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体之间相
互转换过程为水循环。
实
验
演
示
水
循
环
原
理
学生通过展示课前布置的水循环小组
实验,将水循环原理与实验相结合,讲
解实验过程与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原理。
生生互
讲,教
师辅助
理解。
结合其
它学科
知识,
培养学
生综合
素养。
海绵城市去往济南海绵工程试点区进行实地考
察,并录制考察视频。
互评。
高学生
地理实
践力。
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海绵校园”的设计报告。
板书设计
水体
7环节3类型水循环意义
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班级学生为高一创新班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都较强,基础知识的传授不能适用于他们,应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水循环这节课的内容,尤其是水循环过程这部分内容,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此处内容的能力,通过自主学
习,学生已能明确了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和类型,在这一学情基础上,我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即设计实验演示和讲解水循环运动原理,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业水平,通过实验来锻炼学生小组协调能力、多学科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此外,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其实了解的不够深入,家乡与地理之间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知识与实际相互脱离,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作业,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资料,探究济南市发展中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哪些具体影响,通过制作报告的方式,将知识落地,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最后,作为创新班学生学生课业压力较大,学生没少有时间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访济南市内的海绵城市试验区,切实感受身边的地理,从地理视角观察事物。
同学们终于走出了课堂,去到了千佛山、济西湿地公园等等区域,切实的体会到了人地协调的观念。
效果分析
在进行水循环教学过程设计中,本人明确了本节课应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通过水循环模拟实验是设计和观察,能够明确并描述水循环的环节,判断水循环的类型,能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提高地
理实践力。
2、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3、通过案例研究,认识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人地协调观。
4、通过具体案例和问题的分析探究,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通过学生课前准备程度、课上小组成果展示效果及课下“海绵校园”报告作业的回馈,证明本节课教学目标得到达成,教学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是2019中图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现象的第四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内容,同时在第一章也学习到了水圈联系而又不规则的特点,这些都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课,包含两大框题:水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部分主要强调水循环过程的演化,明确学生应掌握水循环的概念及三种类型和七种环节的区别与联系。
水循环地理意义中包含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的意义,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有传递人地协调观的作用。
中图版地理教材中出现了探究实验模拟水循环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探究两部分内容。
水循环实验的设计,说明新教材侧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此外,由于水循环影响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宏观,所以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不仅中图版教材提供了案例教学,其它教材也都设计了案例,启示教师本节课应立足情境,提供案例教学,但本节课案例为北京,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我对其进行了取舍,落实在济南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中,通过乡土地理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
本节教学重点: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教学难点: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评测练习
课后任务:
最近济南秋雨连连,虽然城市内涝情况在不断的改善,但是却发现我们校园内出现了多处的积水问题,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以“海绵校园”为题,开动思维,进行设计制作报告。
通过课后任务的布置,有利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并利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顺利的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层次清晰,设计环环相扣,语言简练,情感丰富。
2、本节课符合课标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小组任务的完成与展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3、立足真实情境,以乡土地理为切入点,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了学生通过地理视角观察世界,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水循环实验设计与展示、水循环示意图的绘制、济南市建设中影响水循环环节的人类活动报告汇报、济南市海绵工程试点的考察,使课堂层层递进,且紧扣核心,实现了有效课堂。
虽然整节课效果较好,但依然有不遗憾之处,如水循环三意义与实验之间的联系,应更多放予学生去说,增加更多生生互评环节,但因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没有实现。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课标解读:
从课标要求来看,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可以简单说明水循环变化过程和意义,还可以达到对于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要分析水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水循环时空变化过程,并自主辨识给定区域水循环特征、变化过程和地理意义,说明并总结出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而且能够通过利用工具与技术,观察、识别、描述与自然界水循环有关的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