。
故选D。
(2)暑假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各地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酒店至观光点1,初升的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左侧靠窗会有一段时间受到太阳照射,A 错误;
观光点1至观光点2,太阳位于东偏南方向,右侧靠窗会受到太阳照射,B错误;
观光点2至观光点3,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右侧靠窗不会受到太阳照射,C正确;
观光点3至酒店,太阳位于西北方向,左侧靠窗会受到太阳照射,D错误。
故选C。
第6题.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
(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
疏松多孔、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一般来说,土壤容重越小()
A: 有机质含量越低
B: 土壤孔隙度越高
C: 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
D: 作物生长越不利
(2)下列地区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 东北地区的黑土
B: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土
C: 东南地区的红壤
D: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答案】BA
【解答】
(1)由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小,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土壤的孔隙度越高,透气性越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植物扎根生长,作物的生长越有利。
故选B。
(2)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据此可知,选项中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东北地区的黑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最高。
故选A。
第7题.
黄河包头河段首场凌汛发生的时间受前期大气环流、来水条件等因素影响。
图6示意1961~2019年11月首凌前期平均地面风速和水—气温差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
14~16题。
一般情况下,首凌越早()
①槽蓄水量越大②槽蓄水量越小③封冻期冰层越厚④开河时间越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答】A【解析】本题考查黄河包头段首凌提前反映的水文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首凌越早意味着降温越早,凌汛的流量越大,槽蓄水量越大·①正确.②错误;降温越迅速往往冬季气温越低,封冻期冰层越厚,开河时间越晚·③正确。
④错误。
故A选项正确。
2.解答题
第8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距今10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内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我国地势从西低东高演变为西高东低,以及青藏高原大范围冰川的出现,为黄河的贯通和形成创造了条件。
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流域内古湖泊水位升高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将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连通,黄河得以形成。
由于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河床淤高,成为悬河(一般平原河流洪水期水位高于河流沿岸地面,而悬河即使在枯水期水位也高于河流沿岸地面)。
历史上,悬河决口、改道频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规模的综合治理让黄河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实现了岁岁安澜。
下图为黄河流域分布图及下游某位置南北向地形剖面图。
(1)黄河上下游贯通之前,流域内的古湖泊在间冰期曾一度为淡水湖。
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2)说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黄河上下游河道贯通的作用。
(3)说出黄河下游悬河形成后对下游地区水系的影响。
(4)与一般平原河道相比,悬河决口后洪泛区受灾更严重,解释其原因。
【答案】
(1)冰川融水补给多:补给大于蒸发。
(2)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地势西高东低,促使河水向东流:高原上形成大范围冰川,气候变暖时冰川融水大量补给河流,河水流
量增大;落差加大,使河水流速增大,侵蚀作用增强
(3)
(悬河)黄河水单向补给地下水:成为海河和准河的分水岭;易决口、改道,使流经的河湖发生淤积。
(4)悬河河床高于周边,决口后,水流居高而下,受灾面积较大:洪水过后,河水继续流入泛区,受淹时间长:沉积的泥沙影响
耕种。
【解答】
(1)由材料可知距今100多万年前,黄河流域内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因此黄河流域内古湖
泊成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水的补给和蒸发两个角度分析回答,同时要注意两者的数量关系。
在间冰期,气温较高,冰川融
水补给较多,且冰川融水补给大于蒸发,古湖泊水位不断上升,水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淡水湖。
(2)黄河在贯通之前,流域内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势演变为西高东低,为黄河自西向东流
淌创造了水系条件,与此同时,高原上季节性的冰川融水也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随着气候变暖,这种补给增多,河湖水量增
