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高考生物学试卷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生物学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
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题目: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A. 细菌
B. 藻类
C. 放线菌
D. 病毒
2、题目:以下哪种生物在自然界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A. 绿色植物
B. 藻类
C. 海带
D. 酵母菌
3、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D、生物膜的存在与生物的遗传特性无关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不需要水参与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全部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可以独立进行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氧气是来自水的分解
5、以下哪种细胞器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A. 核糖体
B. 液泡
C. 线粒体
D. 细胞核
6、以下哪个过程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消化作用
D. 转化作用
7、题干: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组成
B、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生物膜中的蛋白质都是通道蛋白
D、生物膜上的糖类主要是构成糖蛋白的
8、题干:以下关于酶的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酶具有高效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D、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影响
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位于细胞中央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的复制次数都相同
C.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11、以下关于细胞呼吸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B.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D. 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和葡萄糖的摩尔比是1:1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的
B、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C、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共同特征越少
D、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共同特征越多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细胞核
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3、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B、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
C、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场所,同时与脂质合成有关
D、高尔基体主要负责物质的分泌和外排,与蛋白质的运输有关
4、以下关于生物遗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由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完成的
C、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包括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D、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负责按照模板链合成新的DNA链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第一题
题目:
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与生物学相关的真实案例,并简要说明该案例如何体现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A. 天文学家观测到遥远星系的红移现象,推断出宇宙正在膨胀。
B. 化学家通过合成药物分子,成功治愈了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
C. 农业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D. 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岩石圈的运动,发现了板块构造学说。
题目:以下是一组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实验背景: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不同物种数量比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置了三个实验组,分别标记为A、B、C。
每个实验组中包含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种生物,其数量比例分别为1:10:1(A组)、1:5:5(B组)、1:3:7(C组)。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月)A组生态系统稳定性B组生态系统稳定性C组生态系统稳定性
0稳定稳定稳定
3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6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9稳定不稳定稳定
12稳定不稳定稳定
问题:
1.请分析A、B、C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哪一组实验结果最稳定,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实验结果,请分析B组和C组生态系统不稳定的原因。
第三题
题目: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培育出抗虫棉,有效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
材料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更高的抗病性和更好的口感。
1.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哪种生物技术?简要说明其原理。
2.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
3.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潜在风险?
第四题
题目:以下是一组关于生态系统研究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数据:
1.某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丰富,动物种类多样,土壤肥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2.某湖泊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鱼类种类减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3.某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单一,动物种类较少,但公园内有专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
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三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至少两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第五题
题目: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孟德尔通过观察和分析豌豆植株的性状表现,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1)孟德尔选取的豌豆植株具有以下性状:黄色种子与绿色种子,圆滑种子与皱缩种子。
经过杂交实验,他发现F1代(第一代杂交后代)的种子颜色均为黄色,种子形状均为圆滑。
请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2)孟德尔进一步研究了F2代(第二代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
F2代中,黄色种子与绿色种子的比例约为3:1,圆滑种子与皱缩种子的比例也约为3:1。
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孟德尔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请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这两个定律。
2024年辽宁省沈阳市生物学高考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题目: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A. 细菌
B. 藻类
C. 放线菌
D. 病毒
答案:B
解析:真核生物是指细胞内有细胞核,细胞器结构较为完善的生物。
细菌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藻类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答案为B。
2、题目:以下哪种生物在自然界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A. 绿色植物
B. 藻类
C. 海带
D. 酵母菌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绿色植物、藻类和海带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酵母菌属于真菌,它在自然界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答案为D。
3、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D、生物膜的存在与生物的遗传特性无关
答案:B
解析: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构成,这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
选项A错误,因为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和某些细胞器中;选项C虽然描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但并非结构特点;选项D错误,因为生物膜的存在与生物的遗传特性有关,因为生物膜的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的合成受基因控制。
因此,正确答案是B。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不需要水参与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全部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可以独立进行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氧气是来自水的分解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水参与,水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分解,释放出氧气和电子。
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错误,因为产生的ATP和NADPH除了用于三碳化合
物的还原外,还用于其他代谢过程;选项C错误,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紧密相连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因此,正确答案是D。
5、以下哪种细胞器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A. 核糖体
B. 液泡
C. 线粒体
D. 细胞核
答案:A 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
液泡主要储存物质和调节细胞渗透压,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有氧呼吸,细胞核则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储存和复制中心。
因此,正确答案是A。
6、以下哪个过程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C. 消化作用
D. 转化作用
答案:B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它通过氧化有机物质释放能量,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合成有机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消化作用是分解食物成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转化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物质形态或结构的变化。
因此,正确答案是B。
7、题干: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组成
B、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生物膜中的蛋白质都是通道蛋白
D、生物膜上的糖类主要是构成糖蛋白的
答案:B
解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蛋白质嵌在其中或覆盖在表面。
选项A错误,因为生物膜还包含蛋白质;选项C错误,因为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种类繁多,不仅仅是通道蛋白;选项D错误,因为糖类主要是构成糖蛋白的一部分,而非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8、题干:以下关于酶的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酶具有高效性
B、酶具有专一性
C、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D、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影响
答案:A
解析: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选项A描述错误,因为酶的高效性是其重要特性之一,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无机催化剂要高百万倍以上。
选项B、
C、D都是正确的描述,酶的活性确实会受到温度和pH值的影响。
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都位于细胞中央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的复制次数都相同
C.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答案:D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以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A选项错误,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细胞两极。
