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汇总
填空、名词解释
初唐
初唐四杰:
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王勃集序》、卢照邻《长安古意》和骆宾王《在狱咏蝉》,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四杰在诗史上的贡献:
1.题材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前承汉魏、后启盛唐,开创了新风气(革新)。
2.“四杰体“:风格刚健清新,语言自然活泼,与“上官体”相抗。
辞旨华丽,“骨气翩翩”。
3.艺术形式:奠定了五言律诗,发展了七言歌行,写了成熟的五绝、七绝及五排。
王、杨长五律,使五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
卢、骆长七言歌行,七古到他们手里写得更为完美。
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上官体
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
为“上官体”。
感遇体
1、体式:全属五言古体。
2、内容:诗人一生各个阶段见闻和感受的实录,非一时一地所作。
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民生疾苦的描绘,对功业未就的慨叹,对学道习仙的歌赞。
3、手法:借物发端,比兴寄托。
4、语言:刚健古朴,洗尽铅华。
5、影响:历来被视为陈子昂矫正齐梁积弊,学习建安、正始诗风的力作。
陈子昂《感遇》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①.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②.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感遇共38首。
陈子昂的革新理论及主张
总评:初唐诗歌革新的集大成者。
“文宗”。
作品:《陈子昂集》(即《陈伯玉集》),存诗120多首。
思想:儒道释纵横诸家杂糅,以儒家和纵横家的入世建功思想为主导。
文学主张(《修竹篇序》史34):
批判齐梁诗风:认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过分讲求华丽的形式而缺乏有感而发、有所比兴寄托的内容。
主张应以汉魏、正始的诗歌为榜样,达到“风骨”、“兴寄”和“声韵”的统一。
意义:既注意到诗歌的社会功效,又注意到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提倡一种远绍汉魏诗歌传统、近学齐梁诗歌讲究声韵特长的新体诗,客观上为盛唐诗歌的到来作好了准备。
《登幽州台歌》:
摒弃一切人生遭遇的具体描述,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抽象性、普遍性、集中性:抱负落空,岁月不再。
时空对比:感情表现强烈、不自由感、“震惊”效果。
时间:霎那(瞬间性)—永恒(无限性)。
空间:有限(个人渺小孤单)—无限(宇宙广漠无边)
以朴素、简炼的语言,大笔勾勒。
前三句:刻划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第四句:典型动作。
北方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对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映衬、烘托的作用。
沈宋体
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律诗的定型,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吴中四士
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
他们分别是: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包融。
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
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
指以山水自然物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诗歌流派,它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将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
孟浩然《临洞庭》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边塞景物、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为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
高适、岑参成就最高,因而又称“高岑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推向了高峰,影响极大。
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崔颢《黄鹤楼》,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出塞》(“七绝第一”,杜甫《登高》,“七律第一”)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
中唐
韩孟诗派(奇险诗派)
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元白诗派(通俗诗派)
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新乐府:
即新题乐府,和汉魏乐府相对而言,确切的讲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新乐府诗
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乐府诗。
宋朝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它是由杜甫开创,元稹、白居易大力提倡并创作,发扬光大而成的一种乐府体诗。
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长吉体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的主要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丰富奇特的想象。
他多以主观的心理感受为线索驰骋想象,时空交错,变幻莫测,完全依据自己心绪的流动,绝妙奇特,独一无二。
②瑰丽幽冷的意境。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诗句、诗意、诗境无不带有凄神寒骨的冷意和浓郁的愁情,侬丽之中深蕴着凄冷的情调,构成诡丽幽冷的诗境。
③精妙绝伦的比喻。
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摹声,无不广泛运用精巧奇妙的比喻,生动、形象、传神。
④奇峭冷艳的语言。
诗人善用“恨”、“死”、“泣”、“哭”等冷寂之词表达强烈的感情;善用“寒绿”、“酸风”、“冷红”等冷艳色调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强烈印象和内心感受;常常把多种色彩交织起来,构
成一副副浓艳班驳、令人目乱神迷的画面。
正因此形成了“长吉体”迥然有趣的一家之风。
骈文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
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唐传奇
唐传奇:文体名,唐代小说的通称,因晚唐作家裴鉶的小说集名转变而来。
唐传奇指的就是唐代文人创作的以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的描绘为内容的文言短篇小说。
晚唐
温李
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
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明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
温李诗风在晚唐诗坛上有很大影响,还为宋以后婉约词派开了先河。
温庭筠与李商隐的作风、成就并不完全一样。
李商隐诗在讽喻时政和寄情深婉方面,超过了温庭筠,但用典过多,命意晦涩之病,又甚于温诗。
无题诗:
(1)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
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2)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
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
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词坛上的一个流派,其名源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此派在创作上主要描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表现男女之情,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代表作家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
南唐词人:指出现于五代时期南唐的一群词人。
他们大都是帝王和大臣,多才多艺,有着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在追求花月歌酒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外,更有着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
写词以“娱宾遣兴”为宗旨,以“助欢佐乐”为目的,也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
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李璟和李煜父子。
唐诗数量
据《全唐诗》和《全唐诗新编》所录,共有诗人2700余人,作品56000余首。
分析题
李白(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李白诗歌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李白诗歌中想象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是丰富奇特。
所谓丰富,是说想象在李白诗歌中广泛存在,随处可见,篇篇皆有;所谓奇特,一是说李白没有任何局限,突破常人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时空,打破物我,赋予天地以人的意志和情感,创造出奇异瑰丽的意境,诗人寄情于自然万象,物我合一,以诙谐风趣的笔调抒发豁达超脱的情怀;一