大,加之落差增大,流速加快,为黄河上下游的贯通创造了水文条件。
(3)抓住黄河含沙量大和地上悬河的基本前提,从水系之间的水源补给、水系之间的空间位置、水系的时空演变等角度分析。
分析如下:黄河下游悬河形成后,黄河水由高向低单向补给地下水;随着河床抬升,地势变高,成为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岭
;地上河河槽浅,河堤易决口、改道,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流经的河湖发生淤积。
(4)根据图文信息,是河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均高于河流沿岸地面,所以悬河一旦决口,河水持续流入洪泛区,洪泛区受淹
时间比较长。
而洪水期决口后,洪水居高而下水势猛烈,加上河水含沙量大,洪泛区受灾更严重。
第9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美国遭遇破纪录的极寒天气,美国大陆地区超过73%的土地被雪覆盖,至少有20个城市打破了历史最低气温纪录,这次北美降温和极地涡旋有关。
极地涡旋是指地球极地上空的气旋,极地涡漩将温度极低、密度较大的空气,一直通向平流层,就像无形的弹力绳束缚着冷空气,把冷空气限制在北极地区。
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漩变弱时,会被暖气团挤占,被挤往极地之外。
近几年来,极地涡旋多次被挤南下。
(1)描述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过程。
(2)极地涡旋南北极都有。
比较南北极极地漩涡的稳定性,并解释其原因。
(3)从极地涡漩稳定性角度,分析近年来北半球的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多次出现极寒天气的成因。
【答案】
(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暖
(亚热带)气团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之向南移动;美国东西部海拔高,中部低,冷空气迅速向南扩展。
(2)南极更稳定
(或北极更不稳定)。
原因:南极大陆更冷,与赤道的温差较大;南极大陆附近海洋占比较大,性质单一,干扰因素较少,涡旋更强更稳定。
(或北极温度较高,与赤道的温差较小;北极附近陆地占比较大,干扰因素较多,涡流相对较弱且不稳定)。
(3)全球变暖越来越显著,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冰层反射减弱,海水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海冰进一步减少,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北极升温幅度高于其它地区;北极与赤道地区的温差减小,极地涡漩变弱且更不稳定,涡旋被暖气团挤压,冷空气南下影响附近各国。
【解答】
(1)2021年2月,北极极地与赤道之间温差变小,极地涡旋被挤南下,由于涡旋内温度极低,且美国中部大平原纵贯南北,冷空气长驱南下,导致急剧降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极地漩涡稳定性一方面受到极地与赤道温差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周围环境干扰。
相比较北极,南极大陆更冷,与赤道的温差更大;南极大陆附近海洋占比较大,性质单一,对于极地漩涡干扰因素少,涡旋更强更稳定。
(3)从极地漩涡稳定性角度分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升温幅度明显,导致北极极地与赤道地区温差变小,极地涡旋不稳定,冷空气频繁南下,使得极寒天气多发。
第10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之前,苏丹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
近年来,苏丹政府将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非石油经济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称农业是永恒的石油。
2016年9月,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园正式成立,以一园多区模式发展
(下图)。
前期,开发园在长绒棉生产基地—杰济拉灌区推广优质棉花种植、加工;现今,向下游的纺纱、织布、印染到成衣制作延伸,同时将产业横向扩展到粮食、油料作物、畜牧业养殖及农产品出口加工、物流、贸易等,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1)据图分析杰济拉灌区成为长绒棉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
(2)简述棉花加工园区在选址时主要考虑的条件。
(3)说明一园多区模式对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园发展的益处。
(4)解释苏丹政府将农业称为永恒的石油的理由。
【答案】
(1)位于青、白尼罗河之间,灌溉水源便利;纬度低,光热充足;灌区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
(2)靠近作物生产地,就近获得原料;交通便利,便于产品运往市场。
(3)扩大开发园面积,形成规模效益;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领域;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推动农业整体发展。
(4)农业生产依靠的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属于可再生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利用本国优势条件发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可增加就业,振兴国民经济发展。
【解答】
(1)分析杰济拉灌区成为长绒棉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应从光热、土地面积、水源等方面分析。
(2)加工区选址主要考虑的条件从原料、交通等方面分析。
(3)一园多区模式对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园发展的益处应从带动区域就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考虑。
(4)苏丹政府将农业称为永恒的石油的理由从农业在苏丹的地位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