B选项错误,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只复制一次,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两次。
C选项错误,因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亲本细胞相同。
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
B. 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呼吸作用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C.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
D. 呼吸作用过程中,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ATP,而暗反应阶段则利用ATP合成有机物。
因此,C选项错误。
A选项正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过程。
B选项正确,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D选项正确,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11、以下关于细胞呼吸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B.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D. 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和葡萄糖的摩尔比是1:1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无氧呼吸不需要线粒体;B选项正确,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确
实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选项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但后续过程不同;D选项错误,氧气和葡萄糖的摩尔比在有氧呼吸中是1:6。
12、以下关于基因突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B. 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阶段
C.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
D. 基因突变通常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
答案:A
解析:A选项错误,虽然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但并非所有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性状改变,因为有些突变可能发生在非编码区或者被修复;B选项正确,基因突变可以在细胞分裂的任何阶段发生;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D选项正确,基因突变通常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的
B、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C、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共同特征越少
D、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共同特征越多
答案:BCD
解析: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遗传信息等多种特征进行的,所以选项A错误。
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是
生物分类的基本规则,因此选项B正确。
随着分类单位增大,生物种类增多,共同特征减少,这是因为更大的分类单位包含了更多样化的生物,所以选项C正确。
相反,随着分类单位减小,生物种类减少,共同特征增多,因为更小的分类单位中的生物具有更相似的特征,所以选项D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细胞核
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答案:BC
解析: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但并非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核,例如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就没有细胞核,所以选项A错误。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确实在于是否有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而真核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核,所以选项B正确。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它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细胞膜的一个重要功能,所以选项C正确。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选项D错误。
3、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B、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
C、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场所,同时与脂质合成有关
D、高尔基体主要负责物质的分泌和外排,与蛋白质的运输有关
答案:A、B、C、D
解析:A项正确,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
B项正确,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C项正确,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场所,同时也参与脂质的合成。
D项正确,高尔基体主要负责蛋白质的修饰、分拣和分泌,与物质的分泌和外排有关。
因此,所有选项都是正确的。
4、以下关于生物遗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由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完成的
C、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包括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D、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负责按照模板链合成新的DNA链
答案:A、B、C、D
解析:A项正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基础,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项正确,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项正确,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包括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这些工具用于基因的剪切、拼接和转移。
D项正确,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负责按照模板链合成新的DNA链。
因此,所有选项都是正确的。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第一题
题目:
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与生物学相关的真实案例,并简要说明该案例如何体现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A. 天文学家观测到遥远星系的红移现象,推断出宇宙正在膨胀。
B. 化学家通过合成药物分子,成功治愈了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
C. 农业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D. 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岩石圈的运动,发现了板块构造学说。
答案:
C. 农业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解析:
这个案例体现了生物学中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转基因技术涉及将外源基因(通常是来自其他物种的基因)插入到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以此来改变其遗传特性。
这个过程体现了以下生物学原理:
1.基因表达和调控:转基因作物通过引入新的基因,可以改变其基因的表达模式,从而产生新的性状,如抗虫害性。
2.生物进化: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模拟或加速自然进化过程,培育出更适应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3.分子生物学:转基因技术依赖于对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深入了解,包括DNA结构、基因编辑和蛋白质功能等。
因此,选项C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生物学案例,而且充分展示了生物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原理。
第二题
题目:以下是一组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实验背景: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不同物种数量比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置了三个实验组,分别标记为A、B、C。
每个实验组中包含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
种生物,其数量比例分别为1:10:1(A组)、1:5:5(B组)、1:3:7(C组)。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月)A组生态系统稳定性B组生态系统稳定性C组生态系统稳定性
0稳定稳定稳定
3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6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9稳定不稳定稳定
12稳定不稳定稳定
问题:
1.请分析A、B、C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哪一组实验结果最稳定,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实验结果,请分析B组和C组生态系统不稳定的原因。
答案:
1.A组实验结果最稳定。
理由:A组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没有出现生态系统不稳定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A组中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比例较为合理,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B组和C组生态系统不稳定的原因:
•B组:在实验过程中,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比例过高,导致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过于丰富,而植物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不平衡的物种数量比例导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出现失衡,从而引发生态系统不稳定。
•C组:在实验初期,肉食动物数量过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数量逐渐增加,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比例逐渐趋向合理,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但在实验过程中,仍出现了不稳定现
象,这可能是因为C组中肉食动物的数量比例过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题
题目: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培育出抗虫棉,有效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
材料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更高的抗病性和更好的口感。
问题:
1.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哪种生物技术?简要说明其原理。
2.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
3.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潜在风险?
答案:
1.抗虫棉的培育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原理是通过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使其在表达抗虫蛋白,从而达到抗虫的效果。
2.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优势包括:
•提高育种效率:通过精确编辑目标基因,可以快速培育出具有所需性状的品种。
•降低育种成本: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减少传统育种过程中的时间、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消耗。
•提高作物抗性:通过编辑抗病基因,可以使水稻等作物对病害具有更高的抵抗力。
3.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在风险包括:
•生态风险: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基因漂流、生物入侵等。
•食品安全风险: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过敏、毒性等问题,需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估。
•社会伦理风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发社会伦理争议,如基因歧视、生物安全问题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理解。
第一问要求学生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第二问要求学生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优势,第三问则要求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解答时,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第四题
题目:以下是一组关于生态系统研究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数据:
1.某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丰富,动物种类多样,土壤肥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2.某湖泊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鱼类种类减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3.某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单一,动物种类较少,但公园内有专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好。
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三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至少两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