是说其想象常常运用发散思维,利用描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虚幻之境来实现,出人意料,神奇莫测,在广阔无际的完全凭自己主观创造的时空里纵横驰骋,捕捉超越现实的意象,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
2、试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豪放。
其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①豪迈而奔放的气势(客观景物的描写、主观感情的抒发、参差错落的句式);②大胆不失艺术真实的夸张;③丰富奇特的想象;④形象、生动而又贴切的比喻。
3、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李自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
这表现在:
(1)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2)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
(3)从审美风格上看,李白山水诗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李白乐府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1)借古题写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5、简析李白诗《将进酒》在艺术上的特点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艺术上富于鲜明的特色。
本诗情感饱满强烈,喜怒哀乐起伏跌宕,有忧虑有悲愁有自信狂放有愤激,情绪变化剧烈;句式灵活多变,以七言为主,但以两个排比长句发端,中间又杂有三言,参差错落而又奔放恣肆;用巨额的数量词来进行夸张。
6、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
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
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7、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自然明快:
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
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
清新俊逸: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8、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
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杜甫(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
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
《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2、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
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
“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
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
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
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3、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
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
《登高》的艺术特色有:
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
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
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4、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
(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写实手法的特点有: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
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
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
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
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
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
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
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
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
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
感。
5、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
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
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
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6、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
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
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
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7.杜甫的叙事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杜甫叙事诗的主要特点是①妙用赋笔,“即事名篇”,舒卷随心。
②寓主观于客观,寓抒情于叙事。
③描写细腻,长于细节。
④将叙事、
抒情、议论相结合,间或穿插写景。
2.试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对诗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运用丰富多采的艺术技巧,表现包罗万象的题材内容,达到了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境界。
具体如下所述:第一、叙事诗妙用赋笔,舒卷随心,艺术效果强烈、显著。
①对话和细节描写,远超前人赋笔技巧,提高了赋笔表现功能,增强了反映现实的深度,揭示生活的本质。
②将爱憎和评判寓于客观叙述、描写之中,诗人的感情倾向凭着冷静描述流露出来。
③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第二、杜诗各体皆备,众体皆工,律诗新变,成就卓著。
杜甫在律诗方面有开拓之功,数量在全部创作的二分之一以上,尤其是七律,在唐代独树一帜,实现了创新,独到之处主要有:①在表情达意上,加大了议论成分;②在严整的格律之内,运用抑扬交错、虚实对照、动静互衬、疏密相间的技法,充分体现了艺术辩证法;③自创七言拗律,即在诗语声调平仄的组合上,打破固定的匀称音节格式,成为一种特殊的格律。
第三、丰富多采的诗歌语言。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具体表现为:①语言鲜明精当,具有高度概括力;②遣词造句,生动形象,色彩斑斓,富有表现力。
③融会口语、俗语入诗,明白晓畅,通俗自然。
第四、充分吸纳前人创作经验,熔铸自家厚重深邃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8、结合作品谈谈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主要指杜诗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这一风格特征在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有集中的体现,诗作分别表现了居京十年的郁勃不平、自京赴奉先途中愤愤懑平以及回到奉先家中的悲痛欲绝,但每当其感情快要喷发之时,却有意地转移话题,自我节制,如此三番便形成了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的抒情特
征。
9、赏析杜甫的《登高》。
诗歌作于大历二年在夔府东屯养病期间,于九月九日扶病登高有感而发。
在内容上,前半幅以萧瑟的秋景烘托悲凉的心境,后半幅即景抒情,慨叹飘泊异乡的悲苦境遇,全诗充满着沉郁悲凉的气氛。
在艺术上,堪称典范之作:结构严谨,一三、二四、五七、六八句,两两相扣;律对精工而不露痕迹;情景交融,境界壮阔。
李商隐(无题诗)
李商隐与无题诗
1、无题诗: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2、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1).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
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
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2).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
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
《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3、谈谈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观化倾向。
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
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